☉楊 嫣
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對其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幫助學生未來身心健康成長,培養(yǎng)良好的素質。現(xiàn)階段,國內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閱讀和寫作是其重要構成部分,如何高效推進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育措施,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課題。[1]
對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來說,閱讀與寫作就是它最重要的部分。把閱讀與寫作二者整合起來開展教學可以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策略,推動學生課堂主體性發(fā)揮。另外,還需要對閱讀文本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其中主要包含課文的題材、具體內容、構造、情感等多個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文章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仿寫的設置以及續(xù)寫和其他寫作主題來對推動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提升。
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針對知識點記憶。因為讀寫結合教學方式下的寫作活動,實際上便是鞏固與推進知識點轉移。簡言之,學生在作文環(huán)節(jié)中增強了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特別是在作文活動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詞和句,同時要重視學生已有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同時,寫作可以塑造學生的結構性思維,以讀寫結合教學方式為核心,靈活運用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到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對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教師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領航者,教師保留傳統(tǒng)教學思維則不能有效整合讀寫能力。據調查,多數教師對“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認識不足。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由于認識不到位,教學目標設計也存在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在語文這門課程上,盡管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閱讀水平一些重視,但忽略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這類教學方式太過于單一化,教師教得片面化,而學生根本無法通過學習來進一步掌握寫作知識與寫作手法,因此對后面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并不大。學生雖能簡單從閱讀中了解文章內容,但缺乏恰當的方式去感受文中作者表達的意思,這類教學方式并沒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清晰的教學目標不僅能讓教師的教學行為有的放矢,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能促使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增強教學效果。就小學語文讀寫結合而言,有的教師認為讀寫結合旨在指導學生鞏固已學知識,而有的教師則認為讀寫結合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更好的寫作訓練??傊?,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活動時很難確定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教學的重點轉向了素質教育。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和學習能力,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幫助學生打好學習基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保駕護航。在小學語文中,閱讀和寫作是非常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閱讀教學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更加豐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首先,教師在語文教學開展中,關注和重點基本都放在學生的寫作上,而忽略了學生的閱讀教學。教師并沒有重視閱讀和寫作之間的互相關系,從而導致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技巧雖然有所提高,但是閱讀水平和能力卻偏低,這對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具有不利的影響。另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教師并沒有注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其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具體的教學內容,并沒有給出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對于學生來說,接觸教學方式枯燥單一,教學內容乏味陳舊,學習欲望并沒有得到激發(fā),學習興趣也有所降低。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最后,教師并沒有開展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由于教師并沒有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沒有明確的方向,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及以后的發(fā)展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多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要方式,學生對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不大,要想提升讀寫結合的教學質量,必須對原有教學策略進行革新。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進行教學的新方式,它以視覺上的震撼來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例如學習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構建場景,讓學生以圖片的方法了解小蝌蚪尋找媽媽的全過程,在大腦里搭建思維導圖。例如,在多媒體系統(tǒng)上拍攝這樣的一些圖片:第一幅畫的是池塘里的一群小蝌蚪;第二幅畫的是鯉魚媽媽教小鯉魚捕食物;第三幅畫的是小蝌蚪與鯉魚母親、小鯉魚相逢;第四幅畫是小蝌蚪兩條前腿生長并碰見了小烏龜;第五個畫面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碰見了小青蛙;第六個畫面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對二年級學生來講,想象力非常豐富,看完這些圖片后,學生也會產生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想法。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這一串串圖片轉化成故事,并為學生把故事首先整理到白紙上,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講是一種增強閱讀興趣和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的手段。
