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個認同”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其中的中華文化認同尤為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fā)展之魂。而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結合新疆民俗事象,又可從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兩個特征出發(fā),以認知上深入了解、情感上深層接納、意志上深刻浸潤、行為上深遠傳承解讀中華文化認同的內(nèi)涵要義,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闡釋中華文化認同的意義旨歸,以踐行中國方案的頂層設計、運用中國智慧的教育固基和發(fā)揮中國力量的多方強化論證中華文化認同的實踐路徑。總之,新時代新征程上以新疆民俗闡釋并推動中華文化認同,其豐富內(nèi)涵、重大意義和生動實踐均能有所充實、與時俱進,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深耕、奮楫篤行。
[關鍵詞]中華文化認同;新疆民俗;新時代新征程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4—0076—09
[作者簡介]路童越,女,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民族宗教學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盵1]眾所周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兒女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也毋庸置疑,文化認同作為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故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理解、把握和貫徹中華文化認同的豐富內(nèi)涵、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推動形成中華民族真正的自我文化認同,且將其置放在立足實際國情和關注人本身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既有助于完整準確全面地在新時代為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賦能蓄勢,又有助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知行合一地在新征程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力凝心。
若談及文化認同,先尋根文化基底。人類的龐大文明體系中,民俗是各民族最廣泛最深厚的文化根柢:一方面,民俗具有集體性特征?!凹幢阌械脑瓉硎莻€人或少數(shù)人創(chuàng)立和發(fā)起的,但是它們也必須經(jīng)過集體的同意和反復履行,才能成為民俗?!盵2]民俗之“民”的措辭本就為民俗主體數(shù)量設置潛在規(guī)約,一種民俗事象,經(jīng)由集體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依憑集體沿用流傳,從個體的偶然舉動衍化為群體的常規(guī)行為,實際已歷經(jīng)一系列集體優(yōu)選并反復履行的過程。另一方面,民俗具有生活性特征?!耙话愕奈幕庾R與社會生活總是相對存在,保持一段距離,而民俗卻與社會生活水乳交融”[3],是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合體。民俗事象根植于生活又潛伏于生活,其悄無聲息駐守在生活場,潛移默化勾勒出生活相,充分生活化于互動的場、靈動的相與活動的流之間。而以民俗的集體性與生活性開啟思路基點,以民俗文化生成自社會集體又反饋向社會生活維系連接紐帶,中華文化認同之推進即在民俗領域大有可為:民俗在反映文化時凸顯界定群體、傳遞共識的鮮明特征,“通過共同的民俗實踐,構成家庭、社區(qū)、地域以及國家層面的認同,也維系文化認同的基礎,即在歷史感的基礎上對文化之根的認知和實踐。”[4]民俗在塑造社會時發(fā)揮構建群體、凝聚共識的特殊功能,“不僅造成民族成員之間的共識性,產(chǎn)生彼此身份的認同感,而且還可以強化其宗教信仰、倫理觀念和政治觀念,增強其內(nèi)聚傾向”[5]——協(xié)同理論與實際價值的邏輯一旦被確認,作為中國民俗重要組成部分的新疆民俗也就與中華文化認同息息相關、緊緊系聯(lián):依托新疆民俗、解讀新疆文化,既可實證新疆各族全方位認同共創(chuàng)共享的中華文化,也可運用新疆民俗深層次凝合同心同德的中華民族。
