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人們如何看待虛擬偶像,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元圓科技天妤2022年4月正式出道,成為首個文化出海的國風虛擬數(shù)字人。TA以收集壁畫碎片為線索,發(fā)布系列內容,向世界講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海內外產生了熱烈反響。在海外平臺,天妤粉絲已突破11萬,總播放量突破120萬,“天妤仿妝”還引起美妝達人的競相模仿。目前,天妤全網(wǎng)粉絲超550萬,視頻播放量超4億,點贊量近3000萬,相關話題播放量破9億。
2023年8月,CFS第十二屆財經峰會暨2023可持續(xù)商業(yè)大會在北京舉行。元圓科技憑借過去一年在虛擬藝人經紀和AIGC數(shù)字化營銷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榮獲“數(shù)字化創(chuàng)新引領獎”?,F(xiàn)場還播放了元圓科技旗下頭部虛擬數(shù)字人天妤的相關視頻,多元的內容和炫目的表現(xiàn)力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
人們如何看待虛擬偶像,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是什么,什么樣的群體是虛擬偶像的主要受眾?
虛擬偶像的受眾是誰?
“我是顏之初,來自外太空的星球,由一顆藍寶石幻化成人。愿以寶石之璀璨,點亮你生活之絢爛,成為你獨一無二的時尚博主?!?022年9月,虛擬人顏之初以“首次見面,請多關照”為題在網(wǎng)絡平臺發(fā)聲,被網(wǎng)友們評價為:“虛擬偶像顏之初,顏值簡直絕了,正臉像羅云熙,側臉像王一博,發(fā)型額頭像王嘉爾?!睆纳鲜鰧μ摂M偶像的評價不難看出,他們的受眾是千禧一代的年輕人,對于人設、顏值相當看重。
“8月5日晚上,我49歲的領導用iPad登錄愛奇藝,看了一場足球比賽直播,但因為實在困得不行,他選擇了睡覺,準備第二天早上看視頻博主做的比賽集錦。同樣是8月5日的晚上,26歲的我用手機登錄嗶哩嗶哩,打開了虛擬主播分區(qū),準備去找找樂子,因為在工作中坐牢一天的我,需要一個性格讓我喜歡、長相戳我喜好的人來拯救。對我而言,這個人不需要是真實存在的,也不一定是真人,反正我也見不著。”
一個圈外人對虛擬主播觀眾有句批判:“這不就是套皮女主播嗎?有什么好看的?”
那些為虛擬偶像而瘋狂的年輕人們,究竟在想什么?
對于許多粉絲來說,除了放松消遣之外,虛擬主播提供了一種來自于虛擬世界的陪伴和精神寄托——粉絲茄米椒說:“我將它們視為一個個與我相同有血有肉的個體。能通過直播平臺與之相遇、收獲相互陪伴的一段時光也讓我寬慰。我可以將我的情感和情緒匿名表達,并且也會默認有一個傾聽者在聽我的表達,這段時光我感到很放松?!?/p>
對每天晚上沉浸在與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瘋狂互動的25歲的銘銘來說,虛擬偶像是個人生命體驗的部分延伸。“就現(xiàn)在的社交而言,線上社交與線下社交比例是7:3,我還是蠻舒服的。主要線下往往是利益相關的人,不能太放飛自我,所以我會把真實的自己更多地展現(xiàn)在線上社交。保留線下社交是因為線下社交對生存本身具有必要性,并且人的生理本能也是需要一定的線下社交的。線上社交是生命的擴展,通過技術手段達到現(xiàn)實無法企及的效果。”
《中歐商業(yè)評論》虛擬偶像社群“虛擬的烏托邦”,里面既有對虛擬偶像瘋狂沉迷的青年人,也有像成員羅清晨這樣的理性派。她說:“從性心理學或者家庭婚姻研究的角度來講,男性往往更關注對象的外在,比如皮膚、相貌、腰臀比等因素。而女性在排卵期會優(yōu)先考慮身材好、強壯的男性;在非排卵期會優(yōu)先考慮男性的家庭背景、社會地位以及性格等理性因素。對于虛擬偶像而言,大部分設計都比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更好看,同時也不用考慮家庭背景等實際因素。所以,對于男性和女性而言,虛擬偶像最重要的是性格?!?/p>
年輕人為什么喜歡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市場的繁榮很大一部分源自于人們的不斷追捧。日本的虛擬人“初音未來”年收入4060萬日元,比日本許多明星的收入都高;洛天依演唱會的門票被哄抬到1280元并在上架3分鐘內售罄,令人驚嘆。粉絲們對虛擬偶像的喜歡、崇拜,乃至不斷砸錢,到底是因為什么?
