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華藝生態(tài)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花果,已有3000 多年的應用歷史。梅花色繁多,姿態(tài)優(yōu)美,且文化深厚,歷來受文人墨客喜愛。
梅(Armeniacamume Sieb.):落葉小喬木,小枝細長,綠色光滑。花色繁多,有粉紅、白、紅、黃色等,花香濃厚;早春先花后葉。不同品種梅花的花期從12 月到來年4 月,長達半年。葉片卵形或橢圓形,灰綠色,其美人梅品種為彩葉觀花品種,其成長葉和枝條終年鮮紫紅色。梅果近球形,熟時黃色。
梅花的姿態(tài)分為直枝型、垂枝型和龍游型3 種類型。梅花的韻味提煉為疏、斜、橫、瘦。經(jīng)過歷代文人畫家的提煉,又提出了現(xiàn)代“梅韻四貴”的觀賞標準——“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梅花景觀在形態(tài)、色彩與造型上能給人產(chǎn)生視覺美;梅花的香味能讓人產(chǎn)生清逸淡雅的嗅覺美;梅花景觀能提供生態(tài)、宜人且富有意境美的景觀空間,讓游客在欣賞景觀時獲得視覺、精神以及心靈上美的享受[1]。
梅是我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之一,是我國雙國花之一,更是最富于中國文化特色的植物。在中國古代植物文化中,梅花的文化主要有3 種體現(xiàn):①體現(xiàn)個體美、富有精神的“清氣”。②體現(xiàn)道德情操、意志氣節(jié)的“骨氣”。③體現(xiàn)欣欣向榮、萬物復蘇的“生氣”[2]。
在梅文化的傳承上,梅與“媒”同音,梅果代表愛情;花則代表著友情與堅貞不屈的精神等。梅具“元亨利貞”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梅開五福,象征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梅花具有其獨特的觀賞特性,又具有濃厚的文化屬性,將梅花與徽派園林景觀相融合,既能展現(xiàn)梅花的形態(tài)美,還能與其他景物組合,營造理豐富、廣闊的生境、畫境與意境之美[3]。
植物作為園林的四大要素之一,不僅能用于園林意境的營造,還能為園林注入靈魂。梅花在園林景觀空間的配置形式多種多樣,常用的配植方式有孤植、群植和組合配植。
2.1.1 梅花孤植賞個體美
根據(jù)不同的景觀主題,于景墻、水邊、節(jié)點處等空間,選擇造型優(yōu)美的垂枝型梅花植株孤植,突出梅花的造型及風骨,展現(xiàn)其個體美。
徽派盆景也是另外一種表現(xiàn)個體美的形式,游龍式梅樁盆景是徽派盆景的代表。游龍式梅樁盆景主要用梅花進行造型,枝干自然扭曲,老態(tài)龍鐘,具有比較高的觀賞價值,多作盆景用,最適宜孤植,布置在小庭院或盆景園中,猶如一條游龍,栩栩如生,構成景觀的焦點[4]。
2.1.2 片植梅花賞群體美
按照梅花景觀的選址規(guī)模的大小、主題、類型、花期,選擇一種或是幾個不同品種、同色或不同色的梅花成片種植,形成梅林、梅山、梅海等景觀,突出梅花的色彩、香味以及風韻,可形成壯闊、震撼的景觀效果,展現(xiàn)其群體美。
2.1.3 梅花的組合配植
在不同的景觀營造時,也常用梅花和其他植物進行組合配植,配景植物選擇從季相上通常形成互補、融合或形成對比,花期錯開,以達到觀賞期更長、觀賞效果更好的景觀[5]。
(1)梅與松、竹。梅與松、竹稱為“歲寒三友”。這3種植物生命力頑強,歲寒不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比喻忠貞的友誼。在“歲寒三友”主題景觀配置時,常以松樹作為背景,竹作為配景,以梅花為主景,借松與竹襯托梅花,體現(xiàn)經(jīng)冬不凋的頑強精神,同時也兼顧到了季相效果,不會因為花謝葉落后而顯得蕭肅。
(2)梅與竹、蘭、菊。梅與蘭、竹、菊代表的語言是:傲、幽、堅、淡,成為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用梅、蘭、竹、菊“四君子”作為主題配置景觀時,竹宜作背景,蘭花、菊花作為地被襯托梅花,構成豐富的景觀層次。
(3)梅與其他植物組合。在園林中,為了實現(xiàn)更多不同的主題景觀,也經(jīng)常將梅花和其他植物進行組合配置,例如,與常綠的桂花、茶花,花期接壤的玉蘭、海棠,宜做地被的云南黃馨、南天竹等進行組合配植,達到不同季節(jié)花期、季相的互補,既豐富了景觀層次,又增加了季相效果,形成觀賞期更長,意境更優(yōu)美的園林景觀。
