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洺
新學期,我接手了一個美術特色班,同學們稱咱們班為“美班”。我也很喜歡這個名稱,因為在我的眼中,“美班”的意思是“美的班級”。我的目標就是把這個班級打造成“美的班”,幫助班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成為“美的人”,希望他們在以后的日子里擁有“美的人生”。
美的流向:從美的對象到美的生活
1. 在生活中感知美
現(xiàn)在的中學生面臨很多問題:有的學生學業(yè)壓力大,焦慮煩躁,自我效能感低;有的學生在同伴關系或親子關系中頻繁遭遇沖突;有的學生沉迷網(wǎng)絡世界;等等。我認為,種種問題的背后是學生感知美的能力在下降。誠然,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是美的,生活也不會時時順心,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活動呈現(xiàn)審美對象,引導學生感知美、欣賞美、擁抱美的生活。我從貌、緣、事、境4個方面呈現(xiàn)審美對象。
貌之美——自我之美。貌之美并不是說以貌取人,而是讓學生理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獨特本身就是一種美,拒絕外貌焦慮。貌之美還包括氣度之美,腹有詩書氣自華、馳騁綠茵展英姿、積極陽光開心果……不管是哪種氣質的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美,都應該被肯定。
緣之美——關系之美。教師應引導學生看到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個人與集體關系中的正能量。
事之美——行動之美。美從生活實踐中來,又指導生活實踐。教師應讓學生看到志愿服務等微觀行動之美以及國家發(fā)展的宏觀行動之美,并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實踐。
境之美——情境之美。自然之境(自然美)、思想之境(人文美)有利于增進學生對人生的理解,增強其積極情緒,由他物之美、他人之美觀照自身。
2. 在美中感知生活
借用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概念,我把生活分為“有密度的生活”和“沒有密度的生活”。
“沒有密度的生活”只在乎結果。就像鐘表上的指針一下子到達下一個刻度,刻度之間的部分沒有意義。例如,運動員在百米賽跑途中摔倒了,從比賽的角度講,他沒有到達終點就是失敗,他摔倒前跑的那部分沒有意義。
“有密度的生活”則更加關注過程。刻度間有更小的格子,即使指針沒有到達下一個刻度,所經(jīng)過的小格子也是有意義的。例如,我正在觀看一部喜劇,開懷大笑,卻被一個電話打斷,得知了一個讓人失望的消息,但這并不是說之前的開懷大笑沒有意義,那種快樂的感覺依舊停留在人生的那部分格子里。
過“有密度的生活”、重視過程中的愉悅與收獲,不僅可以消釋消極結果帶來的挫敗感,而且能增加人生的厚度。
想要過上“有密度的生活”,審美能力是必需的。審美也是一種過程,個體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就是刻度間的格子,不因生活的指針到達下一個刻度而消失。
打造生活審美化班級,其實就是和學生一起過“有密度的生活”,就是在培養(yǎng)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再說遠點,在學生今后求學、工作的過程中,“有密度的生活”能讓他們有向美、向善、向真、向上的人生。
美的顯現(xiàn):以活動為依托
你如果喜歡戲劇,就可能會做出兩種行為——看戲和演戲??磻蚴且环N分離的審美活動,與班級中的宣講類活動相似,學生聽、看、思考;演戲是一種介入的審美活動,與班級中的體驗類活動相似,同學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悟、分享、反思。在向學生呈現(xiàn)審美對象的過程中,這兩種方式我都會用到,并秉持一個原則:少向學生灌輸,多讓學生體悟,重視同伴影響,讓美在活動中顯現(xiàn)。
(一)主題的維度
1. 貌之美
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或多或少有些容貌焦慮,要化解、減弱這種焦慮,還得從發(fā)現(xiàn)自己的美開始。在班級成立之初,我邀請每名同學參與教室布置,同學們自由配對,為對方畫一幅卡通肖像。同學們抓住了小伙伴外貌中的閃光點,每個人的卡通肖像或可愛、或溫柔、或搞笑、或干練,都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和欣賞價值。我將所有同學的卡通肖像匯總起來,貼在教室的墻上,組成“班級全家?!?。
貌之美不僅指外貌,而且包括氣度之美、氣韻之美。我在班級評選“最?????? 的人”,讓同學們自己設獎項,贊揚身邊同學的性格、氣質。除此之外,一有機會,我就和班干部一起為班里的同學舉辦個人畫展、個人攝影展、個人演唱會、個人讀書分享會等活動,為每名同學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
“你的名字”是我給每名同學準備的生日禮物。在每個月的集體生日會上,我會給過生日的同學送上一張賀卡,上面寫著這名同學名字中的一個字,以及《說文解字》等經(jīng)典古籍中對這個字的解釋。例如,我給一名叫“靜依”的同學寫了這樣一段話:“靜,審也,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睖蕚溥@張卡片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同學們看到父母為自己取名字時寄予的期望;二是讓同學們感受到自身的審美氣質和價值追求。這些,都是對自身美的肯定。
