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娣
左讀范文
與稻田重逢
◎謝枚瓊
兒時記憶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塊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撲在稻田里,喚起孩子的名字,一貫粗嗓門,而說到稻田呢,開口閉口則是“俺家的長豐大丘”“屋門口的三灣丘”……完全是一副溫柔的聲調(diào)。
老家地處丘陵地帶,在村子起伏的版圖上,稻田呈現(xiàn)出極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狀和所在地,給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長方形的就叫長條丘,荷葉狀的就叫荷葉丘,碟子狀的干脆叫碟子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長豐大丘。彎彎曲曲的,就叫大灣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腳的就是尖子丘。從荒地上揮汗如雨地拓出幾分田來的,那就叫新開丘。稻田像個碗,裝著村子綿長的日子。
站在老屋門檻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長豐大丘。長方形,顯得規(guī)整,面積也不小,足有五畝三分,這樣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見。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樹塘,只要塘里有水,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長豐”還真不是沒來由的。一腳踩進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癢滋滋的感覺從足底直抵心頭。
長豐大丘以前可是誰家都想耕作的一塊田。分田到戶時,爺爺靠運氣抓鬮分得了長豐大丘,高興得不亞于中了頭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邊轉(zhuǎn)上幾趟。鄰居槐三爺見了,半是調(diào)侃半是妒忌地講:“轉(zhuǎn)什么轉(zhuǎn)呢,別人又搬不走你的田?!碧锸呛锰?,種田的亦是好手。爺爺在長豐大丘干得風生水起,一年兩季里,稻子穗穗金黃飽滿。
幾年之后,村里對田地進行調(diào)整,這次爺爺沒那么幸運了,長豐大丘被槐三爺家的后輩新初分去了,爺爺為此郁悶了好一陣子。其實,當時爺爺已八十高齡,即便身體再健康,也種不動長豐大丘了??伤€是喜歡到田邊去轉(zhuǎn)悠轉(zhuǎn)悠,回來后總不忘和槐三爺嘮叨幾句,無非是讓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蟲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隨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長豐大丘的閑心嘍?,F(xiàn)在種田也有新法子了呢?!苯o爺爺嗆得半天不吭聲。自此,他的心思便轉(zhuǎn)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來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輕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熱鬧聲中,稻田的名字逐漸變得暗淡。起初,兩季稻改成一季,后來有的田連一季也不種了,任其雜草叢生。那時的爺爺經(jīng)常搬把竹椅子倚門而坐,望著長豐大丘嘆氣。椿樹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漸破舊。
爺爺奶奶過世后,父母隨我住到了縣城,一年到頭已難得回老家一趟。長豐大丘,以及那些曾經(jīng)被村里人視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腦海里漸漸淡去。只是父母還會在家里不時地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母親說:現(xiàn)在種田的政策其實挺好,不用交稅,還有補貼,多好的事啊。父親接過話題:像長豐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父母對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們骨子里和爺爺一樣,把自己的一生與田地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父母的語氣里自有一份難以排遣的無奈。母親自言自語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沒有哪個愿意來種。”