一、以新疆民俗理解中華文化認同的豐富內(nèi)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窺一斑而知全豹,見一葉而知深秋,結合新疆民俗理解中華文化認同的豐富內(nèi)涵,需依循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兩大標識,從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重維度,由表及里地認同中華文化“多元”的貌、“一體”的骨、“貫通”的神與“延續(xù)”的魂。
(一)認知上深入了解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盵6]中華文明的多元,在于各民族文化都張揚特質(zhì)以充盈整體,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助力中華文化的躍進,添彩人類文明的昌繁。
新疆民俗何以昭彰多元?誠如新疆飲食外在狀貌的廣博。新疆大盤雞將甘肅土豆和川渝辣椒一同爆炒,讓南北與東西風土物產(chǎn)薈萃,新疆抓飯將稻米與羊肉一并烹煮,令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飲食優(yōu)勢互補。而大盤雞搭配之多樣與抓飯譜系之紛繁,更源于新疆飲食對全民族、各地域的悅納多元:大盤雞蓋馕,熱馕最好由庫車維吾爾族大叔現(xiàn)打;大盤雞燉洋芋魚魚,洋芋魚魚還得是昌吉回族媳婦手搓;肉加皮帶面一盤盛,形同哈薩克族納仁;肉加時令菜一鍋燉,神似錫伯族薩斯肯。風干肉抓飯歷經(jīng)懸掛晾曬的工序,寄托俄羅斯族持之以恒的耐性;牦牛肉抓飯取材帕米爾高原的物種,灌注塔吉克族抵擋霜寒的智思;黑抓飯將洋蔥精煉熬炸,為大米浸染焦黑,象征烏孜別克族不懼淬煉的果敢;葡萄干抓飯取葡萄果實為配料、藤蔓做燃料,食材與工具一舉兩得,照映維吾爾族物盡其用的勤儉。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流光溢彩騰焰飛芒,閃耀于新疆各族飲食民俗中。
(二)情感上深層接納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盵7]中華文明的一體,在于各民族文化都秉持普遍共識以熔鑄整體,在兼收并蓄、和諧共存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疆民俗何以鑄就一體?也誠如新疆飲食內(nèi)在筋骨的同一。食材的魚羊牛馬、刀工的平正橫斜、烹法的蒸煮煎炸也許皆無技術層面的獨一無二抑或科學水平的絕對先進,真正執(zhí)筆新疆美食這本恢宏巨著的,是新疆乃至中華飲食文化內(nèi)在驅(qū)動力的同一,也是各族人民對彼此共性的廣泛認可與由衷附和——應時而食重節(jié)氣、依則而食遵程式的中餐“禮”守規(guī)準,故有回族九碗三行子擺盤橫三豎三、菜式九九歸一,響應中華民族對“三”、“九”吉兆的篤信,有錫伯族發(fā)爾額芬制法三翻九轉、吃法“天”上“地”下,呼應中華民族對“天地至尊”的虔敬;因地制宜不設限、就地取材不刻板的中餐“智”度實際,故有蒙古族石頭燜肉隨時撿拾灶具,哈薩克族塔帕馕就地制作炊具,柯爾克孜族清燉羊肉以蔬菜汁液應對水源匱乏,羅布人紅柳烤肉以樹木枝條彌補食器短缺,暗喻中華民族專擅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變通;貯存持衡謀深遠、選材均衡聚多元的中餐“德”尚和合,故有回族面旗子加含葉酸促生長的扁豆、漢族切刀子加含鐵質(zhì)抗衰老的鷹嘴豆、蒙古族炒面加高蛋白的青稞、柯爾克孜族金特加多纖維的燕麥、維吾爾族吾麻什加富維生素的玉米,投合中華民族推崇五谷雜糧一應俱全的調(diào)諧。新疆飲食以共通的文化內(nèi)質(zhì),消泯時世變遷或歷史際遇所導致的地方差異,升華融匯則俱利、違離則皆傷的內(nèi)聚傾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于煙火百味里的具象,是中華文化認同于一餐一飯間的回響。
(三)意志上深刻浸潤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盵8]中華文化的貫通,在于文化底蘊厚植民族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著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更結晶和升華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實踐。
新疆民俗何以貫通精神?誠如往昔民居將兵團精神一以貫之?!岸C子,夏窩子,下戈壁住的地窩子”,挖掘縱深一米的地下方坑,磚瓦土坯環(huán)繞周邊壘筑矮墻,枯枝敗葉泥巴糊頂勉強成形,“先鞠躬,后進窩,不花錢每日能聞上泥土香,風雪也到這兒鬧,老鼠也來捉迷藏”——這是新疆戈壁上、屯墾時期空間逼仄采光糟糕的簡陋宅邸,卻以防風御沙的獨特效用在荒漠瀚海庇護廣大軍民;現(xiàn)如今烏魯木齊市地窩堡國際機場的命名,正取自崢嶸年月饋贈后人的集體記憶。新疆地窩子也不單指民俗住宅的特殊化類型,地處嚴苛環(huán)境與集中人民智慧的誕生背景,忍受艱難困苦也不改使命初心的形成淵源,使其更可為兵團精神高度濃縮的物象:將“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崇高信條,傾訴于“身居昏暗地窩子,心里卻是亮堂堂,軍墾戰(zhàn)士心向黨,要讓戈壁出油糧”的樸素聲音,在新疆民居的一磚一瓦里,也熔鑄軍墾先輩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品格和擔當重任、服務人民的忠貞。住建民俗的形態(tài)不僅取決于客觀地理區(qū)位,亦存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源流共同雕琢的痕跡;而新疆尤其是兵團地窩子的印痕上,分明鐫刻著兵團向心力凝聚、引領力生效,鐫刻著新疆萬眾一心鐵骨鋼筋、百折不撓全民共進;此等地域建筑找得到、存得好、看得見、摸得著,其中承載的新疆文化和兵團精神,也因此更加說得清、立得住、扎得深、鑄得牢。
