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探析》
作者:趙艷芳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94-6868-2
出版時間:2023 年1 月
定價:78 元
高校輔導員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直接實施主體,也是與學生接觸交流最為密切頻繁的教育者。相比思政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實施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與內容更為日常化、接地氣,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學生的實際需求與思想習慣,采取針對性引導措施,取得良好教育成效。由趙艷芳編著、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探析》一書,深入探索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發(fā)揮的主要職責和角色定位,從學生成長成才各個方面入手,分析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主要內容,對促進輔導員工作實效性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該書共分為六大章節(jié)。第一章為緒論,在界定思政教育內涵與特征的同時,系統(tǒng)梳理了不同時期黨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支持建設,以及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發(fā)展歷程。第二章圍繞立德樹人根本宗旨,闡述了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以及如何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功能。第三章主要介紹了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第四章論述了輔導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第五章結合思政教育工作實際,指出輔導員開展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則及主要方法。第六章立足教育教學外部環(huán)境,深入分析了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zhàn),提出精準思政教育理念,幫助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實現(xiàn)突破式發(fā)展。
結合該書內容,思政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需高校輔導員充分發(fā)揮育人優(yōu)勢,改變以往單一的說教式工作方法,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采取更為柔性多元的教育方式,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互動的良好關系,引導學生主動表達自身想法、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認同感,達到入腦入心的教育成效。具體來說,要切實提升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提升輔導員自身素養(yǎng)與認知水平。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是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頻繁的教育主體,具備開展隱性思政教育的優(yōu)勢條件,能夠對學生價值觀進行科學塑造,從而促進育人成效的提升。為此,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輔導員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將立德樹人使命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并且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成長特點,正確開展教育引導,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具價值的指導和幫助。其次,作為思政教育的實施者,輔導員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高尚的職業(yè)操守。輔導員需要不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教育實踐,保持教育思想的新潮;不斷反思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斷更新教育思維,以更好地推動思政教育。此外,輔導員需要與學生保持經常性的溝通交流,通過面對面溝通談話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需求和困惑,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這樣既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建立起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而且能夠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幫助輔導員找到工作切入點,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總之,輔導員作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應不斷努力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探索發(fā)現(xiàn)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模式,增強思政教育成效,推動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fā)展。
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隨著時代發(fā)展,高校輔導員應認識到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個性的受教育需求,需要及時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切實保證思政教育實效性。其一,推行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通過真實案例的引導和討論,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自主學習。輔導員可以收集和準備一些與思政教育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的思想道德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其二,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生動有趣的教育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將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有機結合,以視聽、圖文并茂的方式給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成效。比如,創(chuàng)立思政教育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一些熱點新聞和最新政策方針,并進行科學分析引導,既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其三,開展實踐活動。為提供學生實踐鍛煉機會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地體驗和實踐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例如,開展社會調研、參與公益活動、組織學生社團等,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同時,這些方法為輔導員提供了更多樣化和靈活性的教育形式和途徑,促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有效增強,教育實效性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