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峰
(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四臨床學院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腎上腺腫瘤(Adrenal tumors,AT)是泌尿系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生率隨著生活方式變化呈上升趨勢,該病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確診時多數(shù)患者已進展至中晚期,治療難度較大[1-2]。手術是AT的主要治療方案,傳統(tǒng)開腹手術雖能切除病變組織,減輕病情,但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風險高,影響術后恢復。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腹腔鏡逐漸應用于AT 臨床治療,其能精確分離組織,創(chuàng)傷輕微,有助于縮短恢復進程,且有較高安全性[3-4]。為進一步提高腹腔鏡手術療效,手術入路的選擇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焦點。腹腔入路是腹腔鏡手術常用入路,操作難度較低,病變組織清楚徹底;而后腹腔入路組織損傷輕,手術后恢復迅速[5]。臨床對于何種入路是AT 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最佳入路意見尚未統(tǒng)一。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00 例AT 患者分組研究,旨在分析后腹腔入路實施腹腔鏡手術的臨床優(yōu)勢,為患者治療提供參考?,F(xiàn)將內(nèi)容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9-01 至2022-01 實施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的100 例AT 患者,根據(jù)手術入路分為研究組(51 例)、參照組(49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47.95±3.22歲;平均腫瘤大小34.55±6.83 mm;腫瘤類型:柯興氏腺瘤17 例,醛固酮腺瘤31 例,其他3 例;腫瘤位置:左側(cè)26 例,右側(cè)25 例;體重指數(shù)(BMI)22.73±1.58 kg·m-2。參照組:男24 例,女25 例;年齡48.57±3.59 歲;腫瘤大小35.17±7.39 mm;腫瘤類型:柯興氏腺瘤15 例,醛固酮腺瘤32 例,其他2 例;腫瘤位置:左側(cè)22 例,右側(cè)27 例;BMI 23.22±1.61 kg·m-2。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符合《泌尿生殖系腫瘤外科學》[6]中AT 相關診斷,經(jīng)彩超、CT 檢查、病理檢查結(jié)合臨床癥狀確診。均為單側(cè)腫瘤且生命體征穩(wěn)定;符合手術指征;BMI<28 kg·m-2;無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該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麻醉禁忌癥者;合并其他部位腫瘤者;既往前列腺手術史;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免疫功能、凝血功能障礙者。
患者均進行腎臟及腎上腺薄層CT 掃描,完成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相關檢查;患者均進行氣管插管實施全身麻醉,由同一組手術團隊于無菌環(huán)境完成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
研究組采用后腹腔入路,具體操作:患者取健臥位,于腋中線髂嵴上方2 cm 作切口,穿刺建立15 mmHg 氣腹,退出穿刺針,置入腹腔鏡,分別于第12 肋緣下腋前線、腋后線處行切口,置入操作器械;縱切腰背筋膜,游離腎周脂肪,分離腎周間隙顯露腎臟上下級,腎臟推向下后方;腹腔鏡下探查腎上腺腫瘤,采用血管夾鉗處理腎上腺動靜脈,超聲刀切除腫瘤,止血清理腹腔,退出操作器械并進行清點,確認無誤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
參照組實施腹腔入路,具體操作:患側(cè)墊高,于臍上緣行切口,穿刺同研究組建立15 mmHg 氣腹,退出穿刺針,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分別于第12 肋緣下2 cm 鎖骨中線處、患側(cè)腋前線臍水平上方2 cm 作切口,置入相應操作器械;于結(jié)腸旁溝切開腹膜,分離腎周脂肪使腎臟暴露,游離腎上極,沿內(nèi)側(cè)探查腫瘤并以超聲刀進行切除;腫瘤切除后術區(qū)止血、清理、操作器械、引流管、切口縫合均參照研究組。
術后患者均給予營養(yǎng)、抗感染、吸氧等干預;術后3 d 左右根據(jù)引流液顏色拔除引流管。
1.3.1 圍術期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
1.3.2 腎功能
術前、術后1 d、3 d 采集患者靜脈血8 mL 與同期尿液1 試管,取4 mL 靜脈血經(jīng)離心處理,分離上層血清冷藏待測。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測定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試劑盒購自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酶偶聯(lián)速率法檢測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試劑盒購自廣州市番禺區(qū)華鑫科技有限公司;以人工鏡檢測定尿紅細胞(Urine red blood cell,URBC)。
1.3.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包括切口感染、腸道損傷、肺部感染。
采用SPSS22.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經(jīng)K-S 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構(gòu)成率或率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 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均順利完成腹腔鏡手術,無中轉(zhuǎn)開腹病例。研究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P<0.05。
?
術后1 d、3 d 兩組BUN、SCr 與術前無顯著差異,且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 d、3 d 兩組URBC 較術前升高(P<0.05),術后1 d 研究組URBC 高于參照組(P<0.05);術后3 d 兩組尿RBC 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腎功能比較()
表2 兩組腎功能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5,*P<0.05;與參照組比較,aP<0.05;bP<0.05。
?
參照組出現(xiàn)并發(fā)癥切口感染2 例,腸道損傷5 例,肺部感染2 例,總發(fā)生率為18.37%(9/49);研究組出現(xiàn)并發(fā)癥切口感染1 例,腸道損傷1 例,肺部感染,總發(fā)生率為5.88%(3/51);兩組總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χ2=3.689,P=0.055)。
AT 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與內(nèi)分泌紊亂相關,該病以腹痛、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健康與生活[7]。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及醫(yī)療器械的發(fā)展,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已取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成為臨床治療AT 的金標準[8]。腹腔入路和后腹腔入路是常用兩種入路,均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腹腔入路空間廣闊、術野清晰,能同時處理兩側(cè)病變,但有研究顯示[9],腹腔入路實施手術操作復雜,易損傷腹腔臟器,腸道粘連、腸感染等發(fā)生風險較高。后腹腔入路經(jīng)腹膜外腔隙實施手術,能減少腹腔臟器干擾,降低手術難度,為術后快速恢復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尤其適合腹腔組織粘連患者[10]。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與蘭海河等[11]研究基本一致,提示RLA治療AT 患者能優(yōu)化手術路徑,降低手術難度,減少術中出血,更有利于術后恢復。分析原因認為:RLA對AT患者損傷更輕,能避免腹腔臟器損傷,加之術中出血較少,更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環(huán)重建,從而縮短恢復進程。BUN、SCr 是腎功能代表性指標,血清BUN、SCr 水平與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傷程度呈正相關。血尿是泌尿系統(tǒng)機械損傷的典型癥狀,URBC 能反映手術創(chuàng)傷對腎功能損傷程度[12]。本研究顯示,術后兩組血清BUN、SCr 均在正常范圍變化,且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兩組入路實施手術均不會對患者腎臟造成實質(zhì)性損害;而術后1 d、3 d 研究組URBC 高于參照組,原因可能在于后腹腔入路手術腎周筋膜打開更早,在游離腎周脂肪囊內(nèi)找到腎上腺時間更長,極易造成腎臟機械性損傷;此外術前導尿管留置也會造成尿道、膀胱黏膜損傷,導致URBC 增多,但該術在同等環(huán)境實施,可排除導尿管對URBC 增多干擾,因此術后URBC 增多為術中機械損傷所致。本研究還顯示,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提示RLA 在提高手術安全性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
綜上所述,RLA 治療AT 安全性較高,能優(yōu)化手術路徑,有助于恢復胃腸功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臨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