(四)行為上深遠傳承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華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9]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在于文化精髓始終能煥發(fā)時代活力,以最謙遜的姿態(tài)蘊藉最磅礴的氣魄,歷歷敘述國家富強科技飛躍的發(fā)展紅利,一一勾勒家庭圓全生活圓滿的幸福盛景。
新疆民俗何以延續(xù)精魂?也誠如當代民居讓兵團精神生機盎然。作為十二團團部最大的居民社區(qū),兵團一師的臺州新村與南疆傳統(tǒng)地方民居有別:粉墻黛瓦高低錯落,曲水回廊蜿蜒參差,建筑選址、布局和裝飾宛如江南園林,色調(diào)素雅明凈,風格柔雅清新,為昆侖沙海另立一派錢塘風景;尤其還多有栽植南疆鮮見的桂樹,金秋桂香馥郁之時,更添江南水鄉(xiāng)的曼妙情致。而西北雄渾橫生江南細膩,出自援疆省市的對口扶持:2010年洪澇災害令十二團民房大批損毀,浙江臺州援疆指揮部傾力援建臺州新村,于是嶄新社區(qū)拔地而起,1680戶居民安家落戶,甜潤桂香彌漫塔河兩岸,兵團建筑風貌由此沾染浙式建筑格調(diào)。傍水而居臨河而筑的東部民俗,也因切實襄助兵團人居環(huán)境整治、構建良好生態(tài)和連隊聚人引人,跨越山海完成生命力續(xù)航和功能性拓展。臺州新村是我國區(qū)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明智舉措,更是兵團精神閃耀當代也浸潤民俗的豐碑碩果——熱愛祖國為兵團精神的偉大靈魂,無私奉獻是兵團精神的永恒價值,而援疆省市的鼎力相助,記錄兵團熱愛祖國與祖國關懷兵團的牽掛,見證兵團人民無私奉獻于邊疆和五湖四海慷慨饋贈向兵團的惦念。更因于此,“熱愛祖國”的“忠”在今日仍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息息相關,“無私奉獻”的“融”在當代仍與“團結進步,繁榮發(fā)展”緊緊系聯(lián),兵團精神既映現(xiàn)老一輩兵團人的來路,也照耀新一代新疆人的前途,其淬煉于兵團,卻并未局限于兵團,更能坦然宣告向兵團以外,因具備人類共同價值而彌足珍貴,因滿足時代要求而生生不息。
二、以新疆民俗把握中華文化認同的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是本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兼顧國內(nèi)與國際視野,中華文化認同的重大意義也正是凝聚力和影響力雙管齊下的兩全,既昭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又顯揚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魅力。
以新疆民俗為范例,中華文化認同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從“春風柔化雨”的路途,形成中華兒女對內(nèi)求同的歸屬感。
一方面,鞏固民族團結。借新疆民俗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可激發(fā)情感共鳴,營造濃厚氛圍,促進人心歸聚和精神相依。
民俗學界普遍認可,一種民俗文化的最終形成,往往因同一群體歷經(jīng)同一實踐反復刺激,觸發(fā)群體一致感受、構建群體心理認同,讓“共同感”或“我們感”的情緒油然而生——“在此相同感受與實踐反復的雙向交融中,形成一定的表現(xiàn)程式,沉淀折射文化狀的渾濁的意識團,民俗便正式誕生了?!盵10]自古風行于中國北方的社火表演亦是“我們感”漸次積聚的產(chǎn)物:從華夏民族歲首祈愿祭祀的儀禮,演變?yōu)榉昴赀^節(jié)民間自演自娛的雜戲,作為慶典狂歡活動的社火允許無所羈絆的自由和無所保留的參與,令演員和觀眾一并沉浸于物我兩忘、壁壘盡消的狀態(tài),恰符合巴赫金“狂歡化學說”[11]的論點與論據(jù)。而極富地域特色的新疆社火聚合著更為包容的“我們”,在繼承山東、東北、甘肅等地社火文化的基礎上添附本地民俗特質(zhì),除卻傳統(tǒng)之群情踴躍,另含新疆之各民族共勉。
尤其在每逢新春的天山南北,社火隊伍所經(jīng)之處,爆竹聲聲、喜氣洋洋,街巷人山人海、氣氛如火如荼。舞龍舞獅、腰鼓秧歌、高蹺抬閣、跑旱船、太平車令人眼花繚亂,塔吉克族鷹舞、回族宴席舞、錫伯族貝倫舞、哈薩克族黑走馬使人目不暇接;中原地帶常見雜?!岸淼印被眯陆_克族、蒙古族慣用摔跤動作,原本靈巧之上又添迅猛張力,在翻轉回旋間揮灑草原民族的剛健直爽;經(jīng)典跑驢表演被滑稽詼諧的阿凡提騎毛驢替代,揮舞綠綢粉扇、吹奏嗩吶手鼓的秧歌隊之后,又是維吾爾族麥西來甫演員腳踏納孜爾庫姆的鼓點閃亮登場——漢族民俗與新疆少數(shù)民族歌舞游藝、體育競技活動的結合與再造中,多元素、多樣態(tài)因新疆社火而棋逢對手彼此造就、互相借鑒互為補充,于是不分老幼不論民族,皆酣暢淋漓載歌載舞,皆全神貫注全情投入。