人的成長路上很多時候要靠模仿周圍的人來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人在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會發(fā)現(xiàn)模仿的身影。伴隨著學生不斷長大,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當中也擁有著一定程度上的模仿能力,所以語文教師在實施讀寫結合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鼓勵學生模仿,促進學生大量累積文字語言。
例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當學生讀完課文后,教師問學生:“同學們,請談談課文的體裁?你們怎么評價呢?”此類問題學生讀后發(fā)現(xiàn)課文主體部分并沒有圍繞某件事或某個人,只是向學生詳細描述圓明園的具體建筑和有關歷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才認識到本文屬于說明文。說明文就是以介紹明確某事物、某景物或某人物為主要目的而產生的一種特殊體裁。本文具體是以圓明園所在地理位置、結構特征、價值和歷史四個方面來講解,著重講解圓明園的破壞給整個人類文明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當學生掌握說明文的具體書寫方法之后,教師指導學生把這一體裁的書寫方法應用到作文當中去,并且為學生安排《xx(景物)的修建/毀滅/發(fā)展》等習作訓練。通過文本的深度閱讀,學生更深刻地了解體裁,這些體裁又會反哺到學生作文之中。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教材的內容。例如,教師在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精彩段落,改善學生的寫作內容。這能為學生展現(xiàn)總分總行文思路,保證文章有邏輯性。在學生把握排比句、比喻及擬人化寫作方法后,教師再進行修辭手法重點教學,并給出對應的篇目,指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模仿,將讀書節(jié)活動和寫作活動合理結合。再例如,在學習部編寫五年級上冊《我的心愛之物》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他們喜歡的東西,并要求描述它,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相關的練習。這樣,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可以很好地結合起來。
在進行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線索、話題,精心設計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閱讀探究的意識,使學生充分體會課文的結構美和語言美,再把這種情感移植到作文中來。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時,除了向學生傳達一些教學目標的任務外,還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在詩歌中想要表達的情感。這首古詩是詩人退居家鄉(xiāng)后寫的一首古詩,描繪了農村一年四季的景象和農民的生活。同時,詩人也在古詩中反映了當時的農民被嚴重剝削帶來的生活痛苦。
教育應更好地服務于人生。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要激發(fā)學生的情緒意識,讓他們對所讀的文章進行細致剖析,并將文中的環(huán)境與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相結合,用言語來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經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將寫作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使之能夠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而達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例如《慈母情深》講述了一種偉大的、無私的母愛。在完成閱讀后,教師讓學生回憶自己和母親的故事,思考母親對孩子的關愛,激發(fā)他們的情緒,并通過寫作來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從而提升心理素質。
在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中,不僅要看學生的閱讀水平,還要看他們對文章的領悟,要掌握作者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從而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因此,在完成了閱讀課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并根據所學的內容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習和掌握文章中的一些技巧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白鷺》一文,作者用一只白色的鷺鳥,把一種平凡而又特殊的魅力傳達給我們。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作文,以“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展開寫,讓學生通過文字敘述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理解,表達出自己對文章內容和內涵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感悟到文章所要傳遞的價值觀和思想,通過這些,非常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知識,并在加深印象的同時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小學階段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教師要讓學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外閱讀時間。學生活躍,好奇心更重,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人格特點,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和時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閱讀和寫作的綜合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籍,讓他們根據自己喜歡的內容來進行選擇。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就能提高課外閱讀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提升學生的課外寫作能力,引導他們進行好句子摘錄,以提高寫作水平。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課外的探索,仔細觀察,做好筆記。這樣既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促進基本素質提高。
在“核心素養(yǎng)”概念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使其邏輯思考盡量擴展,并重視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開展讀寫課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開放性、半開放性的收尾,也可以利用有趣、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讀物,讓學生進行續(xù)編、再創(chuàng)作。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語言能力。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語文《將相和》一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擴展思維,續(xù)編故事,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想象力。
總之,核心素養(yǎng)對當下語文閱讀教學引導作用較為顯著。教師要積極執(zhí)行讀寫結合授課形式,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引導,以閱讀活動為主要目標,有效策劃讀書活動,從而使得學生能將基礎閱讀知識高效內化,抓牢閱讀基礎,在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深度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將基礎知識進一步轉化成實踐技能并熟練用到語文寫作當中,從而提高學做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