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阿爾泰山國有林管理局福海分局,新疆 阿勒泰 836500)
阿爾泰山福海林管分局林區(qū)總面積227.6 hm2,林地面積127.38 hm2,活立木總蓄積1 100.43萬m3。土壤以淺灰色森林土為主,林區(qū)森林線分布在海拔1 000~2 400 m的陰坡、半陰坡和部分陽坡溝谷地帶,森林植被以松科的西伯利亞落葉松為主,為林區(qū)的優(yōu)勢樹種,比重高達87%。其次是西伯利亞冷杉、西伯利亞云杉及少量的西伯利亞紅松,在海拔600 m以下的河谷兩旁林下灌木層新疆側(cè)柏、新疆薔薇、苦楊及忍冬等最為常見。近年來,隨著森林生態(tài)效益補償基金工程的實施,阿爾泰山福海林管分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山區(qū)宜林地、疏林地、老采伐跡地及雜灌林地等處,大力開展生態(tài)修復人工造林工程。與此同時,為全面提高西伯利亞落葉松造林質(zhì)量,確保幼林成活率,福海分局積極開展造林新技術(shù)研究試驗,狠抓造林質(zhì)量。經(jīng)過不懈努力,造林成活率由8年前不足80%提升至目前的92.3%,使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質(zhì)量不斷改善和提高。
西伯利亞落葉松造林地宜選擇立地條件好,海拔300 m以下,坡度15°以下的宜林地、疏林地及天然更新較差的采伐跡地、低濕地及火燒跡地。地塊要相對集中連片,并與現(xiàn)有天然林、人工林相毗鄰,形成塊塊混交。以土壤肥沃濕潤、結(jié)構(gòu)良好的沙土壤、排水良好的山地棕色森林土、草甸地為宜,也可選擇疏松的粘壤土、灘地及河谷沖積土。土層厚度不低于40 cm,澇洼地和重黏土不可選擇[1-2]。
阿爾泰山在秋季進行整地,因造林地立地條件不同整地方式也各不相同,可選擇穴狀或魚鱗坑方式進行塊狀整地,或進行帶狀整地。整地前須進行割帶,割帶可采用割三留一方法,即割帶寬3 m,保留1 m,以利于幼林的生長,使林分生產(chǎn)力提高。
2.1.1 塊狀整地
2.1.1.1 穴狀整地
在新采伐跡地、雜草較少的宜林地灌木稀疏立地條件下,適用穴狀方式整地,穴坑規(guī)格為50 cm ×50 cm×30 cm,平均167個/667 m2。
2.1.1.2 魚鱗坑整地
在火燒跡地、疏林地、荒山及老采伐跡地,灌木和雜草較密的立地條件下,適用魚鱗坑方式整地。宜在頭年秋將灌木和雜草進行割灌清理后整地,再隨自然坡形沿等高線進行水平放線,呈品字形定點后,按半圓狀挖魚鱗坑,魚鱗坑規(guī)格:深40~50 cm,長80~100 cm,寬50 cm,行距300~500 cm,間距1.5~3.0 m。
2.1.2 帶狀整地
帶狀整地是沿等高線挖定植溝,定植溝不可過長,須據(jù)地形確定長度,定植溝寬40~50 cm,深30~40 cm,且每隔一定距離須保留50~100 cm寬的自然植被。
苗木質(zhì)量的好壞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關(guān)系密切。宜選擇頂芽飽滿、充分木質(zhì)化、粗壯均勻,且無機械損傷和病蟲害的西伯利亞落葉松苗造林。從原產(chǎn)地、苗圃地采挖苗高50.0 cm以上,地莖0.5 cm以上,根長2.0 cm以上,側(cè)根5個以上,苗齡為2年生實生國家I級換床苗[2]。