《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有言:“中華文化認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fā)展之基。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華文化,對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多元一體的特征越明顯,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進步。”作為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的新春社火,正是借助新疆民眾對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認同,在姹紫嫣紅的盛景和柳綠桃紅的時節(jié)中,在闔家平安的祈愿和國富民強的祝福中,展現(xiàn)著新疆各族群眾同喜同樂、共創(chuàng)美好的精神風貌。以新疆見全國,中華民族也正是通過認同中華文化中蕩漾的、自古以來便連綿不絕的具有共同精神內(nèi)涵的集體意識流,不斷喚醒歷歷在目的共同記憶,接連表達心心相印的共同意愿,由此持續(xù)增進人民群眾相知相通的“我們感”,夯實民族和國家思想精神文化的基礎,充實民族魂與國魂的內(nèi)核,由文化領航,逐步實現(xiàn)各民族在空間、經(jīng)濟、社會、心理等領域的多維互嵌。
另一方面,維護國家安全。借新疆民俗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可號召群眾集結,駁斥荒謬言論,抵御文化入侵和文化滲透。
若論謬悠荒唐,主張中華文明并非起源于此的“中國文化西來說”不遑多讓,其中又尤以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的“仰韶文化西來說”擁躉者多。1921年他在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上發(fā)掘出大量彩陶,經(jīng)與中亞安諾文化彩陶、烏克蘭特里波列文化彩陶及甘肅彩陶對比,安特生斷言:地理位置從中亞到河南,彩陶成品時間逐漸接近當代,故中國陶器制作技術乃至中國文化均有可能從中亞及更西方傳入。由于其學說舉證仰韶彩陶,縱使當時的中國史學界群情激憤一片嘩然,卻也缺乏強有力證據(jù)直接推翻,這就導致“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詭辯幾度卷土重來。直至彩陶之路的發(fā)現(xiàn),即新疆彩陶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由彩陶這種民俗器物引發(fā)的學術紛爭方得以消弭于圓滿。
此重大突破發(fā)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因大批史前墓葬發(fā)現(xiàn)開掘,新疆彩陶特點和區(qū)位也因研究對象的急速增量愈發(fā)明確:陶質(zhì)大多為夾砂紅陶或紅褐陶,均為手制而不見輪制痕跡,普遍呈倒三角紋飾,或為新疆高峻山脈的寫實,即當?shù)厝嗣駥⒀┓鍎倬安世L于日用器皿,此亦為新疆民俗藝術脫胎于生活細末的表征。再著眼新疆彩陶的分布:自東向西沿古今交通要道連成一線,東疆區(qū)域最為密集且時代較早, 由此愈西愈晚,蔥嶺及其東麓至今少見。這就截斷了安特生牽引的安諾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傳播鏈,二者距新疆遙遠,又有帕米爾高原等屏障天然阻礙, 彩陶于該地很可能卻步不前;反觀甘肅河西走廊與東疆接壤, 距離近且阻滯小, 彩陶由此傳來更理所當然。再將新疆彩陶與甘青彩陶對比, 陶衣和彩繪顏色大致相同,均有內(nèi)彩且飾彩部位與紋飾類似,新疆彩陶的花紋母題于甘青彩陶也俯拾皆是——新疆彩陶特質(zhì)從甘青彩陶可覓淵源,新疆彩陶年代上限與后者下限緊密銜接,故其分明來自華夏東方的彩陶西漸:真正的彩陶之路,自黃河流域起始,經(jīng)六盤山兩側,擴至青海東部,流布祁連山北麓。其后放眼新疆,是挺進吐魯番盆地,蔓延烏魯木齊周邊,再深入伊犁河谷;若再眺望世界,是順河西走廊,沿天山西行,再抵達巴爾喀什湖東岸。此因地理區(qū)位成就,由彩陶狀貌定局,以新疆民俗遺存填補關鍵性證據(jù)鏈,正是中華文化自古就一波波向外施加影響的真憑實據(jù),也令幾度甚囂塵上的“中國古代西來說”終至崩盤。而這個蓋棺定論的過程,也是考古和歷史學界無數(shù)能人志士,從學術角度運用民俗事象完成中華文化認同的過程,是他們以新疆有形文化遺產(chǎn)證明文化起源、駁斥荒唐論調(diào)、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赫赫戰(zhàn)功。
聚焦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維護國家安全需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諸般民俗事象作為中國人民積淀已久的中華文化共識,正是“長遠”和“根本”才能塑建的彼此了然心照不宣。借助新疆乃至中國民俗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從而提升政治敏銳性、提高政治鑒別力,在輿論環(huán)境中有效識別包藏禍心之事、及時懲處別有用心之人,這是中華兒女共持的、在捍衛(wèi)國家安全時披荊斬棘的利器,也是中華民族共乘的、在守護國家文化時保駕護航的舟楫。
