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海長云》的作者肖根勝。1974年12月從河南省郟縣入伍,曾是原鐵道兵10師47團1營3連的一名炊事員。1979年提干后調(diào)到團組織股工作,1983年底隨部隊“兵改工”,1985年2月調(diào)回原籍工作。曾任縣勞動人事局辦公室主任,縣政府辦公室秘書、副主任,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縣級市的副市長、市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市委副書記,縣人大主任。2016年底退休。在鐵道兵“改工”30周年前夕,我撰寫了38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青海長云》。拙作出版后,受到戰(zhàn)友們的好評,在社會上產(chǎn)生廣泛影響,榮獲河南省委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又經(jīng)過連續(xù)8年的艱苦努力,成功出版了第二部作品——《國瓷之光:李國楨傳》,實現(xiàn)了由黨政干部向基層作家身份的轉(zhuǎn)變。
一、當鐵道兵是我的人生機緣
我是一個忍受著雙重饑餓長大的農(nóng)村孩子。由于嚴重偏科,初中畢業(yè)無緣高中學習,因校長的抬愛,有幸成為柿園聯(lián)中的一名代課教師。半年后的1974年底,激情燃燒,應征入伍,榮幸地成為一名“特種兵”,走進被稱為“生命禁區(qū)”的青藏高原,直接參加青藏鐵路建設。
新兵訓練結束,被分配到47團1營3連炊事班成為一名“火頭軍”。入營學習結束的第五天,新兵們尚未從嚴重的高原反應中掙扎出來,關角隧道發(fā)生了震驚全軍的大塌方。127名干部、戰(zhàn)士堵在洞內(nèi),生死未卜。我作為一名炊事員,雖未承受死的威脅,但與戰(zhàn)友們一起頂風冒雪為搶險一線送水送飯,目堵了整個搶險過程。經(jīng)過14個多小時的奮力營救,堵在洞內(nèi)的人員最終全部安全脫險,那場生死考驗對每個人都刻骨銘心,永世難忘。
我一直認為,在戰(zhàn)友當中我是比較幸運的。雖然由代課教師成為連隊炊事員讓人有點“惋惜”,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才覺得沒有死亡威脅要比面子重要。用電鋸鋸大肉,用斧子砍白菜,燒火揉面習以為常,每天冒著高寒缺氧從兩公里外的工地上挑水,累得肩痛腰痛眼發(fā)黑,也樂在其中。從我被分配到連隊到提拔調(diào)離的4年多中,我們連先后有4位同志不幸犧牲,關角隧道施工中也先后有26位同志獻出了寶貴生命。組織股負責干部戰(zhàn)士犧牲后的后事處理工作,安排犧牲者的追悼會,到戰(zhàn)士原籍處理撫恤事宜,最后整理烈士檔案向天峻縣民政局移交,一次次心如刀絞,以淚洗面。我們縣的閆金成,當兵不到一年,一套軍裝還沒有穿破,在工地上維修機械時被裝載機砸死;本縣戰(zhàn)友葉建莊,在駕車支援地方運煤時,因煤層垮塌而被活活壓死;同鄉(xiāng)戰(zhàn)友何付海,一次駕車去木里山拉煤返回路上汽車拋錨,為了保護發(fā)動機不凍壞,用皮大衣包住發(fā)動機自己卻凍得昏死過去;連長杜金亭,“月成洞百米大會戰(zhàn)”時,他帶班與戰(zhàn)士一樣,完不成任務十幾個小時不下“火線”,累得可以站著睡覺,吃著飯能睡著。他當天上午還在工地上帶班,下午就通知他轉(zhuǎn)業(yè)。教導員征求意見,問他有啥困難,有啥要求。他說,組織上讓走就走,沒有啥要求,當過鐵道兵一生沒困難……
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四海為家;他們走小路修大路,血灑天路;他們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聽黨話,跟黨走,無怨無悔……
當鐵道兵是我的人生機緣。青藏線上8年,對我是難得的人生課,使我三觀淬火,生命錘煉,蓄淀了精神動力,指明了人生方向。
二、鐵道兵精神助我事業(yè)成功