徽州四雕的歷史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都很高。其題材選取除了有徽州百姓的社會生活、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還有一些吉祥圖樣和植物紋樣。植物紋樣多以梅、蘭、竹、菊、荷花、石榴等為主,具有悠久詠梅歷史的徽州,百姓也將對于梅花的喜愛印證在了徽州的雕刻藝術上,例如,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竹梅”漏窗上,彎竹梅影,婀娜多姿,達到了靜中有動,畫中有詩的藝術佳境。
徽州園林對鋪裝的設計既要滿足人們對使用功能的需求,還要滿足景觀和精神上的追求,通過不同的鋪裝圖案反映豐富的情感寄托,且反應的寓意與景觀的主題相呼應,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選取的圖案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徽州文化的雙重影響,有動植物圖案、幾何圖案和字體圖案等類型。其中,動植物圖案鋪裝在徽州園林鋪裝中比較多見,具有美好的象征意義,如梅開五瓣,象征五福;松竹梅歲寒三友寓意高尚人格等;梅和鶴的圖案搭配寓意福氣延年等。
徽州園林建筑小品功能簡明,體量小巧,造型精美,富有情趣,在園林中與梅搭配應用,互相映襯,突出主題意境。
2.4.1 梅與徽州園林建筑
在梅林、梅海等景觀中,宜選取高點建亭臺樓榭,登高望遠,梅景說受眼底,景觀極佳。也在梅林中建小亭等駐足點,徜徉其中,賞花聞香,美不勝收。園林建筑既可供游人休息,其本身也成為梅景中的視覺焦點,與梅景相得益彰,共同成景。
2.4.2 徽州楹聯(lián)中的梅花
徽州人自古喜愛梅花,贊梅詠梅的詩詞畫作不勝枚舉,而這一特點從徽州楹聯(lián)中也淋漓展現(xiàn),描寫梅花的楹聯(lián)不在少數(shù),如黟縣西遞村明清古楹聯(lián)寫道“月移疏柳過云影;風送梅花入座香”,府衙清心閣一樓楹聯(lián)“云流不逐心如水,寒徹能回韻勝梅”,以及“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漢書”“梅花不是人間白,山色偏來竹里青”“梅蘭竹菊可養(yǎng)性,琴棋書畫能陶情”等。
2.4.3 梅花與鳥禽的組合應用
鶴因林逋“梅妻鶴子”的佳話,而與梅形成景觀造園的又一文化元素。王冕的“梅花屋”周圍種植梅花、桃杏及豆粟,養(yǎng)鶴養(yǎng)魚,一面是煙火,一面是詩畫,而畫梅成為他最大興致?!睹坊ㄎ荨酚浭隽似涮飯@生活:“荒苔叢筱路縈回,繞澗新栽百樹梅?;洳浑S流水去,鶴歸常帶白云來?!?/p>
仕者樂山,石是中國古典園林要素之一,大地之骨的山石堅貞剛硬的品格與梅花相統(tǒng)一,所以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梅與山石的配置在展現(xiàn)梅花高潔不屈的品格與優(yōu)雅的姿態(tài)的同時,又能借助山石巧妙的鐫刻或題詠構成點景,豐富了人文景觀,增加景觀的意境。
智者樂水,梅花倒映水中,虛與實相映成趣,動與靜相結合,展現(xiàn)了林逋筆下“疏影橫斜”的意境。梅花開時,溪水清淺,與高潔、疏瘦的梅花自成一景。另外,梅花與水體配置,駁岸宜為自然式山石,構成梅石小景,別有韻味。
梅花通過孤植、從植、列植、散植、片植等種植方式,與其他植物、建/構筑物、水體、山石、園路、景橋等景觀元素的進行配置,形成開敞、半開敞、封閉等空間形式,通過起、承、開、合等手法進行展開,突出變化中的協(xié)調美,注重空間及環(huán)境相互關聯(lián),強調其空間的連續(xù)組織及關系,營造出踏雪尋梅、梅竹繞屋、林屋梅海、梅竹松石、香雪海等風格的景觀生態(tài)空間,既實現(xiàn)了梅花景觀的文化傳承,增強空間的延續(xù)、擴展、意境與故事性,又完成了梅花景觀空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3.2.1 遵循生態(tài)性原則營建多重梅花景觀植物配置模式
梅花景觀的植物配置要遵循其生態(tài)性原則,可借鑒相似經(jīng)緯度的自然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征等立地環(huán)境因素。梅花是強陽性植物,在植物配置時要綜合考慮梅花的生態(tài)屬性、文化背景、園林景觀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地進行植物配置,把具有不同生態(tài)習性的植物構建成一個和諧穩(wěn)定且具有觀賞特性的多重混交群落,同時注重梅花文化的植入,形成層次豐富、意境深遠、艷麗奪目的梅花景觀。
