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宋會平 溫新潮
(1. 寧都縣人民醫(yī)院腫瘤內科,江西 贛州 341000;2. 寧都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江西 贛州 341000;3.寧都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肺癌主要是發(fā)生在支氣管黏膜上皮,是臨床上很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肺癌晚期最常見的有聲音嘶啞、胸痛氣促、頸靜脈怒張、體重下降等等臨床癥狀[1]。。因其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及其容易與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混淆不清,導致大部分患者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致使病情發(fā)展到中晚期甚至腫瘤細胞發(fā)生遠處轉移[5]。
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和早期診斷該疾病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6]。臨床上多采取X 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細胞學檢查等檢查手段輔助治療。由于該疾病的病變部位不同、病理類型不同、及病程早晚不同,其所呈現(xiàn)的臨床癥狀和檢查結果也復雜多樣[2]。肺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增長較快,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相關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的血液多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該狀態(tài)不僅造成凝血功能嚴重紊亂,還進一步增加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血清腫瘤標志物是一種無創(chuàng)傷性的檢查,其檢測方便,且廣泛用于篩查和診斷肺癌[3]。目前,臨床上關于凝血功能和血清腫瘤標志物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較少。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晚期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變化,以及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回顧性分析2019 年2 月至2022 年5 月來我院治療的肺癌患者78 例的臨床資料,觀察組中男性占40 例,女性占38 例,年齡34-66 歲,平均年齡(59.46±4.76)。其中腺癌有30 例,鱗癌28例,小細胞肺癌有20 例。再選取50 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占27 例,女性占23 例,年齡33-68 歲,平均年齡(56.74±4.63)。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研究對象符合肺癌診斷標準[4];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排除標準:患有出血性疾病者;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患有傳染性疾病者;接受過抗腫瘤治療者;患有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治療者。
1.2.1 凝血功能檢測
采集血液標本前囑患者空腹,清晨抽取患者3 mL 靜脈血。抽取后的血液使用離心轉速為3000 rpm(15 min),采取上清液,并放置于-40℃冰箱待測備用。采用血凝分析儀(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221233)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時間(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
1.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
采集血液標本前囑患者空腹,清晨抽取患者5 mL 靜脈血。抽取后的血液使用離心轉速為2800 rpm(12 min),采取上清液,并放置于-40℃冰箱待測。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江蘇拜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92220813)檢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糖類抗原199( 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
(1)對比兩組凝血功能水平,參考范圍。(2)對比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3)血清腫瘤標志物與凝血功能之間相關性分析。
選用SPSS25.0 軟件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t檢驗,血清腫瘤標志物與凝血功能關系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血清PT、APTT 水平高于觀察組,F(xiàn)IB 水平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凝血功能水平()
表1 對比兩組凝血功能水平()
注:兩組間比較,*P<0.05。
?
對照組的血清CEA、CA125、CA199 低于觀察組的血清CEA、CA125、CA19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
表2 對比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
注:兩組間比較,*P<0.05。
?
根據(jù)Pearson 相關性分析可得知:晚期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 與血清PT、APTT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與FIB 呈負相關關系(P<0.05),見表3。
表3 血清腫瘤標志物與凝血功能相關性分析
肺癌的發(fā)病病因尚不是十分明確。因其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及其容易與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混淆不清,導致大部分患者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致使病情發(fā)展到中晚期甚至腫瘤細胞發(fā)生遠處轉移[5]。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該疾病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6]。臨床上早期輔助診斷肺癌常應用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7]。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水平與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遠處轉移存在密切關系,其血液可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進而導致血栓發(fā)生幾率相應增大。由此看來凝血功能水平與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影響肺癌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和預后。正常人凝血系統(tǒng)和抗凝系統(tǒng)是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但是癌癥患者因其血小板不同程度變化和纖溶系統(tǒng)活性改變,引起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質相應變化,進而破壞動態(tài)平衡[8]。相關研究表明,血液高凝狀態(tài)可導致患者發(fā)生血栓性疾病概率增大。肺癌患者接受化療過程中,會使骨髓造血抑制,嚴重破壞凝血和抗凝血的動態(tài)平衡。凝血功能指標PT、APTT、FIB 水平變化導致患者血液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后,進一步為癌細胞粘附和浸潤以及轉移提供機會,使得患者凝血功能紊亂[9]。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的血清PT、APTT水平高于觀察組,F(xiàn)IB 水平低于觀察組,分析原因在于晚期肺癌患者高凝血狀態(tài)跟內外源凝血系統(tǒng)有聯(lián)系,部分相關聯(lián)的凝血因子在激活后形成復合物,復合物又進一步激活凝血酶原,導致FIB降解,從而促進交聯(lián)纖維蛋白多聚體大幅度增加。由此可得出,凝血功能PT、 APTT、 FIB 指標異常是病情惡化和癌細胞轉移的危險因素。血清腫瘤標志物可直接反映腫瘤細胞發(fā)展活動情況,且具有簡單取材、方便易行、無創(chuàng)傷性的優(yōu)勢,在針對肺癌的分型和診斷、療效和預后方面發(fā)揮著較大的應用價值[10]。CEA 是一種廣譜腫瘤標志物。CA125 是一種相似于黏蛋白的糖蛋白復合物,多見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不僅僅是卵巢癌的特異性標志物,而且在宮頸癌、胰腺癌和肺癌患者中CA125 水平也會相應增高[11]。CA199 屬于低聚糖腫瘤相關抗原,特異性高,其變化異常多見于各種腫瘤,能夠和其他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12]。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的血清CEA、CA125、CA199 水平低于觀察組,說明肺癌患者的血清CEA、CA125、CA199 水平升高可增加肺癌預后不良風險,臨床上可以通過檢測上訴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積極控制病情,改善預后。
另一方面,本研究根據(jù)Pearson 相關性分析可得知:晚期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與血清PT、APTT 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與FIB 呈負相關關系,說明了如上所述腫瘤標志物和凝血功能指標,其有助于整體評估晚期肺癌患者病情變化,有利于預估患者血栓性疾病發(fā)生。由此可得出,臨床上動態(tài)監(jiān)測凝血功能指標和血清腫瘤標志物有助于為治療疾病提供有效醫(yī)療數(shù)據(jù)。
綜上所訴,在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中,臨床治療可根據(jù)其凝血功能水平變化和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適時調整治療計劃,逐步強化診療措施,并且聯(lián)合檢測凝血功能和血清腫瘤標志物可以明顯提高肺癌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