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穆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正剝著核桃,看著電視節(jié)目,耳邊響起了媽媽清脆的朗讀聲。
我的媽媽酷愛文史,時常有作品發(fā)表在報刊上。此刻,她正捧著一本線裝書,祥和的臉上露出會心的淺笑。那是她沉浸其中的一貫神情。
“媽媽,你研究生都畢業(yè)了,還寫了那么多文章,怎么還讀李白的《靜夜思》?。俊蔽覟閶寢尩摹坝字伞备械胶眯?。
媽媽緩緩抬起頭,向我展示書的封面,笑著招手:“清兒,來,猜猜這是什么書?”
我定睛一瞧,居然有繁體字:“唐人……唐人萬首絕句選?”
“對。這是本好書。你看今夜月兒已圓,讀《靜夜思》很應(yīng)景呢。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每日都要朗讀一會兒古詩文。你空了也可以讀讀,不懂的字來問我?!眿寢屨f完,把書遞給我,抿了一口茶,開始埋頭寫作。
我捧著《唐人萬首絕句選》,看著媽媽坐在那小小的書桌前,聚精會神地翻看地圖冊,琢磨字眼。臺燈柔和的光照在她的身上,她的身影被拉得長長的,映在潔白的墻壁上,微微地晃動。
我的思緒開始飄遠。
聽爸爸說,我太公的老家是紹興,那里有烏篷船,還盛產(chǎn)臭豆腐與花雕酒。后來,太公去了省城工作,家住西湖邊,卻經(jīng)常念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這是賀知章的詩呢,太公是想家了呀!太公有六個孩子,分別去了五湖四海,很少回來。我的那些很少見面的親人,會不會像太公一樣,看到明月升起的時候,也會分外地想念故鄉(xiāng)?
爺爺出生在杭州,奶奶則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奶奶家就在植物園邊上,“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類的美景對她來說可是家常便飯。后來,爺爺奶奶光榮下鄉(xiāng),定居在金華。奶奶個子高挑,說話做事不慌不忙,也從不發(fā)脾氣,對人慈眉善目。在我的印象里,金華老房子總是干干凈凈的,小院里更是種滿花草,春天有茶梅,下過雨后,地上落英繽紛,夏天是濃香的茉莉,秋天有五顏六色的菊花,冬天有簡單好養(yǎng)的水仙,還有花期很長、散發(fā)著淡淡香味的米蘭,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我想,奶奶一定是受了西子湖的熏陶,才生成了好性格,養(yǎng)出了好花草。
媽媽常說,雖然奶奶早已經(jīng)“拋得杭州去”,但她的心仍然“一半勾留是此湖”。記憶里,奶奶有時會盯著以前的照片發(fā)呆?!澳棠?,奶奶,你在干什么呀?”我抱著小狗,跑過去問她?!皩氊?,奶奶在想念杭州呀?!蹦棠堂业念^,笑著說。
我們又何嘗不想念杭州呢?雖然我出生在寧波,但幼年時光卻是在杭州度過的。杭州是我真正的故鄉(xiāng),那兒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我還記得,那時我們住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附近,媽媽逢空就帶我去她的母校扎帳篷、放風箏、看黑天鵝……
我們也去寶石山看過塔,去青芝塢賞過花,去靈隱寺燒過香,而我最愛的還是跟外婆一起去河坊街買各種小玩意兒、吃綠豆糕和定勝糕——玩累了,爸爸會抱著我,從武林門碼頭坐水上巴士回家,水上巴士行進在“至今千里賴通波”的京杭大運河上,兩岸的柳絲在春風里搖曳,游船經(jīng)過,河面濺起一排排白玉似的水花。
后來,我們搬到了金華,住在雙溪西路。媽媽說,李清照就是在這里留下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千古名句。晴天時,父母會帶我去婺江邊散步,五百灘公園里有很多名人雕像,我最熟悉的莫過于寫下“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詩句的張志和,畢竟這是我們要背誦的課文。爸爸出差時,媽媽會準備好饅頭或面包,領(lǐng)著我去黃賓虹公園,到清風樓后面喂錦鯉。我的名字里也有“清”字,是媽媽從《詩經(jīng)》“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中取的,所以,她特別鐘愛在清風樓陪我喂魚,還說這里雖然小,但很像杭州的花港觀魚。
婺江的北岸有八詠樓和古子城,我愛爬城樓,也常被古街上的小玩意兒吸引,纏著媽媽買,久久不肯離去。而媽媽每次登樓,準會吟誦“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這也是李清照寫的。記憶中的金華,總是圍繞著這條美麗的婺江,江邊是美麗的城樓,還有美麗的媽媽念著美麗的古詩。
你怎么也想不到,現(xiàn)在的我們定居在東海之濱的臺州,因為媽媽是臺州人。媽媽的奶奶——我的老太是天臺人,所以我們對天臺有著特殊的感情,我看過天臺山上華頂?shù)撵F凇,也聽過國清寺的渾厚鐘聲。地理學家徐霞客也來過天臺,記在他的游記里。媽媽曾教我背過李白“天臺山下寺,冬暮景如屏”的詩句,她還寫過“浙江山水賽蓬萊,擬向東南費剪裁。飛瀑吐珠堆玉雪,拜經(jīng)捧日陟崔嵬”的詩句呢。
有一次,媽媽問我:“清兒,你知道臺州第一位詩人是誰嗎?”我歪著腦袋想了很久。
“我給你講個故事吧?!眿寢尯瓤诓?,繼續(xù)說道,“唐代的時候,臺州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叫項斯,他是臺州第一個走向全國的詩人,一生留下了很多詩篇……”
聽了媽媽的講述,我知道了“逢人說項”的成語就源自項斯的好友楊敬之寫的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p>
寒假觀看《浙東唐詩之路》,我才知道原來杭州是浙東唐詩之路的起點,經(jīng)過紹興與寧波,最終抵達臺州與溫州。說來也巧,我們?nèi)胰藦摹熬砥鹕扯阉蒲┒选钡腻X塘江畔,遷移到“水通南國三千里”的婺江畔,又到了“云水長和島嶼青”的臺州,從北到南,從兒時到現(xiàn)在,我們所走過的路,恰好與千年前詩人們所走過的“浙東唐詩之路”重合。
這算不算一段古今奇緣呢?
指導老師:楊夢夢
文章點評
金瑞奇:有人說,看一個人的文字,就知道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小作者出身書香之家,受過良好的文化熏陶,難怪行文中將詩詞名句用得如此自然貼切,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書卷氣。
張怡微:文章寫得樸素天真,有兒童文學特質(zhì)。文學家庭的氛圍呈現(xiàn)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