“兵改工”一年后的1984年2月,我從中鐵20局2處調(diào)回原籍——郟縣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正是“文憑熱”的時期,我僅有的是初中畢業(yè)證和在讀的“自修大學”教材。沒有文憑,沒有背景,一切歸零,從頭干起。有幸的是時任縣勞動人事局主管副局長是部隊機關干部轉(zhuǎn)業(yè)。從檔案中看到我在組織股工作的經(jīng)歷,意外地將我留在縣勞動人事局上班。從局辦公室副主任,到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因工作業(yè)績和協(xié)調(diào)能力受到縣委主要領導的賞識,破例被任命為鎮(zhèn)黨委書記。任職期間,引進青海武警資金建成了當時全縣最大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龍海鐵廠,后又籌資2000萬元建起了黃河以南地區(qū)最大球墨鑄鐵管廠。經(jīng)過科學運作,在許神地方窄軌鐵路線上建起了煤炭集運站,改寫了郟縣沒有鐵路運輸?shù)臍v史,也使地方經(jīng)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一舉使安良鎮(zhèn)由省級貧困鄉(xiāng)鎮(zhèn)成為“中州名鎮(zhèn)”。1997年底走上縣級領導崗位后,由縣級市的副市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委副書記,最后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20多個春夏秋冬,一路走來,雖有不少艱辛艱苦,憋屈委屈,但更多的是做好工作爭取進步的自覺自信,決心信心,始終沒有遇到讓我畏懼的困難,沒有碰到過不去的溝坎,千辛萬苦心自知,千方百計爭一流,一切從容應對,一路順風順水。是鐵道兵精神給了我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信心,是戰(zhàn)友們的精神鼓勵我不畏困苦,勇往直前!
2006年,正值我仕途高歌突進之時,卻趕上了“消化副書記”的“調(diào)整”季,我沒有選擇競爭縣長書記的繼續(xù)奮進,而是知足知趣地回到原籍出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雖然走上了“不是前線也非二線”的非重要領導崗位,但卻是縣四大班子、有法律監(jiān)督權力的“一把手”??h委主要領導為發(fā)揮我人脈資源豐富、對縣域經(jīng)濟比較熟悉的優(yōu)勢,確定由我負責全縣的招商引資、產(chǎn)業(yè)聚集區(qū)開發(fā)和鐵路項目建設——郟縣人祖祖輩輩盼鐵路,卻因沒有資金始終沒能力修鐵路。鐵路運輸是郟縣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最大短板。
感謝上天給我施展鐵道兵精神的機會——兩屆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和10年拼命工作的空間。
第一屆任期五年,我?guī)ьI招商領導組的同志按照“一年搞規(guī)劃,二年出形象,三年大發(fā)展,四年爭一流”的目標,相繼引進30多個有一定規(guī)模的工業(yè)項目(總投資50余億元),使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進入全省“十快”行列,當年獲得省政府獎勵600萬元。讓郟縣一、二產(chǎn)業(yè)在GDP中的占比打了個顛倒,使知名的農(nóng)業(yè)縣一舉成為由工業(yè)主導的工業(yè)快速發(fā)展縣。
也是在那任期的5年,想盡千方百計,歷盡千辛萬苦,最后抓住中央4萬億刺激內(nèi)需的機遇,搭上地方鐵路“改準”的便車,投資近20億元,使禹亳鐵路西延24公里走進郟縣。一舉改變郟縣沒有準軌鐵路的歷史,用“無中生有”“勇往直前”的創(chuàng)新精神,圓了郟縣人祖祖輩輩的鐵路夢。
也是在我第一屆任期將滿的時候,及近鐵道兵改工30周年,突發(fā)奇想,苦搏一年,圓夢成真,寫出了一部讓不少人驚詫的長篇報告文學《青海長云》,我也因此由一名行政干部走進了讓人仰望的作家隊伍。
30多年來,為爭取項目,我曾走進中央國家機關,走進省、市、政府多個部門,每每介紹自己的出身,都自豪地說:“我是一名當年的鐵道兵?!?0多年,不論在什么場合介紹我的從政背景,公開我的成長優(yōu)勢,我都會自信地說:“我是曾經(jīng)參加青藏鐵路建設的鐵道兵!”
