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并且近年來該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但現(xiàn)階段我國大眾對結直腸癌的危害及早診早治概念仍缺乏客觀和足夠的認識,甚至有85%的人對結直腸癌缺乏最基本的了解,83%的患者在首次確診為結直腸癌時,已經(jīng)是中晚期。由此可見,我國結直腸癌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但幸運的是,結直腸癌滿足早診篩查的三要素,即可識別的目標人群(高發(fā)人群)、確切的篩查手段和技術、合理的篩查間隔。目前,臨床主要使用以下兩種方式進行結直腸癌的早篩預防。
就是通過一根帶有高清攝像頭的柔軟管子,從肛門進入,依次觀察回腸末端—回盲部—闌尾—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門。通過結腸鏡可以直觀地看到腸道內(nèi)有無潰瘍、息肉、出血、癌變等狀況的發(fā)生;如果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息肉等癌前病變,還可以直接獲取相關組織送檢,以明確病變的良惡性,所以結腸鏡被稱為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
結腸鏡檢查優(yōu)勢多多,但一些客觀或者個人原因會導致部分人群無法配合此項檢查。比如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年老體弱、基礎疾病多者,還有些人雖然知道做腸鏡能提前檢查出息肉和腫瘤,但是因為懼怕喝瀉藥和做腸鏡的過程而遲遲下不了決心。現(xiàn)在很多醫(yī)院都推出了“無痛腸鏡”,即受檢查者接受微量麻醉藥注射,幾秒就睡著了,檢查過程中(一般只有8~15分鐘)就不會感到不適,結束后很快就能清醒。
高敏免疫定量便隱血檢測簡稱hs-qFIT,《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2020版)》推薦將其用于結直腸癌的早篩。結腸癌早期有可能會出現(xiàn)大便隱血,而hs-qFIT僅需要采集糞便樣本即可進行腸癌的篩查,不僅安全舒適、價格親民,其檢測結果更精準。有實驗證明,在15m3的水池中滴入3滴血液,hs-qFIT就可以檢測出來血紅蛋白的存在!
hs-qFIT可彌補結腸鏡篩查依從性低的缺陷,臨床建議便秘、腸易激綜合征、膽囊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常見消化道疾病患者、50歲以上、40歲以上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肥胖、有飲酒吸煙史的人群均應該定期進行hs-qFIT檢查。
據(jù)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統(tǒng)計,hs-qFIT陽性患者中超90%存在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炎癥糜爛甚至結直腸癌。筆者曾經(jīng)接診過一位78歲高齡的老伯,因大便習慣改變半年就診,hs-qFIT檢測后結果為45ng/ml,說明其患有結直腸癌的風險很高,后經(jīng)結腸鏡進一步檢查果真在橫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發(fā)現(xiàn)了多枚腺瘤樣息肉,其中1枚病理提示惡性程度高。通過hs-qFIT初篩,無疑是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目前,腺瘤是結直腸癌主要的癌前病變(占比為85%~90%),而從癌前病變發(fā)展到癌需要經(jīng)歷5~10年,其中小腺瘤到早期腺癌的時間是結直腸癌的黃金篩查窗口,可通過腸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不復發(fā)或5年生存率超過90%。故推薦將規(guī)范化全結腸鏡檢查作為伺機性篩查、精查手段:無異常者篩查間隔時間不應超過10年;一級親屬家族史者建議50歲開始篩查,以后每5年1次;低風險腺瘤史者在治療后的5~10年內(nèi)復查腸鏡;高風險腺瘤史者在治療后的3年內(nèi)復查腸鏡。而hs-qFIT檢測較方便易施行,可作為結直腸癌的初篩手段和結腸鏡的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