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西安市園林生態(tài)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1.1.1 提高與市政建設工程的匹配度
一般而言,在城市基建過程中,首先布局高樓大廈、主干道等大型市政建設工程,構建出城市建設的基本骨架,隨后再進行園林植被的栽培。而由于季節(jié)限制,一般樓房建設和道路鋪設以氣候適宜的春季、秋季為主,進行園林綠化反季節(jié)種植,將綠色植被的定植日期與基礎建設進行有效的錯開,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園林綠化與城市基建的匹配度,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建設速度[1]。
1.1.2 優(yōu)化城市環(huán)境,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城鎮(zhèn)一體化速度的加快,人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傳統(tǒng)的城市發(fā)展模式以高樓大廈和道路的修建等基礎建設為主。而隨著人們精神需求的提高,其對于不同季節(jié)可以觀賞到綠色植被的需求日益提升,園林植被的反季節(jié)栽培有效打破了傳統(tǒng)的植物種植模式,優(yōu)化利用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可以促進當地稀缺綠色植被的引入,從而可以使人們在以鋼鐵混凝土為主的城市,體驗到不一樣的幸福感。
1.1.3 技術的改良提高了林木反季節(jié)種植的成活率
近年來,伴隨著生物基因技術、生物農藥技術、化工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抗寒、抗旱的現代化品種、植被生根劑、休眠劑、保水劑、功能液等在園林植物反季節(jié)種植中的應用,使得綠色植被在深秋以及冬季移栽后的成活率顯著提升,為園林綠色植被的反季節(jié)種植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2]。
1.2.1 缺乏科學的規(guī)劃體系
我國地域廣袤,各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差異性較大,導致現階段并未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可以在各地區(qū)推廣和應用的園林反季節(jié)種植體系,各地區(qū)的園林部門在進行相應技術推廣的過程中,也往往“摸石頭過河”,缺乏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往往在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后,并不能取得相對理想的效果。
1.2.2 部分綠色植被移栽后成活率不高
園林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其移栽后的成活率受氣候因素、土壤墑情、林木樹齡等多方面的影響,在進行反季節(jié)移栽的過程中,其內部的生理機能、新陳代謝容易出現一定的紊亂,從而導致部分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不高。
實踐證明,科學的種植方案是保證園林綠化反季節(jié)種植各項措施有效落實,提高植被移栽后的成活率,構建相對平衡穩(wěn)定的園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鍵?,F代化園林綠色反季節(jié)種植方案制定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①適宜性原則,利用3S 技術即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對該地區(qū)的園林綠化現狀進行詳細的調查,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AI)、大數據技術,對該地區(qū)的居民生活習慣、基礎建設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形成一套科學的、各項措施與當地的園林種植現狀和未來規(guī)劃匹配度較高的園林綠化反季節(jié)種植方案。②科技型原則,應及時引入園林植被的現代化栽培技術與管理技術(比如植被休眠移植技術),從而顯著提高其移栽后的成活率[3]。
