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靈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應該不斷推陳出新,讓它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門課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群文閱讀這一新型模式來激發(fā)初中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并最終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標。但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或者出現(xiàn)了不太重視的情況,進而使得一些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的目標很不明確,導致閱讀效率不高。
關鍵詞:語文教學 群文閱讀 融合
從古到今語文都一直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還成為了學生們的必修課。初中生們需要學習更多語文知識來充實自己,拓寬自己的思維,尤其要加強對一篇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掌握不好這些語文基礎知識,那么無疑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努力探求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為改變現(xiàn)實情況筑牢根基,因此文章提出了群文閱讀的理念。
一、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的重要性
對于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課程教學而言,教師需要更注重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漢語知識的興趣和理解。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初中生們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而且,通過語文群文閱讀學習,學生還可以了解更多的事物,開闊自身的視野,縮短與世界之間的關聯(lián),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除此之外,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初中生可以積累大量豐富的素材,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這樣不僅豐富了寫作內容,還提高了寫作質量。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jù)現(xiàn)有的學習規(guī)律,給予初中生正確的教學指導,重視學習方法和技巧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1]
此外,學生可以通過細致分析初中語文教材,從而了解文章的基本內涵和中心思想。并且在寫作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通過了解情緒的表達方式,用豐富的語言抒發(fā)自己的情緒,為寫作內容注入更多的感情色彩,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作文的內在美,還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才能。因此,為了提高初中生的讀寫能力,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把讀寫能力結合在一起,加強初中生的讀寫能力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使他們可以在寫作道路上長遠發(fā)展。例如,在講解《背影》時,首先應該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作者是如何描寫父親走路姿勢以及神態(tài)的?”“作者是怎樣寫父親爬月臺這一動作的?”
二、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積極意義
(一)提升初中生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教學最具特色的一點就是,能夠從多方面提高初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簡而言之,在群文閱讀中,初中生們既需要不斷反復地讀文章,也需要不斷去回憶上一篇文章的內容,從而更好地理解下一篇在內容或體裁上存在一定聯(lián)系的文章,這樣“有關聯(lián)的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快速地掌握“讀同類型文章”的方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閱讀能力,并為以后的寫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增強初中生文化自信
初中生的年齡段正是建立其正確人生價值觀、文化信仰感的好時期,群文閱讀可以讓初中生們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提升初中生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樣下來,初中生內心就會對民族文化越來越了解,從而更容易帶動學生們積極參加有關群文閱讀的活動,并且對所讀文學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其自身的文化視野也會被充分開拓,中華文化自信感會變得更加堅定,也會樹立更加正確、積極的人生價值觀。[2]
三、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與群文閱讀教學相融合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素材是群文閱讀教學中的必備元素,正確選擇語文群文閱讀教材,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他們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他們積累更加豐富的文化素材,進而形成自主寫作意識。所以,為了將初中群文閱讀和寫作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語文教師要用心挑選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素材,從而幫助學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順利完成語言建構的任務,以此來激勵學生們更多的寫作靈感。比如,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春》和《濟南的冬天》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配合《雪》和《日出》等課外閱讀作品,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寫作素材,從而使得學生的知識面更加豐富。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還要更好地將群文閱讀與讀寫相結合,充分利用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提高初中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也要從多方面發(fā)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傊?,初中語文教師要把群文閱讀當作重點教學內容,為學生們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蔣召召.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3(08):99-101.
[2]葉月明.常規(guī)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的滲透策略[J].名師在線,2023(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