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振昌
壽山石雕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于福州北部山區(qū)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制作出供人玩賞的雕刻作品。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石紋均極為豐富,晶瑩滋潤,品種繁多,是上等的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梢哉f,壽山石雕以其獨特的作品意蘊和技藝手法,融匯了自然美和藝術美,加上歷代文人墨客詠頌壽山石的詩文歌賦,歷經千百年的演變和發(fā)展,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壽山石文化,濃縮詩、書、畫、印、雕、塑之精華,散發(fā)著中華文明之芬芳。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fā)展過程中廣納博采,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其中,動物題材無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壽山石雕動物題材充分發(fā)揮壽山石的材質美,通過運用壽山石豐富的色澤、多樣的紋理來表現(xiàn)動物美麗的外皮和質感,從而增添藝術魅力,這些是其他雕刻門類所難以媲美的。總的來說,這類作品通常不受材質所束縛,因材施藝、因色取巧,同時又貼近現(xiàn)實生活,可謂雅俗共賞。
以馬為作,工于隱秀之間
馬進入人類生活之后,便成為人絕好的朋友和助手,是古今各種文藝作品里的重要角色,并豐富了人類的心靈世界,推動了文明的進步和歷史的發(fā)展。而翻開中國和世界神話傳說史,關于馬的神話傳說比比皆是,現(xiàn)實生活中關于馬與人的友誼與親情,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馬也一直是歷代雕刻匠人所推崇的動物雕刻題材之一,中國歷代匠人對馬的偏愛,從各個時期的駿馬雕件上便可窺見一二。
如何以馬為創(chuàng)作題材,并與壽山石的雕刻美學有機融合,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是筆者長期思考的問題。要在方寸石材之間表現(xiàn)無限藝術形式,需要藝術家具備對立體空間的掌控能力,通過對比例的把握,使雕刻作品更加立體、協(xié)調。
筆者善于雕刻馬,在此以該類題材作品為例,談一談相關創(chuàng)作心得。雕刻之前,首先要了解馬的結構,包括骨骼、肌肉、皮膚和毛發(fā)等,對馬的外觀特征和形體比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雕刻出一件神形兼?zhèn)涞鸟R。其次是對所要采用的石材的顏色和紋理走向進行深入分析,確定創(chuàng)作意圖。再就是雕刻技法了,在雕刻過程中,要注意眼睛、毛發(fā)、肌肉等細節(jié)處理,力求使作品更加活靈活現(xiàn)。
《奔馬》這件作品的色彩基調為白與灰,整體塊面扎實,用刀剛健磊落,結體渾樸厚重,線條精煉優(yōu)美,在造型上顯示出豪邁氣質。筆者將三匹馬雕刻成神態(tài)自若、嬉戲追逐的形象,如此一來,不僅展現(xiàn)了馬的形體之美,也傳達了馬的自由和不屈不撓之精神。背景巧用灰色,似遠方的皚皚群山,又似浮云升騰萬里。整件作品灰白相間,似中國畫的潑墨寫意,一棵奇松佇立其中,隱于云深處。
細觀這件作品,筆者不禁想起南北朝時期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所說的:“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隱秀之間,是壽山石雕創(chuàng)作有余意之韻的生動呈現(xiàn),也是韻者美之境的悠遠寫意。
凌云奔馬,棄形骸尚神韻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tǒng)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一件優(yōu)秀的壽山石雕刻作品,應該是自然美和靈性美的有機結合。而動物題材壽山石雕作品,其所蘊含的神秘感和生命力具有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因此,藝術家應棄形骸尚神韻,努力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使其形神兼?zhèn)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