春秋季均可造林,春季在地溫升至5 ℃以上,土壤解凍15 cm以上時便可造林,秋季在地溫降至0~5 ℃之間,苗木停止生長至土壤封凍前均可造林。由于西伯利亞落葉松萌動早,應盡量在春季實施“頂漿”造林為宜。因西伯利亞落葉松喜光,生長較快,造林密度不宜過大,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造林,造林密度以4 400~5 500株/hm2為宜;在立地條件相對較差地塊造林,造林密度2 500~3 300株/hm2均可[2]。
起苗時間根據(jù)當?shù)貧夂蚯闆r而定,起苗前4~5 d適量澆水,使土壤松軟濕潤,可提高苗根完好率。起苗時要避免損傷根部,起苗時不能用手硬拔。起苗后,要將幼苗的根系對齊,根據(jù)苗木大小按50株、100株捆成1捆,并在根莖上部捆繩。幼苗運輸時,苗根要沾漿處理,并用濕草簾把苗根包嚴。大苗可不扎捆,單株隨起隨蘸漿。較長時間裸根的苗木,蘸漿前,須在清水中浸泡12~24 h[3]。
西伯利亞落葉松移栽,須做到隨起苗、隨運輸、隨栽植、隨澆水,忌長途運輸苗木。不能及時造林的苗木須進行假植,將裸根苗平放地面覆土,蓋濕草或蘸泥漿現(xiàn)地假植。也可挖假植溝,溝深40 cm,寬150~200 cm,將苗木擺放整齊逐層覆土。帶土球苗木盡量集中直立,土球周圍用土墊穩(wěn)培好。苗木栽植時須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苗木要扶正,土壤回填2/3左右時,要舒展根系,將苗木向上輕提再在穴面上埋土并踏實,根系與土壤須密實接觸,再在穴面上覆蓋一層松土,深淺要適當,將土埋至高于根徑的2~3 cm處。苗木栽好后,須按0.25~0.5 kg/株的水量,沿苗的莖干從上往下緩慢澆足水。若當年苗木成活率不足70%,或三年株數(shù)保存率不足65%,須結(jié)合幼林撫育,及時將死苗和小幼苗除去,用同齡同種的“后備苗”適時進行補植。
造林時,小面積可營造純林,大面積造林須營造混交林,以改善林地條件,使林分的穩(wěn)定性提高。西伯利亞落葉松適宜與西伯利亞樟子松、西伯利亞云杉、歐洲山楊、樺樹等樹種混交造林,如西伯利亞落葉松與西伯利亞云杉可按1∶1比例混交造林,行距為1.5 m×2.0 m/株,種植密度4 500株/hm2。
造林1周后,每隔7 d澆水1次,共澆水2~3次,至6月初再澆1次水,此后如天氣不旱則可不澆水。6月和8月,在距苗木10 cm 處挖深10 cm的坑,用1∶10倍的硫酸亞鐵進行1次點施。造林后3年內(nèi),每年5月下旬施肥1次,在距苗木主干20 cm 處挖溝,溝深10 cm,長100 cm,寬15 cm,按每株約0.25 kg的用量在溝內(nèi)施入尿素后覆土,5 d后再進行灌水可使尿素更多的營養(yǎng)得到保留[2]。
西伯利亞落葉松常見病害是立枯病。幼苗出土后1周,可噴灑0.8~1.0%波爾多液250~350 g/m2,5~7 d噴1次。也可噴灑1%~5%濃度硫酸亞鐵5 kg/m2,噴后10 min須用清水洗苗,同時將病株拔除燒掉[3]。
割灌、除草是幼林期撫育的主要措施,造林5~6年時進行割灌,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割除苗木附近1 m內(nèi)的灌草,茬高不得超過5 cm。造林3年之內(nèi),于每年的6月和8月在距幼樹5~10 cm處除草松土1次。在新采伐跡地、雜草較少的宜林地,造林當年8月除草松土1次,第二年6月和8月除草松土1次,第三年8月除草松土1次;造林10年左右時進行第一次透光伐,間伐掉病蟲木、風倒木、被壓木及雪折木。間伐后林分保留健壯林木密度為1 500~1 600株/hm2,郁閉度在0.6左右即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