以新疆民俗為范例,中華文化認同有益于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從“潤物細無聲”的維度,形成中華兒女對外彰顯的信念感。
一方面,提振文化自信。借新疆民俗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可賡續(xù)文化基因,彪炳文化記憶,為呈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共性表達提供新疆元素。
口頭民俗新疆雜話正是由集體創(chuàng)作、欣賞和傳承的地域性共同文化表達,用新疆漢語方言講說,以諺語、俗語、歌謠、順口溜和幽默故事為主要體裁,群眾基礎扎實且表演場域靈活。剖析雜話之“雜”的命名緣由,可從內(nèi)在本源、生存樣態(tài)、素材見識、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風格分別概括集體交雜、生活紛雜、見識龐雜、情感復雜和風格混雜的顯要特征;但若從中攫取最具地方特質(zhì)的文化質(zhì)素,新疆雜話自信樂觀、積極有為的底色先映眼簾。
新疆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統(tǒng)轄的典型區(qū)域,冬冷夏熱全年干旱,還時有暴風、大雪、山洪和沙塵等天災發(fā)生,新疆雜話就記述著“焦光晌午曬得人兩眼冒花花子,能渴死天上的雀娃子”的酷暑,載錄著“干冷干冷凍得人爽頭蹴脖子,兩條腿都成紫棒子”的嚴寒。但追隨“腳踏戈壁頭頂天,萬古荒原建家園”的誓愿,遵照“為新疆各族人民大辦好事、多辦好事”的指示,全國各地的熱血兒女依舊跋涉萬里奔赴新疆和兵團。極端天氣和嚴苛環(huán)境或許能摧折常人,但屯墾戍邊的偉業(yè)賦予強烈精神鼓舞和強大使命感召,令新疆人民縱艱難困苦也能苦中作樂:寒風料峭,雜話《卡子灣》調(diào)侃“風不斷,凍得車夫直打顫,下巴子離腿肚子兩寸半”;土壤貧瘠,雜話《堿地堿》戲謔“遠看農(nóng)場綠油油,近看農(nóng)場白乎乎,走起路來軟乎乎,到了地里氣乎乎”;住宅困窘,雜話《地窩子》反說“地窩子啊真正洋,不用壘墻不安窗”;家務辛勞,雜話《新疆話》反贊“你看那個尕媳婦子利索的很,手抱娃娃腳和面”——擬聲擬態(tài)詞匯繪聲繪色,夸張反語修辭妙語連珠,本是見者傷心聞者流淚的酸楚,卻總被新疆雜話拭了淚眼、換了說詞,即使是苦,也在笑著說。
“幽默風趣、熱烈奔放是新疆曲藝的主要特征”[12],新疆雜話的樂觀爽朗是對新疆曲藝風格的一脈相承,沿襲被蕭條環(huán)境逼出的文學性,開得起玩笑也看得見美好?!叭藗円騻鹘y(tǒng)民俗在心理上沉淀積累形成心理定式,并以此觀察和認識社會,從而形成的特定思維方式”[13],新疆民俗文化以笑談稀釋痛苦、自我慰藉的一致表達,來自新疆人民在心理與思維層面歷經(jīng)千難萬險后終得圓滿、因而千錘百煉也不改初衷的共同信念:先有對心有所向的深信不疑,才有對艱辛淡然置之的心無旁騖,對苦楚一笑了之的心無掛礙。如愚公移山式的持之以恒,如精衛(wèi)填海式的矢志不渝,這等篤信前行終成大器的蓬勃基調(diào),正是中華民族自信和中華文化認同的產(chǎn)物,作為中國價值和東方理念的獨有承繼,在現(xiàn)實境遇勉勵中華兒女積極直面艱難險阻的拷問,在文化領域也鼓勵樂觀向上、達觀開敞的中式美學思考馳騁奔騰。故文化作品鍛造文化自信、精煉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又能反作用于文化創(chuàng)作,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表現(xiàn)、教育和服務自我,借中華文化認同之東風,進一步催發(fā)時代精神的澎湃激越、民族精神的振奮昂揚。
另一方面,展示文化形象。借新疆民俗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可凸顯文化優(yōu)勢,暢通文化交流,為展現(xiàn)更可信、更可愛、更可敬的中國形象添加新疆注解。
中華美食耐人尋味,又尤以中國燒烤意味深長,其照映出中餐文化最草莽、最市井和最溫情的一面,也寄寓著炎黃子孫獨到的行俠好義和變通圓融。歷數(shù)新疆燒烤,談烤雞有維吾爾族泥巴雞,談烤魚有羅布人紅柳烤魚,談烤羊有蒙古族烤全羊和俄羅斯族烤羊腿面包。而近年來風行新疆的海陸空燒烤,集烤雞、烤魚、烤羊于一體,從上天凌空到奔流入海再到下地登陸,既是新疆燒烤的集大成者,也是新疆形象向全國乃至世界推廣的預備役,更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和享用的飲食文化認同之典范。
