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思 曹揚 張艷芳 韓金榮 王超
(1. 漯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河南 漯河 462000;2. 漯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血液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1]。行PCI 需要經皮引入動脈鞘管,通過鞘管使導絲經橈動脈、肱動脈或股動脈進入血管系統,再成功達到患者血管阻塞位置。既往股動脈為動脈鞘插入的首選路徑,因其血管直徑大,成功率高,被廣泛應用[2]。但臨床實踐發(fā)現此方法止血難度較大,術后穿刺部位疼痛、出血、血腫等都是加重患者痛苦、延長住院時間的重要原因[3]。部分學者將經股動脈路徑和經橈動脈路徑做對比研究,結果顯示二者手術時間和成功率無顯著差異,且經橈動脈路徑患者入路部位并發(fā)癥較低[4]。因此,2016 年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中推薦橈動脈入路為首選路徑[5]。為進一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PCI 術后橈動脈穿刺點止血方式成為臨床研究重點。目前臨床多采用常規(guī)注氣法壓迫止血,具有較好止血效果,但常規(guī)注氣法壓迫止血應用過程中壓力不易控制,患者疼痛程度較高,不利于末梢循環(huán)。而個體化控壓注氣法能夠給予患者符合其個體狀態(tài)的止血壓力,或許能夠進一步提高止血效果。因此,本研究現將常規(guī)注氣法壓迫止血與個體化控壓注氣法壓迫止血進行對比研究,分析不同止血策略對兩組患者有效止血率、疼痛程度、末梢氧飽和度和并發(fā)癥的影響。
選取本院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期間107 例行PCI 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53 例,其中男30 例,女23 例;年齡51~73 歲,平均年齡61.24±5.92 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7.8~32.1 kg·m-2,平均BMI 25.54±4.22 kg·m-2。觀察組54 例,其中男30 例,女24 例;年齡52~74 歲,平均年齡62.51±5.10 歲;BMI 17.0~30.5 kg·m-2,平均BMI 24.36±3.88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此項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標準:具備PCI 手術指征[6],成功完成PCI 手術;患者術前Allen 試驗陰性;依從性好;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腕部結構不適合氣囊加壓止血器固定;合并其他嚴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精神狀態(tài)異常;凝血功能障礙;急診手術。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手術小組完成PCI 手術。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注氣法壓迫止血,PCI 術后展開日本泰爾茂氣囊橈動脈壓迫器中的止血帶,將壓縮球囊中心的綠色標記對準橈動脈穿刺點,然后將兩端粘扣固定于手腕部,采用專用注射器將13~18 mL 空氣注入加壓氣囊內,使球囊膨脹同時后撤出橈動脈鞘管,觀察穿刺點止血器標記處不發(fā)生滲血。
觀察組 給予個體化控壓注氣法壓迫止血。具體操作為:PCI 術后,采用日本泰爾茂氣囊橈動脈壓迫器止血,首先鞘管退出2~3 cm 時,將穿刺點與壓縮球囊中心的標記點對準,將帶子使用可調鎖扣固定于患者手腕部,完成后安慰患者并測量術側橈動脈收縮壓(此結果為有創(chuàng)收縮壓),間隔1 min 后再次測量,若兩次測量結果差>4 mmHg 則間隔1 min 后再次測量,
直至兩次結果差≤4 mmHg,取兩次結果平均值。采用氣囊精準控壓控容充氣儀注氣,該裝置由軟管、三通管、充氣注射器、壓力測量表組成,如圖1。壓力測量表精準監(jiān)測氣囊壓力狀態(tài),注射器緩慢向氣囊內注射氣體,緩慢加壓至患者有創(chuàng)收縮壓15 mmHg 以上時停止注氣,觀察患者仍存在出血傾向則繼續(xù)加壓注氣至22.5 mmHg,后關閉三通管,將注氣儀和氣囊分離,去除所有鞘管,再次觀察并確認穿刺部位無出血。
圖1 氣囊控壓控容充氣儀結構圖[7]
放氣操作在術后進行,2 h·次-1,2 mL·次-1,連續(xù)3 次后等待至10 h 完全解除壓迫裝置,在此期間若觀察出患者有出血傾向可延長放氣時間或重新注氣。
1.3.1 有效止血率
一次止血操作后患者穿刺點無出血為止血成功;若止血操作完成后,在壓迫過程或減壓期間,需要延長放氣時間或重新注氣加壓視為止血失敗。
1.3.2 疼痛程度
臨床實踐發(fā)現,前4 h 是患者疼痛、氧飽和波動較大的時間段,4 h 后患者疼痛和氧飽和幾乎恢復正常。因此本研究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兩組患者術后1、2、3、4 h 術肢疼痛程度,VAS 分值范圍0~1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1.3.3 末梢氧飽和度