綠色植被是構成園林綠化的主體,進行綠色植被的科學選擇以及合理布局,是提高移栽后成活率,構建相對穩(wěn)定園林生態(tài)體系的關鍵。①依據移栽地的環(huán)境條件(溫濕度、光照強度、日照時長、晝夜溫差)、土壤指標(溫濕度、酸堿度、黏性等),選擇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的綠色植被品種。②盡量就近選擇與栽培地環(huán)境相似程度較高的園圃進行綠色植被的購買,一來節(jié)約成本,二來縮短緩苗時間,保證植被成活率。③在進行植被購買的過程中,要選擇長勢健壯、根系發(fā)達、表皮完整且未被病原微生物和靶標害蟲侵染的植物進行移栽。④在購買苗木類植被前,要及時利用昆蟲性信息素技術(一種有害昆蟲雌性成蟲性成熟后分泌的吸引同種類異性昆蟲進行交配的微量化學物質),進行美國白蛾、松毛蟲、青楊天牛、青楊脊虎天牛的監(jiān)測,避免地區(qū)檢疫性害蟲的入侵。
土壤具有固定植物根系、供應植物所需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的多重作用,因此應從多方面著手進行植被栽培地土壤土質的改良,創(chuàng)造利于苗木根系深扎、生長的基礎環(huán)境:①土壤深翻。利用大型拖拉機(功率40 KW 以上),配合旋耕犁進行土壤的深度翻耕,并通過撒施硫酸亞鐵消毒液、紫外線照射的方式有效殺滅土壤中的有害物質。②測土配方施肥。主要是利用土壤速測儀結合火焰光度計、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pH 計等實驗室設備,進行土壤基本結構、有效成分、酸堿度等指標的檢測,并通過合理添加腐熟綠肥、粉碎的農作物秸稈、蠟質芽孢桿菌、哈慈木霉菌等有機肥進行土壤土質的改良,提升土壤的松軟程度、肥沃程度以及儲蓄水分的能力。③整理技術。主要是利用田園管理機進行土塊碎化、平地作業(yè),一來提高土壤中空氣的流通量,保證苗木移栽后呼吸功能的正常進行;二來有效提高土壤的細膩度以及與苗木根系的接觸面積,為促進苗木根系的發(fā)育奠定基礎[4]。
起苗是指從苗圃內挖出苗木的過程,為減輕起苗過程中對苗木的機械損傷,保證苗木的健壯度,一般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合理修剪。在苗木出土前,要對干枯的枝條以及生長旺盛的枝條進行修整,從而有效降低苗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基本生理功能對于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的需求,避免移栽后影響苗木根系的深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增大起苗土球的面積,從而保證根系的完整度,保證苗木移栽后,可以更快地適應栽培地的環(huán)境,并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提高苗木的成活率。③為有效提高土球的緊實程度,可以在起苗前3 天左右,進行灌水作業(yè),針對雪松類的苗木,則需要在土球根系周圍適當添入少量細沙,避免土球過度積水造成根系的腐爛。
對植被進行假植可以在苗木起苗、運輸過程中對苗木進行有效的保護,從而提高定植后的成活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依據苗木的種類選擇合適的假植器皿,比如對于冬青、花卉等小型苗木,可以使用花盆之類的簡單器皿進行假植;而對于大型喬木,則可以利用柳條編制的竹筐進行假植。②在林木假植過程中,要悉心呵護,保證光照、水資源的充足,并合理添加生根劑,加速新根的萌發(fā),為保證移栽后的成活率,一般等新根系生長到一定程度后,再進行移栽[5]。
苗木運輸是園林綠化反季節(jié)種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應從多方面著手,制定一套相對完善的苗木運輸方案:①苗木運輸時間盡量以夜間為主,可以有效降低運輸過程中苗木由于自身生理活動而導致的能量消耗。②若在白天運輸,要給運輸車加蓋遮陽網,同時對苗木采取一定的降溫措施,避免高溫、強光照造成林木水分流失,導致林木枝葉萎蔫。③要注意對苗木根系以及表皮進行保護,降低運輸過程中的機械損傷[6]。
挖穴作業(yè)是指苗木移栽前,在栽培地挖掘出栽培穴,從而為林木的定植提供良好的條件。在進行栽培穴挖掘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點:①栽培穴大小要合適,一般而言,栽培穴的大小為待移栽植被根系土球體積的1.25~1.35倍,其中深度要高出土球15 ~25 cm,從而確保根系以及主干的下部可以完全埋入土中。②移栽密度要合理,一般依據樹冠大小以及所建造園林的基本功能,合理控制苗木的栽培密度,避免出現栽培密度過大、營養(yǎng)供應不全而導致成活率不高的問題。③合理使用挖穴設備,在地勢相對平坦、土壤土質疏松、園林規(guī)劃面積相對較大的區(qū)域,推薦利用大型挖掘機進行栽培穴的挖掘,從而提高作業(yè)效率,節(jié)省人工成本;然而如果苗木栽培面積相對較小,栽培地的坡度較大,且土壤黏性較大,則推薦人工挖穴,一來可以有效提高土塊的細膩度,從而保證在回填過程中,栽培地土壤與土球之間緊密結合,避免“空洞”現象,提高移栽的成活率。④在林木移栽前,要及時清理栽培穴里的雜物[7]。
