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晏炎
進入小學高年級以后,男女生之間的相處和交往似乎變得微妙起來,這也成為困擾父母的一個敏感話題。常年“駐扎”在學校里,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少男少女長大的老師,似乎對這個問題更有發(fā)言權。
案例回顧
米果是個五年級的女孩,作為父母,媽媽除了要督促米果日漸繁重的學業(yè),還要時刻關注米果的思想動態(tài)。最讓媽媽緊張的就是女兒現(xiàn)在的同學關系了,網(wǎng)絡信息雜亂,孩子又正處于好奇心強烈的時期,自身缺少一定的分辨力,真的很讓人擔心。媽媽也時常從米果和同學的交談中,有意無意之間聽到“男朋友、女朋友”這些刺耳又敏感的稱呼,這讓米果媽媽的內心更加焦慮。所以,每天放學之后,媽媽都會緊張地觀察米果的各種狀況,尤其會在意她的一些小物件,從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這天放學回來后,媽媽首先檢查米果的衣服,竟然隨手就在衣服口袋里摸出了一張小紙條,上面赫然寫著:“下課后,熱水房見—GL?!眿寢屔踔羴聿患袄碇堑厮伎蓟蚍治鼍椭苯映坠傲似饋恚骸拔以谀阋路道锟吹揭粡埣垪l,這個GL是誰???”“郭路?!泵坠摽诙?,但此時母女之間的氣氛頓時變得火藥味十足,米果立刻反問媽媽:“你為什么翻我的衣服口袋?還隨便看我的東西?”米果媽媽被這一聲來自女兒的質問激怒了:“你是我女兒,我動你東西怎么了?而且,這事兒你還沒跟我交代清楚呢!”米果一聽,更生氣了:“交代什么?我犯什么錯了?我不能有朋友嗎?”媽媽振振有詞地說:“什么樣的朋友需要寫小紙條去約見,還偷偷摸摸約在熱水房見面,你們要干什么?你是不是‘早戀了?”
望著媽媽漸漸失控的情緒,米果覺得自己內心一萬個委屈,隨即放聲大哭了起來:“我做錯什么了?郭路就是想跟我說幾句話而已,女生不能和男生說話嗎?女生不能和男生寫紙條嗎?女生不能有男生朋友嗎?男生女生說話就是‘早戀嗎?”
一陣胡亂的哭訴之后,米果重重地關上臥室房門,把自己鎖在了里面。這時米果媽媽還想去敲門追問,被剛下班回家的米果爸爸拉住了,米果爸爸察覺到母女二人此時的狀態(tài)都不適合繼續(xù)溝通下去,即便再問,也什么都問不出來。
第二天一早,米果爸爸送女兒上學,路上就和女兒聊天,但米果什么都不回答,始終在用沉默反抗著。到了學校門口,米果爸爸和女兒說:“爸爸支持你在學校交朋友,爸爸覺得……”可還沒等爸爸說完,米果立刻打斷了爸爸:“行了爸,別說了,我沒早戀,郭路叫我去水房,我倆交換了一本書,這書老師不讓帶去學校,我該說的都說完了,您去跟我媽解釋吧,我不想跟她說話。”隨即米果下車,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了愣在原地的爸爸。
一件小事,讓一個家庭一下子陷入了一種尷尬的親子關系,彼此心里好像都有了個小陰影,這樣得不償失的爭執(zhí),也許還會從此影響到米果在學校的正常社交和正當交友。那么遇到和案例類似的情況,究竟應該怎么正確應對呢?