三、用鐵道兵精神書寫鐵道兵
2009年“八一”節(jié)前夕,揚州戰(zhàn)友楊青龍參加市里的軍轉(zhuǎn)干部座談會擬準備一個發(fā)言稿,打電話讓我提供當年關角隧道大塌方的有關資料。我翻箱倒柜,找到了1984年秋天與雷積賢老戰(zhàn)友為紀念鐵道兵改工一周年合寫的一篇長篇通訊初稿《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們》。由于當時社會政治的原因,該文寫好應約到北京鐵道兵總部(當時已是中鐵指揮部)修改后沒有再見報。之后,被我?guī)Щ氐胤揭粔?0多年。看到舊稿我思緒萬千,當即生出了發(fā)表這篇文章的想法。為此我專程請教了被譽為“昆侖之子”的軍旅大作家、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宗仁老師。老師對拙作和文中所記述的鐵道兵精神給予高度評價,并鼓勵我將類似于文中記述的故事進一步收集整理,寫一部長篇紀實文學,把鐵道兵的功績昭告世人,留給歷史。
王宗仁老師的點撥鼓勵,燃起了我心頭的創(chuàng)作欲望,而且是非常強烈的欲望。
2010年,我的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任期將要屆滿,我牽頭引進的禹亳鐵路項目也進入鋪軌階段。我負責的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四年爭一流(全市領先,全省爭先)”的目標進入攻堅奪旗的關鍵時期,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堅持了30多年的看書習慣受到嚴重挑戰(zhàn),每天去看望我90歲高齡、臥床兩年的老母親的承諾出現(xiàn)不時的中斷。那時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每天的時間是30、40個小時。不時地自言自語成了思維和情緒被嚴重擠壓的官能習慣……
“八一”節(jié)前夕,縣委派我?guī)ш牭教m州軍區(qū)看望郟縣籍在蘭任職的軍區(qū)首長,我不失時機地再次回到離開35年的關角山下。那天驅(qū)車趕到天峻縣時已近12點半,我給縣人武部的同志提出“先去烈士陵園看望戰(zhàn)友”。1984年7月,我曾陪同時任處黨委書記的吳鳳儀同志返回天峻參加烈士陵園紀念碑落成和烈士資料交接儀式。30多年后天峻縣社會經(jīng)濟已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縣城到處是建筑工地,去烈士陵園的道路沿途堵塞極不暢便。天峻縣可能對陵園已有維修改造規(guī)劃,但當時尚未實施,陵園內(nèi)荒草萋萋,便溺滿地。我們和陪同的同志踏著沒膝的野草給戰(zhàn)友們敬上煙酒,躬身恭祭。我從走進陵園就開始流淚,沿著高低不平的墳頭逐一敬酒,當行至約有一半,在給我們?nèi)B的褚萬忠烈士鞠躬時,我兩眼一黑險些暈倒。經(jīng)縣人民醫(yī)院急救,清醒后給隨行的人武部領導說了兩句話:“向縣委、政府領導轉(zhuǎn)達我這位老鐵道兵戰(zhàn)士的一點心愿,請盡快將天峻縣烈士陵園翻修建設好,讓長眠在這里的同志能心情愉快地看著火車駛過天峻草原,穿過關角隧道。我要寫一部書,把當年修建青藏鐵路那種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壯舉呈現(xiàn)出來,讓鐵道兵精神薪火相傳,激勵后人?!?/p>
關角山下的承諾!比一諾千金更重!!