采用血氧飽和度檢測儀(深圳市譽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YF-X12)檢測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2、3、4 h 術側拇指氧飽和度水平。
1.3.4 并發(fā)癥
記錄兩組患者壓迫止血期間穿刺點滲血、血腫、穿刺點皮膚損傷、橈動脈閉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數據使用SPSS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校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校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有效止血50 例(94.34%);觀察組有效止血49 例(90.74%);兩組患者有效止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1 h 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2 h、3 h、4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疼痛程度對比(,分)
表1 兩組患疼痛程度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與術前相比,對照組術后1 h、2 h、3 h 末梢氧飽和度均明顯降低(P<0.05),術后4 h 末梢氧飽和度略升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術前相比,觀察組術后1 h 末梢氧飽和度明顯降低(P<0.05),術后2 h、3 h、4 h 末梢氧飽和度略升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1 h、2 h、3 h 末梢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末梢氧飽和度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末梢氧飽和度對比(,%)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對照組發(fā)生穿刺點滲血3 例(5.66%),血腫1 例(1.89%),皮膚損傷3 例(5.66%),橈動脈閉塞5 例(9.43%);觀察組發(fā)生穿刺點滲血5 例(9.26%),血腫1 例(1.85%),皮膚損傷1 例(1.85%),橈動脈閉塞1 例(1.85%);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CI 術后穿刺點疼痛因素包括穿刺痛和局部壓迫力度過大造成的神經疼痛、肌肉缺血性疼痛等,劇烈的疼痛將嚴重影響患者后續(xù)操作的依從性,影響患者康復速度[8-9]。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術后2 h、3 h、4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有效止血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與傳統注氣法壓迫止血相比,兩組均能夠有效止血,但個體化控壓注氣法在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方面更具優(yōu)勢。個體化控壓注氣法能夠以患者個體的有創(chuàng)收縮壓為標準,利用囊精準控壓控容充氣儀實現對輸注氣體的壓力精準控制,盡可能以最小的氣體壓力實現最佳的壓迫止血效果,既保證了止血的有效性,也降低了患者疼痛程度,臨床實用性較高。
PCI 術后穿刺部位壓迫止血力度過大可能影響壓迫側末梢循環(huán)狀態(tài),導致末梢氧飽和度降低[10]。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術后1 h、2 h、3 h 末梢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說明與傳統注氣法壓迫止血相比,個體化控壓注氣法能夠更好保證患者壓迫側末梢循環(huán)狀態(tài)。相關研究指出,肢體動脈血管壁受到持續(xù)的與血流相等的壓力時,即可達到止血效果[11],個體化控壓注氣法通過對患者個體有創(chuàng)收縮壓的檢測,以高出患者有創(chuàng)收縮壓15 mmHg 的安全壓力范圍進行止血,能夠以最小的氣體量達到止血效果,避免壓迫力度過大,影響壓迫側末梢循環(huán)狀態(tài)[12]。
本研究發(fā)現,對照組穿刺點滲血、血腫患者數低于觀察組,皮膚損傷、橈動脈閉塞患者數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穿刺點滲血、血腫、皮膚損傷、橈動脈閉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傳統注氣法壓迫止血具有較好的止血效果,但易出現壓迫力度過大的情況,而個體化控壓注氣法能夠在保證止血效果的同時,有效平衡不同患者所需要的壓迫力度,同時本研究樣本量選取不足對本結果具有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行PCI 患者,個體化控壓注氣法與常規(guī)注氣法止血效果相當,但個體化控壓注氣法在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保證壓迫側末梢循環(huán)狀態(tài)方面更具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