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作潔,覃靈燕,何彥穎,鄭義紅,農(nóng) 波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檢驗科,廣西南寧 530001
膜性腎病(MN)是一種由免疫復(fù)合物沉積的常見的腎小球疾病,其發(fā)病率僅次于免疫球蛋白A腎病。特發(fā)性MN(IMN)是MN的一種形式[1],近年來,IMN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但仍以中老年群體為主[2]?;加刑悄虿?、高血壓、肥胖癥和慢性腎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出現(xiàn)維生素D缺乏,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3]。維生素D在體內(nèi)發(fā)揮多效作用,在鈣磷穩(wěn)態(tài)、甲狀旁腺激素、骨代謝、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4]。近年來關(guān)于維生素D用于IMN患者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了中老年IMN患者在不同病理分期、24 h蛋白尿(24 h UP)及清蛋白(ALB)水平分組中維生素D的水平,探討了維生素D在IMN診治中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并確診的中老年IMN患者10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69例、女31例,平均年齡(56.12±8.31)歲。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10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齡(58.35±9.54)歲。納入標準:經(jīng)組織學、免疫病理學和超微病理等檢查確診為IMN;在腎臟病理活檢之前,未使用環(huán)磷酰胺、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劑;年齡≥50歲。排除標準:由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感染(肝炎病毒、HIV感染等)、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等)、家族遺傳性等因素引起的繼發(fā)性MN;病史及臨床資料不完整。本研究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標本采集及檢測 采集所有受試者的靜脈血,靜置20 min后,離心提取血清,用羅氏Cobase 6000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OH)D]水平。用日立HITACHI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胱抑素C(CysC)、肌酐(Cr)、尿素氮(BUN)、ALB、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收集觀察組患者24 h的尿液,用博士泰BA400特定蛋白儀檢測24 h UP水平。所有檢測項目均采用原廠配套試劑檢測。
1.2.2分組 根據(jù)2011年美國內(nèi)分泌學會標準[5]:25(OH)D<20 ng/mL為維生素D缺乏,20~<30 ng/mL為維生素D不足,≥30 ng/mL為維生素D充足。根據(jù)Ehrenreich-Churg分期法[6]進行病理分期,分為Ⅰ期組、Ⅱ期組和Ⅲ~Ⅳ期組。根據(jù)24 h UP水平分為24 h UP<3.5 g/24 h組和24 h UP≥3.5 g/24 h組。根據(jù)ALB水平分為ALB<25 g/L組和ALB≥25 g/L組。
2.1觀察組和對照組25(OH)D、ALB、Cr、CysC、β2-MG、BUN水平比較 觀察組25(OH)D、ALB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Cr、CysC、β2-MG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BU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25(OH)D、ALB、Cr、CysC、β2-MG、BUN、24 h UP水平比較
2.2不同病理分期患者25(OH)D、ALB、Cr、CysC、β2-MG、BUN、24 h UP水平比較 Ⅰ期組25(OH)D水平顯著高于Ⅱ期組和Ⅲ~Ⅳ期組,Ⅱ期組25(OH)D水平顯著高于Ⅲ~Ⅳ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病理分期組Cr、BUN、CysC、β2-MG、24 h UP及AL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理分期患者25(OH)D、ALB、Cr、CysC、β2-MG、BUN、24 h UP水平比較
2.3不同24 h UP水平IMN 患者25(OH)D水平比較 24 h UP<3.5 g/24 h組25(OH)D水平[(11.82±3.83)ng/mL]顯著高于24 h UP≥3.5 g/24 h組[(7.49±2.29)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不同ALB水平IMN患者25(OH)D水平比較 ALB<25 g/L組25(OH)D水平[(8.42±2.64)ng/mL]顯著低于ALB≥25 g/L組[(13.71±4.29)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5IMN患者25(OH)D水平與Cys C、β2-MG、24 h UP、Cr、ALB水平的相關(guān)性分析 25(OH)D水平與Cys C、β2-MG、24 h UP水平呈負相關(guān)(r=-0.398、-0.387、-0.382,P<0.05),與ALB水平呈正相關(guān)(r=0.463,P<0.05)。
