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彬芳,王海燕,王玉春,梁秀英,張春燕,許萍萍
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新生兒科,河北滄州 061000
新生兒敗血癥是出生28 d內發(fā)生的常見的全身性嚴重感染疾病,病死率為18.00%~36.00%[1-2],遠期有遺留神經發(fā)育障礙和腦性癱瘓的風險[3-4]。早期識別和治療敗血癥可以防止發(fā)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及降低其相關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5]。然而,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癥狀隱匿,早期診斷困難。臨床醫(yī)生主要根據血培養(yǎng)陽性結果來確定敗血癥,但血培養(yǎng)檢測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產前產婦使用抗生素或采集的標本量少,可能導致假陰性,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出生體質量≤1 500g)敗血癥血培養(yǎng)陽性率為20.00%~35.00%[6-7],由于血培養(yǎng)污染易假陽性,且所需時間長[5],因此臨床工作中需要更加敏感、準確的診斷指標。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是反映血液循環(huán)中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血液學指標[8], 是許多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常用指標[9]。研究發(fā)現(xiàn)RDW在炎癥性疾病中明顯升高,與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一樣可以反映炎癥狀態(tài)[10-11]。此外有研究報道RDW與CRP呈顯著正相關(r=0.80,P<0.001)[12]。但RDW在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中的應用較少,且RDW在診斷敗血癥中的機制尚未明確。因此,本研究以極低出生體質量兒為研究對象,評估RDW預測敗血癥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60例極低出生體質量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發(fā)生敗血癥分為敗血癥組(25例)和對照組(35例)。其中敗血癥組男13例、女12例,剖宮產10例、自然分娩15例,出生體質量1.32(1.21,1.45) kg,平均胎齡(29.96±1.52)周;對照組男14例、女21例,剖宮產13例、自然分娩22例,出生體質量1.34(1.20,1.44) kg,平均胎齡(30.22±1.11)周。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分娩方式、出生體質量、胎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13-14]包括(1)臨床診斷敗血癥:臨床表現(xiàn)有異常,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中任何一項,①血液非特異性檢查≥2項陽性,②腦脊液檢查為化膿性腦膜炎改變,③血中檢出致病菌DNA。(2)確定診斷敗血癥:有臨床表現(xiàn)異常,血培養(yǎng)或腦脊液(或其他無菌腔液)培養(yǎng)陽性。(3)新生兒早發(fā)型、晚發(fā)型敗血癥診斷標準:發(fā)病時間<生后3 d,診斷為早發(fā)型;發(fā)病時間≥3 d,診斷為晚發(fā)型。納入標準:(1)1 000 g<出生體質量<1 500 g的極低出生體重兒;(2)于本院產科出生,生后即可轉入本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3)若住院過程中發(fā)生了1次以上的敗血癥,僅將第一次敗血癥進行研究。排除標準:(1)先天畸形;(2)伴新生兒窒息;(3)伴胎兒水腫;(4)伴新生兒溶血病;(5)存在母胎輸血;(6)母親孕期存在中、重度貧血的新生兒;(7)雙胎或多胎新生兒;(8)有輸血史。本研究通過滄州市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0-252-01Z)。納入研究的新生兒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收集兩組研究對象的降鈣素原(PCT)、CRP、全血細胞計數、RDW及敗血癥組患兒的血培養(yǎng)結果。采用流式細胞計數法(希森美康XN-10IB47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全血細胞計數。采用散射比濁法(普門PA-990Pr特定蛋白分析儀)測定CRP水平。采用干式熒光免疫分析儀FS-301(廣州萬孚,免疫熒光雙抗體夾心法)測定PCT水平。采用美國BD BACTECTMFX全自動血培養(yǎng)系統(tǒng)檢測血培養(yǎng)標本結果。
2.1敗血癥組血培養(yǎng)標本情況 敗血癥組臨床診斷敗血癥17例,確診診斷敗血癥8例。早發(fā)型敗血癥13例,晚發(fā)敗血癥12例。早發(fā)型敗血癥血培養(yǎng)陽性3例,其中2例為大腸埃希菌敗血癥,1例為單核細胞增多型李斯特菌敗血癥;晚發(fā)型敗血癥中確診敗血癥5例,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表皮葡萄球菌敗血癥、肺炎克雷伯菌敗血癥、白色念珠菌敗血癥和大腸埃希菌敗血癥各1例。
2.2兩組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RDW、血小板計數、CRP、PCT水平比較 敗血癥組白細胞計數高于對照組,血小板計數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敗血癥組的RDW、PCT、CRP水平高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對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RDW、血小板計數、CRP、PCT水平比較[M(P25,P75)或
2.3RDW、CRP及PCT對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的診斷價值 RDW 、CRP、PCT分別預測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的ROC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81、0.721、0.686,靈敏度分別為76.00%、56.00%、60.00%,特異度分別為77.14%、88.57%、91.43%。見表2、圖1。
圖1 RDW、CRP和PCT診斷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的ROC曲線
表2 RDW、CRP、PCT診斷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的診斷價值
2.4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對表1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RDW、CRP、PCT是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新生兒敗血癥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不易早期診斷,但病死率高,故早期診斷敗血癥極其重要。本研究發(fā)現(xiàn)RDW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診斷敗血癥的臨界值為17.29%,其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76.00%、77.14%,AUC為0.781;多因素Logistic回歸顯示RDW是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敗血癥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敗血癥組的RDW顯著高于對照組。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敗血癥組RDW顯著高于對照組,RDW最佳截斷值為17.4%,AUC為0.799,靈敏度60.0%,特異度88.3%(P=0.001)[15]。有研究報道,RDW與新生兒敗血癥的嚴重程度相關,敗血癥休克患兒的RDW水平顯著高于嚴重敗血癥或敗血癥患兒[12]。提示RDW可用于預測新生兒敗血癥的嚴重程度,有待于進一步增加樣本量研究RDW是否與敗血癥的嚴重程度相關。
既往對500例足月新生兒的研究發(fā)現(xiàn),RDW與CRP呈正相關(r=0.80,P<0.001)[12]。本研究結果顯示敗血癥組中的CRP、RDW、PCT均高于對照組,但RDW與CRP或PCT之間無相關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極低出生體重兒,其肝臟合成CRP、PCT能力較差,同時不除外本研究的樣本量少,導致的相關性結果不準確,有待大樣本的研究進一步驗證其相關關系。
新生兒敗血癥時RDW升高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機制是炎癥和器官功能障礙[16]。炎癥抑制紅細胞成熟,加速未成熟紅細胞進入血循環(huán)[17]。此外RDW由紅細胞的壽命決定[18]。紅細胞的半衰期約為120 d,因此RDW可作為長期炎癥標志物,相比之下,CRP等傳統(tǒng)標志物只是短期標志物。對于敗血癥患者,較高的RDW表明可能存在器官功能障礙,這可能會導致不良臨床結局[19],甚至是28 d內死亡[20-21]。
綜上所述,極低出生體質量兒患敗血癥時RDW顯著升高,臨床檢測RDW有助于提高對敗血癥的診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