海陸空燒烤,裝盛的器皿霸氣,烤制的爐灶生猛。長達150厘米、寬達60厘米的長方形烤槽,填滿一整條橫剖的草魚、均勻切塊的羊肋排和塞實所有空隙的雞翅雞腿。參鑒新疆馕坑肉炭烤疊加燜燒的技巧,最地道的海陸空燒烤也首選密封土坑,取出明火堵住坑口,利用余炭連燜帶烤。出坑之后,雞魚羊雖一盤同上,入口卻并未單調(diào)同化,反而佐證新疆燒烤界的諧和融洽:烤羊搭烤雞,羊排緊致、雞腿肥厚,樣態(tài)是琳瑯滿目的兼;烤雞搭烤魚,雞翅酥嫩、魚肚彈滑,口感是應有盡有的全;烤魚搭烤羊,魚骨鮮甜、羊髓鮮辣,滋味是層出不窮的鮮。撕扯羊排的痛快,啃噬雞腿的充盈,嗦含魚骨的悠哉,有關肉的一切期盼,新疆海陸空燒烤皆一舉包圓,以此震撼躍躍欲試的食客,以此奉上物阜民豐的慷慨。除肉之外,海陸空燒烤的烤盤還要下墊土豆胡蘿卜,借助肉類滴流的油脂炭火慢煎;還要撒上孜然皮牙子,散發(fā)濃郁別致的氣息刺激味蕾。這并非普通點綴或湊巧搭配,而是新疆飲食文化認同的慧心巧思在有意為之:新疆盛產(chǎn)的蔬菜鋪底,新疆慣用的調(diào)料封頂,更是新疆大地對各族人民的鼎力托舉,更是新疆風情傳多元一體的真切共鳴。
“民以食為天”的俗語家喻戶曉,其陳述平民百姓的基本訴求,也透露中華飲食的茲事體大:食物標記民族地理,滋味珍存國家記憶,若要記敘中國歷史、描述中華民族,飲食注定為無法掩蓋的隱藏主線和無法忽視的潛在脈絡。就在飲食從民間視角記敘和描述中國的筆墨中,國家形象也在中國民俗的推舉里有形有感、具體生動:新疆燒烤有大盤樣式、扎實分量,展露“大”與“實”的氣場;新疆燒烤縱橫空海陸、囊括雞魚羊,演繹“世間食材無不能烤、各族人民無不能聚”的恢宏氣象——“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14]新疆燒烤亦復如是,屹立廣袤中華的西北,吸吮新疆乃至中華全民族飲食文化共識的養(yǎng)分,由此闡發(fā)長虹貫日氣吞山河的中式哲思,以秉承自秦、漢、唐磅礴氣象的閎放與雄渾態(tài)勢,將胸襟之大、眼界之大、信心之大和膽魄之大再一次注入中國形象的內(nèi)里,完成大國之氣的審美造像,譜寫民俗層面的“相由心生”。
三、以新疆民俗貫徹中華文化認同的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參考黨和人民應對挑戰(zhàn)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架構,中華文化認同的生動實踐,亦可分別側重高度、深度、廣度,從頂層設計、教育固基、多方強化三個層次,在新疆民俗領域開展落實。
(一)踐行中國方案,以頂層設計確保中華文化認同的高度
自上而下的遠大目標和宏觀戰(zhàn)略高屋建瓴、統(tǒng)率全局,將中華文化認同的實踐路徑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框架中,再延伸向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從制度規(guī)劃到政策制定再到法律修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頂層設計依據(jù)歷史和現(xiàn)實情況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并為實踐路徑加持體制、機制和法制的穩(wěn)妥保障,既指引著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應然走向,確保文化認同在充分公平的語境和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完成,也順應著中華民族利益訴求的實然態(tài)勢,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遠矚高瞻蓄力筑基。
在多民族國家內(nèi)部,各民族成員若有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的分歧,歸根結底源自利益追求的分化,其利益目標缺失平衡與共識點,則其文化認同缺乏穩(wěn)定與持久性;反之,“如果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有著平等的地位, 而且他們的接觸是由大家接受的法律或習俗所認可的, 那么偏見性態(tài)度一般會減少”[15]?!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即規(guī)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據(jù)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少數(shù)民族習慣節(jié)日放假辦法》規(guī)定,“肉孜節(jié)全區(qū)各族干部職工放假一天;古爾邦節(jié)全區(qū)各族干部職工放假三天”。這表明,“當一個節(jié)日成為多個民族的共享節(jié)日以后,這些具有共享節(jié)日的各民族也在節(jié)日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整合并創(chuàng)新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形成相互認同的同質(zhì)文化”[16]。作為綜合文化事象,民俗節(jié)日的周期性展演也牽涉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各領域;而政府在行政、資源、社會動員等方面獨具優(yōu)勢,一旦共享節(jié)日被認定,政府無疑也將在節(jié)日宣傳中發(fā)揮特定作用。當熱火朝天的節(jié)日活動邀全民共加入,祥和歡欣的節(jié)日氣氛供全民共感知,精彩紛呈的節(jié)日文化促全民共成長,即可為中華文化認同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通,彰風雨同舟、你我皆然的共性,促你倡我隨、你唱我和的共勉,謀殊途同歸、你我并行的共進。