當天下午我們趕到關角隧道出口,站在鐵路出口的懸崖上,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個勁兒地往外流,歷歷往事涌上心頭,不吐不快的激情與沖動使我分秒難耐……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因每個人的主觀、客觀條件的局限,每個人感情、心情的別樣,每個人愿望、渴望的不同,因而同一時間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決不會相同。
重返天峻,如同一次思想洗禮,也似一次莊嚴誓師。從離開關角山那一刻起,自己的思想完全回到30多年前的歲月。構思著寫作的框架,回憶著當年的往事情景,坐在車上想,躺在床上想,見到戰(zhàn)友就問,了解清楚了就記。飯局上把要寫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感動人的就采用,講不全的就找戰(zhàn)友了解,翻資料、刷電腦,件件求證查詢。寫作開始后,集中幾個問題了就召集戰(zhàn)友聚會,發(fā)動大家回憶往事,接續(xù)故事。利用雙休日,遠的乘飛機,近的坐汽車,北京、成都、西安、珠海、咸陽、淄博、菏澤……為寫郭國法營長,我兩次赴遂平縣,第二次見老營長時,看他身體大不如從前,便著手先寫提綱中的第六章第三節(jié)《郭營長的愧與無愧》。為了讓郭營長在世時能看到這個作品,本章寫好后即送《時代報告》雜志社予以發(fā)表。郭營長看到雜志時已臥病在床,聽了兒子勝利的閱讀,他幾次失聲痛哭,并用顫顫抖抖、斷斷續(xù)續(xù)的哽咽之聲說:“鐵道兵的豐功偉績終于可以讓后代子孫們知道了……”半年后,老首長與世長辭。
《青海長云》是以我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為主線的,但其立意是要透過鐵10師和47團反映鐵道兵部隊的全貌,展示鐵道兵精神的整體形象,要使這部回憶錄成為鐵道兵輝煌歷史的見證。為此,我專程拜訪了老師長姜培敏同志。在老首長家里,含著淚給他匯報了我的創(chuàng)作初衷、采寫計劃。首長聽后非常激動,鼓勵我說:“小肖同志,你這是在為鐵道兵寫《史記》,是一件非常有意義、非常重大的事情,我代表鐵道兵全體官兵感謝你,我也會盡全力支持你……”遺憾的是當我兩個月后擬再次采訪老首長時,他卻于2011年6月10日不幸辭世!
《青海長云》是我含著淚寫成的。鐵道兵精神感天動地,如果我自己不被感動,就不可能感動戰(zhàn)友,感動讀者。所以,我寫作自始至終都在流淚。在賓館的臨時創(chuàng)作室里哭著寫著,寫著哭著。記得有天早上天不大亮,當寫到二排長李文生孤身一人在戈壁灘土坯房里養(yǎng)病的悲慘景況時竟泣不成聲,悲聲大放。賓館值班門衛(wèi)聽到后,以為發(fā)生了什么事,匆匆跑去敲門。見我是在哭著寫作時,他不解地問我:“肖主任,你寫的是你啥人?”我說是戰(zhàn)友,是生死之交的戰(zhàn)友……
2013年4月26日(農(nóng)歷三月十七),我趕往鄭州與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汽車剛駛過鄭堯高速長葛站出口接到愛人電話:“快回來,老娘不行了!”坐在車上想起岳母我淚如泉涌。老岳母長期患糖尿病,常常帶病堅持著幫我們帶一歲多的外孫女。我開始寫作后,她的心臟病反復發(fā)作。但因有外孫女的牽掛,她每天仍推著座椅車堅持走到我們家。她知道我每天早上4點鐘左右起床去創(chuàng)作室寫作,很體貼地說:“寫寫歇歇,甭太累了!”有時還囑托我:“用腦用心,得把飯吃好,多吃點營養(yǎng)的東西。”這時我才知道,岳母每天堅持到我們家去的真實意圖,常言說,一個女婿半個兒,岳母待我如親生。我的寫作讓她老人家時時牽掛,沒想到書沒出版,老人家竟駕鶴西去……
80多天后的7月23日(農(nóng)歷六月十六),我母親的下葬日。那天中午母親剛入殮,接辦公室電話——《青海長云》拉回來了!我疾步走到母親棺木前,哭著磕了三個頭后說:“娘,孩子的書印出來了,您放心地走吧!”