2. 緣之美
一個溫暖團結的班集體是在學生一起參加活動、一起完成任務、相互配合中形成的。比如,在高二的英語戲劇比賽中,我們班獲得了北京市一等獎,這個成績離不開全班每一名同學臺前幕后、場上場下的努力。在大家協(xié)調配合、共同努力完成一個個任務的過程中,同學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即使有一些小矛盾也會很快釋懷。為了讓同學們意識到這種關系美,在總結班會上,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每個人依次睜開眼睛下座位,找到自己在這次活動中想感謝的小伙伴,輕拍他們的肩膀,說一聲“謝謝你”。
親子關系如果不好,家里就容易“起火”,還可能“燒”到學校。通過開展“你和父母有什么共同點”活動,我引導學生看到親子關系的美。這個活動很簡單,每名同學在紙條上寫一個自己和父親或母親的共同點,內容不限,不用署名。收上來之后,我打亂順序隨機念出來?!拔液蛬寢岄L得很像?!薄拔液臀野侄紣鄢运拇ɑ疱?。”“我和我爸媽的價值觀一致。”“我和我媽都是某某歌手的粉絲?!薄@一招并沒有直接解決親子沖突,但同學們能看到:我和父母的“相同”遠多于“差異”,這種相同帶來的美好遠比差異帶來的紛爭重要。
3. 事之美
我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看到他人之美、社會之美與國家之美,把美的情感轉化為美的實踐。
比如,舉辦班級“女生節(jié)”。我邀請了三名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長輩來班級做分享,講述她們的成長故事,為班里的女同學樹立榜樣?!?0后”嘉賓是我的高中同學,她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后成為一名編劇,光鮮的工作背后卻是無數(shù)的艱辛、等待和不確定性,但她無怨無悔;“70后”嘉賓是一位職場女性,在事業(yè)有成之后,辭職游歷中國;“60后”嘉賓是一位退休教師,她沒有講自己的經(jīng)歷,而是帶著同學們一起插花。通過這些分享,同學們看到了不同年齡段女性的美:30歲的堅持美,40歲的突破美,50歲的從容美。
再比如,每年國慶前后,我都會組織主題班會——“畫說共和國”。同學們選取新中國成立至今的若干重要美術作品,解讀其藝術表現(xiàn),講述其主題故事,慶祝共和國生日,感知祖國發(fā)展之美。
4. 境之美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之中并受其影響,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思想環(huán)境都影響著個體的心境、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有助于緩解壓力,增加幸福感。我們看到大美山河,會驚嘆于它的宏偉,感受到個體的渺小,從而忘記煩惱。每年我都會組織同學們出游,感受自然之美,北京的“三山五園”都留下了我班同學的集體足跡,同學們還會在游覽后主動分享游記。
思想之美是更廣闊的一番天地。在“青春讀書季”活動中,除了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書單和讀后感外,我還會推薦《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一書,并與同學們共讀。這本書介紹了國畫歷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畫作,揭示了諸位畫家的人生經(jīng)歷、境界和追求。同學們讀完這本書后,感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幅傳統(tǒng)文人畫的背后竟有如此豐富的精神世界。
個體對貌、緣、事、境之美的感受共同構成個人心境,我會組織一些活動讓同學們觀照自身。比如,每年12月召開“我的年度漢字”班會,同學們用一個字總結自己過去的一年;“希望之樹”班會則是在每學期開學之際開展,全班同學共繪一棵“希望之樹”,在上面寫下自己這學期的目標,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朝目標努力奮斗。
(二)時間的維度
“美班”的尋美之旅貫穿整個高中。我以每個月份的節(jié)日、學校活動、重點工作為線索安排活動,突出美的日常性和生活性。
向美而行: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通過全方位、多層次、不間斷地呈現(xiàn)審美對象,我引導學生加強審美體驗,增強對“有密度的生活”的感知,打造生活審美化班級。
同學們看到了自我之美,知道因何而美,成為自信篤定的人,不隨波逐流,不妄自菲薄,更加坦然地面對人生。
同學們看到了關系之美,知道和而不同,成為美美與共的人,不傾軋嫉妒,不自我封閉,更加從容地面對人生。
同學們看到了行動之美,知道知易行難,成為砥礪前行的人,不眼高手低,不虛度年華,更加務實地面對人生。
同學們看到了自然之美,知道觀照內心,成為內心和諧的人,不狹隘做作,不憂郁焦灼,更加積極地面對人生。
三年尋美之旅一晃而過,從表面的結果看,同學們考入理想的大學,開啟人生新篇章;從深層的發(fā)展看,同學們擁有了感知美和幸福的能力,讓自己“逗留”在詩意的人生狀態(tài)中,成為熱愛生活、向美而行的人。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