以我國虛擬歌手洛天依為例,她的官方人設是一個典型的女性吃貨,為了使這位吃貨的形象深入人心,洛天依有關美食的作品很多,像《洛天依投食歌》《千年食譜頌》等。這樣的干飯人特性在現(xiàn)代年輕人中很容易產生共鳴,會讓許多人覺得很可愛、很親切,且這個特性是不會變的。也就是說,即便不是粉絲,也不會對洛天依產生反感。
此外,洛天依的人設是一個軟萌可愛、溫柔細致的少女,這樣的性格在她的言語中也有體現(xiàn)?!拔乙ズ笈_吃……哦不不,去準備接下來的演出啦!”這是洛天依在個人演唱會上報幕時所說的一句話。網(wǎng)友稱這句話“暴露天依吃貨屬性”,也叫許多人忍俊不禁。
隨著洛天依登上更大的舞臺,比如湖南衛(wèi)視小年夜晚會、江蘇衛(wèi)視跨年演唱會,與周華健、薛之謙合唱自己的成名作,甚至與郎朗同臺演出“音樂魔法”演唱會,所有曾經為她進行創(chuàng)作的用戶,無論作品是否被大眾接受,都有一種參與了其成長的心理感受,很多用戶都變成了她的粉絲。有別于傳統(tǒng)的粉絲對于真實明星“仰視”的追捧和模仿,對于虛擬偶像的這種熱愛更像是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抱著“看起來自己家的孩子就是比較聰明”的心態(tài),這是一種由于深度參與“養(yǎng)育過程”而形成的認同感。極高的參與度產生的“宜家效應”,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粉絲對于虛擬偶像的感情。
嗶哩嗶哩網(wǎng)友劉七月認為:“虛擬偶像及其粉絲經濟在近幾年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源于虛擬偶像這一文化產物的特殊性,粉絲對于TA的喜愛與對真實明星的崇拜存在差異。我對粉絲這種喜愛的感情和行為進行了粗淺的心理學分析。可以看出,年輕一代對于虛擬偶像的熱愛,包括了其本身的成長和參與的經歷,以及周遭環(huán)境和所處群體的影響,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虛擬偶像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的產物,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文化空心化的問題,但必須承認這種喜愛對年輕一代的成長利大于弊,如果主流媒體能夠從積極的方面加以引導,這將成為年輕人寶貴的精神家園?!?/p>
超現(xiàn)實的界限在哪里?
人們因想象而與虛擬角色產生關系,最終達到沉浸的體驗。如同70后、80后是電視媒體培養(yǎng)起來的一代,90后、00后在游戲、網(wǎng)絡等虛擬環(huán)境下成長,異次元審美越來越豐富,虛擬偶像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要。但是超現(xiàn)實的界限在哪里?一味地仿真嗎?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虛擬角色?華東師范大學沉浸式全息影像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沈嘉熠認為:“我們在討論虛擬角色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分兩類角色:一類是異次元人形角色,如洛天依、柳夜熙等,這類設計以人類為主要基調;另一類是非人型角色,如漫威系列的格魯特、神奇寶貝中的皮卡丘、數(shù)碼寶貝中的亞古獸等,這類設計多以動物為主要基調。目前大部分虛擬角色以真實性和細節(jié)化為主要趨勢,但這兩種虛擬角色的設計有些差異。非人形角色只要多一點真實人類的動作、表情或者其他細節(jié),這個角色就多一分可信度。例如,皮卡丘是個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存在的虛擬角色,但是它會有很多小孩子的動作細節(jié),配合其超現(xiàn)實的形象,甚至異次元人形角色的仿真在表層和局部都可以做到越來越逼真。不過,受眾對它們的親和力并不一味地隨著仿真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當仿真程度達到一個較高的臨界點,人們反而會對其產生排斥、恐懼、困惑等負面心理。盡管視覺上逼真,但只要缺一絲真實人類的氣質、表情或舉止,角色就少一分真實性?!?/p>