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苗木的移栽,可以有效降低氣候因素對于苗木的影響,提高其成活率。①移栽時間要科學,如果苗木在深秋或者初冬移栽,要選擇晴朗的天氣(如果土壤溫度低于0℃,則不適宜進行移栽),且盡量選擇下午3:30 以后(規(guī)避中午高溫)進行移栽。②對于起苗12 h 以內不能進行移栽的苗木,要進行假植,且將苗木放置在相對溫暖的溫室內,避免霜凍造成損傷。③以“由內到外、先移栽大型苗木、后移栽小型植被”為基本原則進行苗木的移栽,避免體型較大的灌木、喬木在移栽過程中受到損害。④移栽過程中,要盡量控制好力度和角度,在固定好位置以后,小心地撤掉包裝材料,一來將移栽過程中對毛細根的損傷降至最低,二來有效增加土球與移栽穴土壤的接觸面積,從而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⑤進行苗木深度的調整,將苗木根莖交匯處控制在栽培地的水平面下方0.5 ~1.0 cm 為宜。⑥在土壤回填的過程中,優(yōu)先回填營養(yǎng)物質相對豐富、土質相對疏松的表層土,從而促進根系的呼吸和深扎;然后在表層回填土壤黏性相對較大的下層土壤,每回填10 ~15 cm,進行一次土壤的壓實,從而確?;靥钔僚c包裹林木根系的土球緊密結合,避免土球松動,引起林木的傾斜,甚至倒伏。⑦在林木土壤回填結束后,要在栽培穴周圍堆積一個半徑15 cm左右的圓形灌溉土堰,用于林木灌溉以及排水。⑧定植水的澆灌,一般選擇上午10:00 之前進行定植水的灌溉,保證根系周圍的土壤完全浸透,但是不可澆水過多,造成苗木根系周圍大量積水,抑制根系的呼吸與發(fā)育,導致苗木死亡。
苗木移栽前的修剪一般相對簡單,在苗木定植后一周左右再次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苗木的合理修整,可以有效降低水分的蒸發(fā),提高苗木的成活率。①依據所建造園林的基本屬性進行枝條的修整,在降低苗木蒸騰作用的同時,有效修剪樹冠。②苗木修剪過程中,要以“修剪小枝、側枝,保留主干”為基本準則進行修剪,且要保證切口的平整,避免出現樹干劈裂以及樹皮損傷現象,與此同時要在創(chuàng)口及時涂抹細胞分裂素以及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殺菌劑,在加速傷口愈合的同時,有效避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③對于苗木成活后生長出的新鮮嫩芽,則要遵循“主干芽摘除、枝條芽保留”的原則,既可以有效促進苗木的養(yǎng)分供應到枝干以及根系,促進其茁壯生長,又可以為林木的塑形奠定基礎[8]。
苗木移栽后,其包裹根系的土球與栽培地土壤之間的融合需要一定的過程,在移栽初期,苗木根系尚未扎入到土壤深處之前,其苗木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在受到雨水沖刷以及颶風影響的時候,容易出現傾斜甚至樹木歪倒現象。因此應從多方面著手,做好苗木牢固作業(yè)。①依據苗木的種類、樹干的粗細以及該地區(qū)的風向,選擇合適的位置,進行三腳架或者四腳架的支撐。②一般依據樹干的高度,在樹干高度的2/5 ~2/3 處,進行支撐點的固定,為減輕對樹皮造成的損傷,應在捆綁處墊雜草、薄膜等柔軟物質進行保護[9]。
由于苗木在反季節(jié)移栽的初期并未完全休眠,而此時苗木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相對有限,并不能完全滿足苗木的基本生理功能。因此應從多方面著手,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立體化水補充方案”:①地下水補充,依據降雨情況以及土壤的干燥程度,定期進行灌溉以及排水作業(yè),在滿足苗木根系對水分需求的同時,將土壤濕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②通過葉面噴施的方法,及時補充苗木主干、枝條、嫩芽、嫩葉的水分,從而緩解苗木根系吸水能力較弱的情況。③采取覆蓋薄膜、樹干綁草作業(yè)方式,不僅有效降低水分的蒸發(fā),而且可以對樹干以及根系進行有效保溫,從而提高林木的越冬能力。
與常規(guī)園林綠化不同,綠色植被的反季節(jié)栽培對設備、技術以及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配備相對先進的技術體系以及相對完善的人員,才能有效解決施工過程所遇到的問題,保證植被移栽后的成活率,因此如果一個地區(qū)的林業(yè)部門在啟動園林綠化反季節(jié)種植工程以前,要統(tǒng)籌安排、合理規(guī)劃,確保工程各環(huán)節(jié)的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