IMN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已知的腎病綜合征的主要病因[7]。據(jù)報道,75.00%~85.00%的IMN患者出現(xiàn)蛋白尿,可能有40.00%~60.00%的IMN患者在5~15年進展為終末期腎病[8]。IMN患者因自身免疫反應(yīng)使其抗體和靶抗原形成免疫復(fù)合物沉積在足細胞和基底膜間隙,導(dǎo)致足細胞破壞、基底膜增厚、腎小球濾過屏障損傷,出現(xiàn)蛋白尿和低清蛋白血癥[9]。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也是一種具有廣譜效應(yīng)的激素,它不僅可以從食物和補充劑中攝取,還可以在人體內(nèi)產(chǎn)生[10]。維生素D通常參與維持骨骼和鈣的穩(wěn)態(tài),有研究表明維生素D在細胞增殖、分化、傷口愈合、修復(fù)、調(diào)節(jié)、宿主防御、免疫和炎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11]。有研究報道IMN患者的25(OH)D水平偏低[12-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25(OH)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因此中老年IMN患者也普遍存在25(OH)D水平低的狀態(tài)。
IMN是根據(jù)病理結(jié)果診斷出來的疾病,其病理表現(xiàn)為腎小球基底膜上皮細胞內(nèi)免疫復(fù)合物的形成和腎小球基底膜的彌漫性增厚[14]。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Ⅰ期組25(OH)D水平顯著高于Ⅱ期組和Ⅲ~Ⅳ期組,Ⅱ期組25(OH)D水平顯著高于Ⅲ~Ⅳ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老年IMN患者病理分期越高25(OH)D水平越低。病理分期越高一般患病時間較長,患者可能長時間出現(xiàn)蛋白尿,導(dǎo)致25(OH)D水平下降。觀察組Cr、CysC、β2-MG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不同病理分期患者Cr、BUN、CysC、β2-MG、24 h UP及AL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因此Cr、CysC、β2-MG可作為評價IMN病情的臨床檢驗指標,但腎臟病理的受損程度不能僅根據(jù)臨床指標的水平進行判斷,這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少有關(guān),后續(xù)將加大樣本量繼續(xù)研究。
本研究觀察組根據(jù)24 h UP及血清ALB水平分組顯示,觀察組中24 h UP水平越高或血清ALB水平越低,25(OH)D水平就越低。在相關(guān)性分析中25(OH)D水平與CysC、β2-MG、24 h UP水平呈負相關(guān)(P<0.05),與ALB水平呈正相關(guān)(P<0.05),提示維生素D水平可以反映IMN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IMN患者足細胞上的抗磷脂酶A2受體可與血液中的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結(jié)合,形成循環(huán)免疫復(fù)合物,導(dǎo)致足細胞損傷和大量蛋白尿[15]。維生素D主要通過抑制足細胞損傷,降低尿蛋白的產(chǎn)生,抑制腎小球硬化、腎小管間質(zhì)纖維化、炎癥反應(yīng)及阻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激活,以減少對腎臟的損傷,延遲患者病情進展,實現(xiàn)對腎臟的潛在保護作用[16]。機體大量蛋白從尿液中丟失,以及蛋白合成系統(tǒng)無法代償性合成導(dǎo)致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許靜等[17]研究表明MN患者的血漿清蛋白是25(OH)D水平的獨立影響因素,低蛋白血癥會引起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通過改善IMN患者的低蛋白血癥,可以改善維生素D不足的狀態(tài)。由于中老年IMN患者機體自然衰老,而且多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chǔ)疾病,因此容易出現(xiàn)更嚴重的低蛋白血癥,常合并血尿,累及腎臟,繼而病情進展迅速。增加維生素D水平對減輕中老年IMN患者低蛋白血癥有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中老年IMN患者維生素D水平較低,病理分期越高維生素D水平越低。維生素D水平與CysC、β2-MG、24 h UP和血清ALB相關(guān)。維生素D對IMN病情評估有較高的價值,通過改善中老年IMN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對于延緩病情的進展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