(二)運用中國智慧,以教育固基確保中華文化認同的深度
教育關系黨之大計、國之大計,民俗關乎文化根柢、民族根基,牽涉民俗事象的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貫通、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有助于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此應明確理論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首要路徑,抵制西化傾向、筑牢思想防線,堅定理論自信、夯實思想根基;應明確道德規(guī)范,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根本路徑,將其遍布家庭、學校、社區(qū)教育的全場域,貫穿小學、中學、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應明確價值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重要路徑,深化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教育素為民俗基本功能之一,尤其是民俗身份顯著的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其刻錄中華民族基因血脈、映射中華民族精神特質(zhì),妥善將之活化利用是民俗學學科的研究指向,也是中華文化認同的推進通道。近年來,新疆完善非遺保護體系的種種舉措,即為施展教育固基功能,擦亮中華民俗瑰寶、踐行中華文化認同的優(yōu)秀范例。從塔吉克鷹舞培訓班進高校組織學生研修,猛進秦劇團進社區(qū)指導居民排練,阿瓦提縣農(nóng)民畫和墨玉縣樂器制作非遺工坊進鄉(xiāng)村帶動村民就業(yè)增收,到哈密市文化館設立民間刺繡工藝工作站,吐魯番市博物館成立維吾爾族印花布織染技藝工作室,喀什古城、莎車古城、和田團城和伊寧六星街等老舊城區(qū)在保留民居建筑本色的基礎上改造升級,新疆已將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融于非遺工程里,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整旗鼓、煥發(fā)生機頻頻發(fā)力。且以推進非遺項目為契機,昌吉市籌劃“非遺展黨史·文化頌黨恩”皮影戲展映,歌頌革命先輩保家衛(wèi)國的光輝事跡,吐魯番市舉辦“中華風·鄉(xiāng)土情”剪紙和烙畫展覽,再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櫛風沐雨的崢嶸歲月,托里縣結合哈薩克族芨芨草編技藝與新疆四史重大事件講解紅色精神,烏魯木齊市編創(chuàng)新疆曲子說唱《五中全會精神放光芒》《我為共產(chǎn)主義把青春獻》演繹紅色節(jié)目——其間不乏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熏染;再以宣教“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為主題,各地州致力普及非遺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樹立全民保護非遺的自覺意識,烘托依法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其間又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熏陶。民俗的教育功能關注“為個人提供社會所認可的行為優(yōu)化方式”[17],而新疆非遺事業(yè)并行理論指導、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引領的三位一體,是新疆民俗教育施效的多措并舉,更是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固基的不遺余力。
(三)發(fā)揮中國力量,以多方強化確保中華文化認同的廣度
中華文化認同是“一個民族共同體在長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事物的肯定性體認”[18]。圍繞民俗事象的多方強化就是為中華文化認同嵌套更寬廣的社會境脈,以統(tǒng)納百態(tài)、包羅萬象的生活實踐,在日久天長、潛移默化中堅定中華文化認同。“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實質(zhì)或主流,就是各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長期聯(lián)系,密切交往,相互依順,共同發(fā)展?!盵19]各民族群眾作為中華文化的認知主體,其認同的強有力推進也應以“長期”和“密切”在時間與程度上達標,以“聯(lián)系”和“交往”在手段與措施上增效,將“相互”和“共同”在規(guī)模與范疇上遍及各處,將“依順”和“發(fā)展”在成果與實績上惠及全民。
