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健
城市快速發(fā)展,車輛的保有量快速增加,“辦事10分鐘,停車1小時”逐漸成為困擾市民駕車出行辦事的問題。一些地方的黨政機關(guān)整合優(yōu)化本單位的車位,供駕車出行辦事的市民錯峰使用,這一便民舉措受到社會各界的熱情點贊。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政務服務效率的不斷提升和作風建設的深入推進,過去那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xiàn)象越來越少,各級政府部門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為重點,不斷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從推廣“不見面審批”、提升審批服務效能、“最多只跑一次”到為解決群眾辦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專設“辦不成事窗口”,積極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通過深化簡政放權(quán)、放管結(jié)合、優(yōu)化政務服務,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政務服務”的改革創(chuàng)新,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但事物總是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會產(chǎn)生,這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如何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順應群眾的期盼?記得《習近平在福建》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提出開展治理餐桌污染。他親自抓餐桌污染問題,經(jīng)常到市場檢查物資供應和食品安全問題。有人問他,領(lǐng)導工作繁忙,一般都是抓大放小,但您為什么會從一張小小的餐桌開始抓起呢?他回答說,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的餐桌可不是小問題。在一次全省會議上,他動情地說:群眾所關(guān)心的,就是我們工作的著力點;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餐桌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就無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著失職。治理餐桌污染,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心系群眾的生動寫照,更是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和工作人員對標看齊的榜樣?!吨抡Z》一書中的《心無百姓莫為官》一文更是鮮明地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gòu)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p>
今年7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包羅萬象。黨員干部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視群眾的事如自己的事,帶著問題清單深入基層,開展調(diào)查研究,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主要矛盾,以問題導向引領(lǐng)調(diào)查研究方向,靠調(diào)查研究找辦法、做決策,始終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勇于擔當作為,全力解決發(fā)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江南大學基地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