92歲的母親兩年前患腦溢血一病不起,住在我三弟家由我的兩個表姐和小妹整日精心伺候,我每天因忙于公務,只能擠時間去老人家病床前坐一坐,后期她已不能說話,僅能用眼神做交流。自從開始寫作,表姐告訴她,我工作很忙,又在寫書,可能來不了了。每每如此,她便整夜不合眼。而我自寫作之初就抱定每天必須堅持去看望她老人家。我到母親病床前,她用那期待和欣慰的眼光用力地看著我,我知道母親想聽到什么:“娘,我在寫我當兵的事兒,要把在青海修鐵路的艱苦日子寫成書,留給后代……”母親聽了以后就眨眨眼,會心地一笑。這一眨眼,讓我充滿了信心;會心的一笑,使我有了無窮的力量。只是由于項目的事務纏身、人大換屆的工作壓力和每天兩三千字寫作計劃的迫使,終有隔三差五的不能去看望她老人家,那必定是母親晚上失眠、血壓升高的日子。我知道老娘對我的千般呵護,每每會私下流淚。幾天前,母親突然咽部開始出現(xiàn)“響痰”,輸液不入,滴水不進,而且“響痰”聲音讓身邊兒女鉆心難受。我遠房大哥懂些農(nóng)間醫(yī)道習俗,他說,久病老人有“響痰”后一兩天就不行了,讓我做些母親的后事準備。而母親的“響痰”直響了四五天,全家人急得團團轉(zhuǎn)。表姐說:“都怨前幾天你說你的書快印出來了,俺姑姑肯定是看不到你寫的書不瞑目?!弊蛱焓悄赣H出現(xiàn)“響痰”的第六天,把她從縣城送回老家后我在她床前痛心地說:“娘,家里啥事都安排好了,您可以放心了?!钡冀K沒有合眼。昨天下午,我打電話給辦公室安排派車到出版社印刷廠拉書去。電話掛了沒有兩分鐘,母親慢慢地合上了雙眼。
我母親雖然出身于名門望族,卻因男尊女卑封建舊俗而未進學門。盡管她只字不識,但對我的讀書學習特別重視。入伍臨走時她去縣城送我,把我常用的《新華字典》和《中國地圖冊》帶到縣城囑咐我:“這書你帶上,到部隊還得用!”我就是帶著這本字典讀了不少書,拿著那本地圖冊走了不少路。當病床上的母親聽說我在著書立說時,不時用眼神一遍遍地鼓勵我,用全身僅有的一點點精神在等待著、期盼著我的書的出版。蒼天不佑老娘意。她老人家沒有看到我的書,但卻知道了我的書已經(jīng)寫好,在她未入土之前,我的書已經(jīng)正式出版,以此也算告慰了母親遠行的靈魂。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因下葬時間緊迫,沒有能送一本書與母親一同入土!
四、一書激起千層浪
《青海長云》出版后,立即引起社會關注。
第一個反應強烈的是平頂山學院黨委副書記、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主任張清廉老師,他在看完拙作的當天晚上就告知我:“平頂山學院要為你舉行作品研討會。”
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能上大學。當兵第二年底,鐵道兵總部分配給鐵10師10個西安交大的新生名額,一、二營負責關角隧道施工使命光榮,分別給1個指標。當時三連連續(xù)兩年在全團先進,營黨委決定把指標分給我們連。但要符合3個條件:兩年兵齡、中共黨員、高中畢業(yè)。我因不是高中畢業(yè)而失之交臂。提干后,新提拔干部要到長沙鐵道兵學院進修學習,學習一年半發(fā)大專文憑,因我被借調(diào)到組織股,又因組織股太忙,更由于組織股“學習機會多”而沒有參加本期學習。直到我被提拔為副縣級的1997年春季,時任縣委書記高德領同志征求我的意見時,我說,最大的愿望是讀大學。幾十年的大學夢想未圓,而今一本書讓我走進平頂山學院,我激動得一晚上幾乎沒合眼。研討會上,記者問我:“你這么一個大忙人,又沒有相應的文學基礎,是什么力量支撐你寫成了這部著作?”我無比激動地說:“是鐵道兵精神!”