對照于新疆民俗領域,為匹配推進中華文化認同的各項標準,一可壯大人才隊伍,培育文化精英,選拔各民族人才承襲民俗文化;二可提取文化要素,聯(lián)動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設計標志性產(chǎn)品承載民俗文化;三可完善公共設施,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實施民俗文化創(chuàng)新工程;四可拓寬傳播渠道,倡導新興媒體方式,著力提升民俗文化傳播效能。以新疆兵團文化為例,作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人對兵團文化的自我認同關乎兵團發(fā)展,非兵團人對兵團文化的認同涉及兵團形象,兵團文化認同乃至兵團精神弘揚也是中華文化認同領域的課題之一。而為實現(xiàn)文化與生活的復合型推廣,兵團已開發(fā)出“沙海老兵村”“軍墾第一連”“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等既具非凡意蘊又可寓教于樂的紅色旅游基地,以確證兵團民俗存在感;兵團可憑借如“石河子涼皮”“托爾木峰酒”“新湖農(nóng)場鍋盔”等既富經(jīng)濟效益又含記憶典故的知名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以倍增兵團民俗體驗感;兵團可召集熟知既往歷史又善講當代故事的各民族專兼職宣傳團隊,孵化出情感鮮活如兵團生活題材劇《花兒與遠方》、要素鮮明如兵團導游大賽“我為兵團旅游代言”、光彩鮮亮如兵團高校暑期實踐“尋訪老兵故事”等諸般作品成果,投放至官方或民間媒介平臺并營構即時良性和多向高頻的開放式話語場,以延伸兵團民俗互動感——“通過外在的生活性不斷強化、延續(xù)內(nèi)在的文化性直達心理層面,久而久之就沉淀為一種文化認同”[20],民俗生活多方強化的集合與多重價值的整合,為社區(qū)構建、城市塑建、文明創(chuàng)建源源不斷輸送著汲取自龐大文明根系的營養(yǎng),也為兵團文化和兵團精神孜孜不倦挖掘出可觸可感的實體化投射與具象化榜樣,當兵團聲音伴隨文化對民俗生活的浸染無處不在,兵團精神也就借助民俗生活對文化的潤澤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2021年8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8/t20210829_555383.html.
[2]陶立璠.民俗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8.
[3][10][13]陳勤建.中國民俗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3、39、65.
[4]張舉文.民俗功能新探[J].西北民族研究, 2022(2):10.
[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73.
[6]習近平2022年7月13日參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時的講話[EB/OL].https://www.ccps.gov.cn/tpxw/202207/t20220716_154414.shtml
[7]習近平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42260.htm
[8]習近平2020年10月29日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s://www.12371.cn/2022/08/31/ARTI1661931270280337.shtml
[9]習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11]巴赫金,李兆林、夏忠憲譯.拉伯雷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12]吳壽鵬.試論新疆民族曲藝表演特征[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4(01):37-39.
[14]習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15]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07.
[16]李松,王建民,張躍,朱凌飛,馬居里,許雪蓮.中國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意義[J].藝術百家,2012(5):27-38+62.
[17]鄧迪斯.世界民俗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389.
[18]陳來.守望傳統(tǒng)的價值——陳來二十年訪談錄[M].中華書局,2018:103.
[19]楊建新.西北民族關系史[M].民族出版社,1990:11.
[20]鄭土有.五緣民俗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14.
責任編輯:楊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