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幸災樂禍是緣因他人災禍而產(chǎn)生快樂的心理。
幸災,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秦饑,使乞糴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樂禍,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后世根據(jù)這兩個典故,引申出成語“幸災樂禍”。
幸災樂禍是一種情緒,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語系中都存在,也見于不同人群、單位、團體、地方乃至民族、國家之間。如德語中“有害的樂趣”,法語中“在別人受苦時感到魔鬼般的快樂”,日本民諺里“別人的不幸嘗起來像蜂蜜”等。英國作家克萊夫·詹姆斯也有“聽聞死對頭的書正廉價處理,我內(nèi)心涌起歡愉?!?/p>
“對人不對事”是幸災樂禍的基本特征。不論怎樣的災情禍事,只要是降到某個、某些人頭上自己就開心。好人、朋友、自家人遇有災禍,人們常報以憐憫;小人、對手、三觀不一者以及某些公眾人物災禍臨頭,則往往幸樂更甚。甚至于“某某名人被打”這種話題頂上熱搜,都有網(wǎng)友自言:“我一面高呼‘打人是不對的,一面心中竊喜”云云。
若問人為何幸災樂禍?大抵是長期生活在競爭中,總習慣通過與他人比較評估自己,如果暗自比較的對象遇上不幸,自己的地位就相對上升,快樂就源于此。若某個道德上優(yōu)于常人者犯錯,很多人就更“樂”了。那些嫉妒心強的、缺少同理心的,這種情緒還要更多一些。
這么說來,幸災樂禍普遍存在,且并非“洪水猛獸”,乃人性中的一部分。不過,正如人性有優(yōu)點有弱點,從他人痛苦中獲得快樂,畢竟道德上不高尚,人格上不光亮,行為上不文明,人際上不友善。前述其出處《左傳》里,就直言“幸災不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傳統(tǒng)古訓、世界現(xiàn)代文明都昭示:幸災樂禍宜衰不宜盛。首先群體間不宜,尤其國家、民族、地區(qū)、城市、組織團體及單位之間不宜;其次公務人員在公共場合和公務語境中不宜;再次,公眾人物不宜,避免帶壞世風社風。倘若難以克服,最好還是將它限于個體私域。不僅如此,還要多倡導“為他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