兩個月后,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在河南省文學院舉行《青海長云》作品研討會。在確定參會專家學者名單時,會長張富領提出,不管確定幾個人,一定把新華社河南分社的主任記者王云河老師列上。理由是:王云河老師每年看幾十本書,能讓他感動得掉淚的很少??匆槐椤肚嗪iL云》,他竟掉了數(shù)十次淚!他強烈要求參加研討,表達思想。
《青海長云》能在社會上迅速流傳,也得益于兩位全國知名文學大佬的推薦:王宗仁和李炳銀。
本書寫成后,我首先把書稿寄給王宗仁老師,他停下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僅通讀了書稿,而且在很短時間內(nèi)給我寄回了《紀實文學的英雄主義光輝》的序言。文中說:“我認為這部作品最真摯最突出的亮點是:放射著思想的光芒。打通關角隧道中高揚出來的鐵道兵指戰(zhàn)員那種震撼天宇、激奮人心、萬死不辭的英雄主義精神,是本書中的精彩華章。”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李炳銀老師看過書稿給予熱情鼓勵,高度評價,并很快寫出了本書的第一篇書評《回望高原足行處——讀蕭根勝〈青海長云〉》。李炳銀老師在文中說:“這部接近嚴酷真實的記憶書寫報告——《青海長云》是由一位曾經(jīng)的鐵道兵戰(zhàn)士個人的真實深刻記憶描述,很好地還原和再現(xiàn)了鐵道兵一群人、一個兵種的干部戰(zhàn)士高尚精神情操和偉大創(chuàng)造勞動及奉獻精神的動情文學報告。這樣的文字,因為其奇特事實對象和親身經(jīng)歷情感的真實,對我有很大的震撼力,使我甚至放棄了從其他方面過多苛求它的理由,而從其內(nèi)容自身不斷地發(fā)現(xiàn)體會并接受啟示和凈化作用?!?/p>
《青海長云》出版,正值河南省委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獎之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作者的習作竟能閃亮勝出。專家在討論拙作時認為:該書雖然藝術性不算強,但很真實,真實得讓人如臨其境;又很感人,感動得讀者無不捧書掩面而泣!
《青海長云》出版當年共收到專家、學者、戰(zhàn)友、同事們的書評40多篇,微評、詩詞評語100多條(篇)。而其中一篇不是書評的“書評”尤其讓我感動。
原《鐵道兵》報文藝部主任編輯、后為《人民鐵道報》副總編輯韓耀先老師收到拙作后,通宵未眠通覽全書,然后用半個月時間,以戰(zhàn)友、編輯、師長的熱情和激情將《青海長云》認認真真地重新修改了一遍,把書中幾百處錯誤、筆誤的字、詞、句,上千處錯用的標點符號、名稱、名字作了仔仔細細的修正,并在繁忙之中專程把修改后的《青海長云》直接送到河南郟縣??吹嚼闲中薷暮蟮臅伊r淚奔!一本書牽系著所有戰(zhàn)友的心,傾注著無數(shù)戰(zhàn)友的愛,串聯(lián)著??菔癄€、天荒地老也難消彌的鐵道兵情結。
2021年“七一”前夕,應中共天峻縣委邀請,我重返天峻縣為全縣黨員干部講述青藏鐵路修建歷史和鐵道兵精神,海西州《柴達木日報》做了專題報道,專題報告后,“兩路精神”在新一代黨員干部中引起強烈反響。瞻仰鐵道兵烈士陵園(天峻縣烈士陵園于幾年前已修葺一新),已成為天峻縣各部門、各學校、各企業(yè)乃至全縣人民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必選課目。
2022年6月,平頂山電視臺精心打造《東西南北鷹城兵》欄目,我作為全市“2021年度十佳退役軍人”接受市電視臺的專題采訪,編發(fā)的《鐵血軍魂? 精神永恒——訪原鐵道兵10師47團老戰(zhàn)士肖根勝》受到省軍區(qū)領導的高度贊揚,在全市播放后受到廣泛關注。隨后市電臺《小冰說兵事》和《作家肖根勝和他的〈青海長云〉》等專題節(jié)目在平頂山電視臺又反復播放,整個鷹城掀起“鐵道兵精神”熱浪,專題鏈接點擊率超過百萬人次,創(chuàng)平頂山電視臺建臺以來的最新紀錄。鐵道兵精神在平頂山市已成為一座閃耀著革命傳統(tǒng)光輝的宏亮豐碑。
(注:作者肖根勝,筆名為蕭根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