美好的情感更需要精心呵護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為人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敏感時刻,為此焦慮擔憂,也是人之常情。作為在校園里看著一撥撥孩子長大的老師們,我們也許對這個問題有一點點發(fā)言權。我們也經(jīng)常會感嘆,如果沒有外界粗暴的干預,其實孩子們間很多微妙的情感能被他們正確地處理好,成為少年時代美好的回憶。
愛子心切,要改變固有錯誤認知
母親作為女兒的監(jiān)護人,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是必要的,可是“翻查口袋”“尋找蛛絲馬跡”這樣的行為顯然不妥。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分析:米果的媽媽已經(jīng)潛意識將米果認定為會發(fā)生早戀,才會自己認為在實施“防微杜漸”或者“未雨綢繆”的系列舉措來看緊孩子。這種潛意識對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了預判性誤解,所以才會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化。父母的教育能力源于其認知能力。如果父母帶著狹隘的認知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就會導致對孩子的不尊重和親子關系的不平等。
其實在少年們的交往方面,父母們不必太過糾結,如今是一個信息化和國際化的時代,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有適應社會和接收信息的自由,不能因為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就盲目武斷地阻止孩子對信息的獲取及交往。我們可以用更加平和的心態(tài)觀察孩子,還可以用更主動的方式引導孩子。
尊重呵護,鋪墊母愛的底色
“你是我女兒,我動你東西怎么了?而且,這事兒你還沒跟我交代清楚呢!”這些話都帶有典型的等級觀念和私有產(chǎn)物的家庭教育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第一章第三條強調了“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適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和“聽取未成年人的意見”等要求。作為母親對女兒的呵護和關愛,更應該基于對女兒的尊重和理解。
傾聽和信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寶”:《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第一章第五條(二)中提出“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隱私和個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互相之間有血脈情感,應該傾聽子女的內心想法,客觀、理性、全面地了解情況,站在子女的立場共同應對,這樣才會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果為此覺得特別焦慮,或者感覺無助,我們也歡迎父母來和老師進行溝通,可以聽聽老師在學校對孩子的觀察情況及建議,再調整自己對孩子的做法。
感同身受,讀懂孩子的成長
其實每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提升,都會有一些自己的心理需求、情感標準和個人想法。著名的馬斯洛心理需求金字塔就對人心、人性的基本心理需求進行了專業(yè)的剖析。他將心理需求層次分為5個,從下至上設定為: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實現(xiàn)。5種心理需求之間的關系是不斷遞進和上升的。
米果現(xiàn)在正處于從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進入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發(fā)展階段,這是成長規(guī)律,更是符合身心發(fā)展需要的正常心理狀態(tài)。米果媽媽的行為讓米果感受到自己的隱私被窺視,自己的交友被誤解,自己的人格沒被尊重,所以才會有一系列的過激舉動維護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這是天性使然,更是人心所向??匆姾每吹娜耍瑫滩蛔《嗫磶籽?;看到美好的景色,會忍不住拍照;看到好看的花朵,會忍不住想去摘……這都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所以父母應該感同身受,將心比心地感受到孩子正處在對于兩性情感探索的懵懂但又美好的階段,正在形成著自己的喜好和評判標準,形成著自己的審美和想法,這是成長的信號,應該是值得父母高興的事。但是,如果父母一味選擇用“不信任”“否定”“質疑”“質問”這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的探索,那么本該美好的需要,也許會成為一生的陰影。
未來可期,自信成長待花開
“早戀”這個詞出現(xiàn)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于我國本土概念當中,這里的“早”主要集中在青少年18歲成年之前,男女雙方建立明確的戀愛關系及戀愛行為。這個詞的誕生就帶有了長輩否定的管束色彩。
其實,“早戀”也分很多種情況,有惺惺相惜的,有單方面明戀或暗戀的,有具備實質戀愛行為的,有跟風模仿的……情況不同,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是米果這個年紀,她也知道了“早戀”這種情況,那么父母就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女兒進行交流和溝通,讓米果放心地分享自己的個人看法,共同分析米果身邊的事例,幫助米果建立正確的情感觀和戀愛觀,既要讓孩子不會因為自己萌生的美好情感感到羞愧自卑,又要讓米果學會理智對待、獨立思考、正確判斷,總之應該讓米果在良好的親子交流中逐漸明確自己的“現(xiàn)代戀愛觀”,日后成長為自立、自主、自尊、自愛的現(xiàn)代女性。
成長并不可怕,父母的教育能力是成長方向的指揮棒。父母形成正確的認知,站在過來人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長,理解孩子的想法,體會孩子的感受,信任孩子的決定,才能鼓勵孩子不斷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