3.2.2 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配置梅花景觀
根據(jù)梅花的觀賞特性,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對于梅花景觀的欣賞需求不同。女人更喜歡現(xiàn)代梅花景觀,花量大、花期長,色彩絢麗,能近距離接觸,感受梅花的花香與美麗,且滿足拍照游玩、追求美麗的心理;年輕人認為梅花就代表梅花精神,越是花繁色艷越能代表梅花面對嚴寒的考驗,體現(xiàn)其傲骨;而年齡越大且文化程度越高的游客主要觀賞的是梅花盤根錯節(jié)的姿態(tài)、香氣及其所體現(xiàn)的意境。所以在配置梅花時,可根據(jù)不同的功能分區(qū)、不同的主題確定不同的梅花配置方案,突顯梅文化主題的同時,順應現(xiàn)代社會不同人群的需求,做到雅俗共賞,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游客對梅花美的欣賞需求。
3.2.3 根據(jù)不同的尺度營造梅花景觀空間
在梅花山景觀的設計與營造中,要注意梅花與山體景觀大尺度空間的處理,群植梅花做為主景,選擇松、竹類等植物成片種植作做為背景,突出觀賞梅花的群體美,并注意梅花主題的距離與山體的高度,以產(chǎn)生深遠、高遠及平遠感。在中等尺度空間,適當增加景觀層次的變化,注重梅花品種、種植方式與配景植物的選擇,營造特定的意境空間。對于濱水節(jié)點等小尺度空間,在考慮植物群落結構層次的同時要注重梅花品種的造型、姿態(tài)以及色彩等,以觀賞梅花個體美為主。如在水邊節(jié)點,多選擇垂枝型梅花;建筑周邊多選擇宮粉型、朱砂型梅花等。
3.2.4 突出地方特色的梅花景觀
在梅園的設計中,可結合富有當?shù)靥厣木坝^營造梅花景觀。如徽文化下梅花主題園的設計中,可以搭配具有徽州建筑風格特征的景墻或花窗等建筑小品,栽植梅花幾株,配以松、竹或芭蕉,形成具有精神內涵的景觀。
3.2.5 兼顧觀賞與經(jīng)濟價值
梅園既可通過梅花節(jié)等文化旅游活動帶動餐飲、休閑、攝影等服務業(yè)的發(fā)展,還可以通過梅文化宣教、書畫、插花等活動傳承發(fā)揚梅花的歷史文化,引導游客去欣賞、去體驗、去聯(lián)想、去思考、去感知。同時,在文化旅游活動中還可以通過采摘活動、果梅加工流程展覽、梅果加工體驗、特色加工品等文旅產(chǎn)品的銷售等來增加經(jīng)濟效益。
3.2.6 創(chuàng)新性的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現(xiàn)代梅花景觀
在梅園的設計中可采用應用了立體綠墻的形式,梅與徽州的白墻或立體綠墻相結合,白墻上附以梅的繪畫,結合實物梅花,通過白墻可展現(xiàn)梅花的疏影橫斜與暗香涌動;立體綠墻可將梅花圖案鑲嵌于上,與周邊環(huán)境形成一體,通過立體與空間不同的梅花來體現(xiàn)梅文化與徽文化的融合下植物的生態(tài)空間性。立體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將梅花的傳統(tǒng)配植手法與現(xiàn)代理念、營造方式相結合,形成浪漫又富有文化內涵的現(xiàn)代梅園景觀效果。
數(shù)字經(jīng)濟時代,可融入移動互連網(wǎng)、人工智能、AR/VR、燈光與全息投影等新一代數(shù)字技術,進一步優(yōu)化植物配置方式,構建多維度的景觀空間,來提升梅花景觀節(jié)點的文化性與觀賞性,讓賞梅不僅僅是白天的事,夜晚也可以盡情游賞,讓梅、空間與人互動、鏈接,增加趣味性,以科學、文化、藝術與數(shù)智化構建沉浸式的景觀生態(tài)空間場景,讓文人可來寫詩作畫,青年人來游憩,上班族來放松身心,老年人可修身養(yǎng)性,還為小孩提供寓教于樂的場所,進一步提高梅文化景觀生態(tài)空間的韻味與意境。
利用梅文化與徽文化,用現(xiàn)代的造園手法及材料,詮釋松竹梅的空間展示。利用虛與實、光與影、藏與露、色彩等不同的語言闡述松竹梅的故事。在充分理解梅文化與徽文化的基礎上,熟悉松竹梅及每一棵植物的語言及生態(tài)習性,借助科學+技術+藝術+文化的手法,通過科學的配置,技術的實現(xiàn),藝術的展現(xiàn),用傳統(tǒng)的文化與現(xiàn)代的手法和元素進行再詮釋,提供一個優(yōu)美、有文化內涵的植物生態(tài)空間,讓人人在美麗美好大自然中體會到幸福感,獲得感與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