沈嘉熠認為,虛擬角色帶來沉浸感知。受眾通過視聽模式與虛擬角色進行交互,“想象”激發(fā)受眾身體的感知,從身體的內觀再到身體元素的調動,最終觸發(fā)沉浸,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受眾從“離身”到“具身”的過程。
例如柳夜熙的定位是來自元宇宙的虛擬美妝達人,相較于真人美妝達人,不難發(fā)現(xiàn),柳夜熙所發(fā)布的視頻并未按照真人美妝達人簡單錄制妝容教學或者化妝品推薦的創(chuàng)作手法去編排,反而另辟蹊徑,通過劇情、交互、特寫等手法豐富視頻的可看性,而這恰恰給受眾構建了想象的情境場。當受眾觀看柳夜熙視頻時,意識會不由自主跟隨其中的場景轉換而集中,想象也因劇情和人物角色的糾纏而豐富,此刻受眾的身體伴著虛擬角色的進展而逐漸“離身”,沉浸于視頻中搭建的故事場景,并試圖融入其中。當視頻結束后,受眾從想象中抽離出來,但美妝主題和仿妝視頻的傳播又形成攜帶身體或進入他者身體等不同方式的在場,虛擬的柳夜熙帶動的現(xiàn)實情緒和審美讓受眾沉浸其中,這正是虛擬角色帶給受眾想象而形成的“具身”感知。
沈嘉熠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并非完全的“鏡像”,在廣闊無垠的虛擬世界中,特別是在虛擬現(xiàn)實(簡稱VR)或增強現(xiàn)實(簡稱AR)等技術的應用下,虛擬角色在受眾具身交互時也反過來影響受眾的想象力,使受眾想象的空間進一步被拓寬。VR/AR技術拉近了受眾與虛擬角色的審視距離,伴隨著情感的注入,形成了一種情感的沉浸感知,受眾憑借對虛擬角色的想象,令自身的情感表達在虛擬和現(xiàn)實中交疊游走,令真實虛擬化、虛擬真實化,打破虛擬與現(xiàn)實的邊界而沉浸于自設的空間中。虛擬現(xiàn)實技術打破了人類的“第四堵墻”,在賽博空間中,人們短暫逃離了他人的窺視,擺脫了依附在物理存在上的互動,人們肆意表達著自我的強烈愿望,彰顯著獨立個體的性格取向,這個過程似乎也在促使人類重新思考人性、身體。未來,隨著媒介技術的日漸成熟和革新,彼時的人類對于虛擬角色的共情可能不僅僅寄托在“萌”態(tài)的形象和感官的交互中,還會沉浸在虛擬世界的自我鏡像里,描摹著另一個虛擬的“自己”。
虛擬角色目前的主戰(zhàn)場還是游戲和視頻領域,未來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是否會在其他應用場景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呢?
沈嘉熠舉例說,例如虛擬偶像在文化旅游產業(yè)應用便極富可能性。當下文旅產業(yè)中“沉浸”也是最時髦的用詞,其沉浸性的體現(xiàn)僅在于當?shù)鼐包c與人文故事結合、設立模型或扮演小情景劇,迫使游客/觀眾沉浸于自然風光或歷史古跡中,但這種沉浸如隔靴搔癢,不可能真正激發(fā)游客/觀眾的沉浸感知。如果虛擬角色結合VR/AR設施與歷史古跡等產生新的維度的虛實交互,受眾具身體驗也許會更沉浸,更易獲得身體/意識層面的多重滿足。
如果不僅是圖一樂,虛擬中的精神浪漫從何而來?
來自虛擬偶像問卷調查中一位匿名問卷填寫者的評論是,“自古以來,人類就在精神世界上有對虛擬世界的依賴,從文學、音樂、電影,到動漫,再到現(xiàn)在以虛擬偶像為核心的虛擬世界,這是一個階段的飛躍,從前人們祈禱,希望能盡可能被允許進入那個夢寐以求的虛擬世界,人們觀賞、傾聽、感受,但說到底仍是一個旁觀者的姿態(tài),但現(xiàn)在正逐漸轉變?yōu)閰⑴c者。和小說、漫畫不同,他們本身構成了這個虛擬世界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人們能在真正意義上參與到人類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