陽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開的時節(jié),母親意外接到了新初打來的電話,說要來縣城家里拜訪。原來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來好好種田。田種少了也沒意思,他要種更多的田,問母親閑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讓給他種。母親一聽,忙不迭地連連說:“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種,怎么不好呢?”新初許諾,下次給家里送新米來。父親在一旁搭話:“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種好?!毙鲁跻种撇蛔「吲d的心情,話也多了起來。他告訴母親,現(xiàn)在種田可輕松多了,鄉(xiāng)里面鼓勵的舉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經(jīng)添置了嶄新的農(nóng)機農(nóng)具,什么耕整機、微耕機、插秧機、施肥機,都配了好幾種了,政府給補貼了上萬元,自己花不了幾個錢。特別是鄉(xiāng)里專門派了督導組下到村子里,幫著把基本水利建設(shè)搞好了。椿樹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擔心會垮塌了。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駕車陪父母回家。父母望著車窗外一掠而過的鄉(xiāng)野田疇,滿目的青色讓他們的話匣子再也關(guān)不住了。他們指點著視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灣丘、四方丘、楓葉丘……像久別后的重逢,如數(shù)家珍。他們最關(guān)心的當然還是長豐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見長豐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層盈盈新綠,著實讓他們一番驚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響,一陣微風從田野上吹過來,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讓人陶醉。
(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5月18日,有刪改)
亮點借鑒
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寫景的文章,都要通過呈現(xiàn)人物或事物的特點,進而表達情感、突出主題。在此過程中,就可使用對比手法行文,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從而使文章內(nèi)容充實,形象鮮明,主題突出。
具體寫作時,以下方法可供同學們借鑒:
1.通過對比彰顯情感??梢园巡煌娜宋铩⒉煌氖挛?、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態(tài)度放在同一環(huán)境或情境下進行比較,對比出善惡、美丑、好壞、愛恨等。如選文,長豐大丘收成好時,爺爺每天“去轉(zhuǎn)幾趟”;田地撂荒后,爺爺“倚門而坐”“嘆氣”。通過行為的對比,凸顯出爺爺對長豐大丘的感情之深厚。
2.通過對比豐滿形象。行文時,可以把同一人物、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或階段中,或?qū)⑼皇录那昂笞兓?、同一人物對待同一事物的前后態(tài)度進行對比,彰顯其變化、發(fā)展、成長等內(nèi)容;也可通過不同事件的對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如老舍就使用了對比手法塑造祥子的形象,原本勤勞、善良、有理想、肯奮斗的祥子,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人生變故后變得冷漠、麻木、渾渾噩噩,讓人讀后唏噓不已。
右寫作文
土墻上的仙人掌
◎張炎輝
昔日的土墻上依舊攀爬著茂密的綠植,墻上還有一顆仰望天空的“星星”。
薄暮時分,我又踏上了那條柏油路。夕陽將余暉淡淡地灑在路面上,眼前景物依舊,一位年過半百的布衣老人又拿出那把頗具年代感的二胡,拉起了低沉悠揚的曲調(diào),他雖不是什么名師大家,但他對音樂的癡迷程度,已經(jīng)超過了大部分人。
路的轉(zhuǎn)彎處,那一堵被藤蘿纏繞得死死的土墻依舊沒有一點兒變化——不對,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在原地愣了兩三秒。再次定睛去看,發(fā)現(xiàn)土墻上不知何時多了一位新成員——一顆球形的仙人掌。
是有人將它種下,還是自然形成的?這些都已經(jīng)無法知曉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并沒有因為土墻微薄的營養(yǎng)而長得矮小瘦弱;反之,它像極了那位布衣老人,在寂靜的夜中默默展示著自己的風采。遠遠望去,一片濃綠,頗具生機。
那顆土墻上的仙人掌抬起頭仰望星空,似是堅信自己有一天也能觸摸天空。
我看著它,思緒不斷翻涌,不由得想起了校門口那株獨占一塊“風水寶地”的仙人掌,它并沒有因為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平坦的土地而長得無比茁壯——恰恰相反,它遠沒有這簡陋的土墻上的仙人掌精神。
我想,前者沒有舒適的環(huán)境,卻長得這般生機勃勃,應該是因為它有一顆“進取心”與堅定的信念吧;而后者從一開始就有了舒適的環(huán)境,因而產(chǎn)生了懈怠心理,安于現(xiàn)狀,所以長得如此矮小吧。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同樣不能安于現(xiàn)狀,要敢于突破,不斷地去創(chuàng)新,去挑戰(zhàn),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河南沁陽市第二中學】
點評
一截土墻,一個故事,一種感悟?!拔摇痹诓黄鹧鄣耐翂ι习l(fā)現(xiàn)了一株堅韌的仙人掌,于是贊嘆不已。小作者對生活有如此敏銳的觀察,值得稱贊。
習作中,對比手法的運用讓人眼前一亮,小作者將土墻上生機勃勃的仙人掌和校園門口獨占“風水寶地”的仙人掌進行對比,凸顯出了“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這一主題,讀后令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