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霞
小說是“講故事的藝術”。既然是“講故事”,那么就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哪些人物?他們想干什么?為什么想干?他們將會采取怎樣的方法去得到想要的東西?什么將阻止他們去干?最終的結果是什么?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并將其編成故事,便是創(chuàng)作者的任務。因此,開展小說閱讀教學自然就難以避開與“敘事”相關的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經讀過的小說,如《老人與?!贰都t樓夢》《大衛(wèi)·科波菲爾》《孔乙己》等,填寫下面的表格。
一般來說,小說的敘事視角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兩種類型。
全知視角又被稱為“上帝視角”,即敘述者處于全知地位,其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的所知。全知視角的優(yōu)點是敘事自由,可以在不同的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換;同時能保持敘述的客觀全面,讓讀者能夠了解到所有的真相。缺點是可能會降低文本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采用的就是全知視角。講述人以第三人稱來講述故事,對故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八笨梢越淮虑榈脑?,如李小二在東京曾得到林沖的求助;能夠透視人物的內心,如接管草料場時林沖的心理活動;甚至可以對小說中的人物或情節(jié)進行評價,如文中的“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等。
有限視角也稱限知視角,即從“我”的角度去敘述事件,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拔摇笨梢允枪适碌囊娮C者、講述者、參與者,講述另一個人的故事;也可以是是作者的化身,講述自己的故事。它有兩個特點:一是故事的敘述者并不是作者,而是故事中的人物;二是故事可以同時有幾個敘述者。比如,《大衛(wèi)·科波菲爾》采用的就是有限視角。作者以第一人稱“我”來寫所見、所聞、所感,便于抒發(fā)情感,淡化作品的悲劇色彩。又如,《祝?!凡捎玫囊彩怯邢抟暯?。作者讓“我”作為故事的講述人與見證者,通過“我”的親見親聞,展現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大大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有助于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我”的角度去敘述祥林嫂的故事,非“我”所耳聞目睹的內容則不可敘述,非“我”之思緒所接的內容則不可言說。這種有限視角使故事留下了一定的空白,需讀者自己去推理、挖掘、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故事的趣味性。此外,《祝福》不僅寫了祥林嫂的故事,也寫了“我”作為一個啟蒙者、知識分子的故事。再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以“我”為敘述者,采用的也是有限視角,具有相似的藝術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看看小說會有怎樣的變化。
當然,小說中還有不斷改變敘事視角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并填寫下面的表格,感受視角轉換的妙處。
明確:
語段①采用的是有限視角(以李小二的視角敘述故事)。因為店主見多識廣且有一定的職業(yè)敏感度,所以用了“閃將”一詞,突出了進來的人的鬼鬼祟祟;又因為和林沖有一定的關系,熟知“前情”,才引發(fā)了對人物身份的猜測,使故事情節(jié)在緊張的氛圍中自然推進。此時,林沖不在現場,便能更好地展現反派的可惡。
語段②采用的是有限視角(以林沖的視角敘述故事)。這一段文字雖然是以林沖的視角來寫的,但其實寫得很克制,完全沒有呈現林沖的心理活動,使人物顯得非常冷靜。這一段更像是“說書人”在刻意壓制自己的情緒,極力從客觀的角度去敘述故事。人物越冷靜、越克制,接下來情感的爆發(fā)便會越猛烈,帶給讀者的心理沖擊也會越大。
語段③采用全知視角,把敘述的重心放在林沖和陸虞侯之間,刻畫了許多細節(jié)。如果以林沖的視角來寫,則不容易展現人物形象的特點;如果以其他人物的視角來寫,林沖的情感則無法得到釋放。所以,此處最好的敘事視角就是全知視角。
通過閱讀語段、填寫表格,學生可以發(fā)現:如果想要把盡可能多的信息傳遞給讀者,可以采用全知視角;如果想要壓制情感或延緩信息的傳遞,增強讀者的代入感,則可以采用有限視角。
最后,我們可以為學生布置兩個小任務。
具體如下:
1. 以《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的相關段落(“我”去監(jiān)獄看望米考伯的段落)為例,嘗試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故事。
學生示例:
在米考伯入獄后的第一個星期,大衛(wèi)前往監(jiān)獄看望他。他們坐在一個小火爐前閑聊。后來,大衛(wèi)又去向監(jiān)獄里的“霍普金斯船長”借刀叉。幸好只是向船長借刀叉,因為船長自己也衣衫襤褸,留著長長的絡腮胡子,身上只穿著一件舊得不能再舊的褐色大衣,里面沒有穿上衣。船長的床被折疊后放在角落里,東西也都只放在一塊擱板上。
大衛(wèi)看著船長的女兒,心里卻冒出了一個奇怪的猜想:那兩個頭發(fā)蓬亂的女孩是霍普金船長的孩子,但旁邊那個邋遢的女人并不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大衛(wèi)怯生生地在船長那兒待了不過兩分鐘,但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一切,就像刀叉被他切切實實地握在手里一樣。
點評:本段采用全知視角來敘述故事,補充了很多細節(jié),雖然使小說的內容更加豐富、充實了,但也使其失去了回憶的感覺,缺失了成年大衛(wèi)對童年大衛(wèi)的回望。
2. 以《安娜·卡列尼娜》為例,嘗試從敘事視角的角度,寫一則3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
學生示例: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全知視角敘事,敘事者統(tǒng)攝全局。小說開篇的議論“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是對整部小說內容的概述。敘述者開宗明義,點明這是一個關于愛情與婚姻的故事。同時,這句話也體現了敘述者對愛情、婚姻的思考。之后開始以旁觀者的身份敘述事件,包括事件的來龍去脈、夫妻雙方的反應、家人的態(tài)度等,將所有的信息都交代到位,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小說去了解不同的敘事視角,感受其帶來的藝術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樂陵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