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文
很多思政課教師有這樣的困惑:有些知識點,比如“權利與義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在講,如果簡單重復就會讓學生失去興趣,無法實現(xiàn)課程目標。那么,到底該如何教學呢?
其實,螺旋上升是教材編寫的重要原則。螺旋上升的教材需要螺旋上升的教學與之匹配。思政課螺旋上升的教學如何開展呢?我們認為,應該以知、情、意、行為切入點,根據(jù)學生思維方式和課程內容,循序漸進,拓展上升。
知:優(yōu)化求知過程,設計問題群組,在探究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不斷追求真理的品質。思政課螺旋上升的教學要針對學生思維方式,優(yōu)化求知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計由若干問題構成的問題群組,讓學生在探究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激發(fā)探究樂趣,培養(yǎng)探究能力,進而養(yǎng)成不斷追求真理的品質。
不同學段學生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主要通過感知的方式認識事物。初中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逐漸提升,但仍依賴于具體形象。高中生逐漸擺脫具體事物的限制,抽象邏輯思維明顯占優(yōu)勢,辯證思維基本形成。大學生思維更抽象,對理想、可能性、非物質性有更大興趣,思考問題更嚴密。
針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差異,小學、初中的思政課教學,應主要設計簡單情境問題和一般情境問題。通過感性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圍繞相對簡單的問題群組展開研討,讓學生有話可說,充分體驗探究的樂趣。比如,一位老師講授八年級下冊《依法履行義務》時,以“兒女們不贍養(yǎng)父親”為主題情境素材,設計問題群組:“父親和子女之間各有什么權利與義務?”“子女不贍養(yǎng)父親要承擔什么責任?”“‘百善孝為先。說說看,你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盡孝的?!?這樣的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在思考和探討問題中把依法履行義務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中、大學的教學則要在簡單情境問題、一般情境問題的基礎上,逐漸增加設計復雜情境問題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情境問題。一位老師在講授高中必修3《法治國家》時,是這樣設計的——“教學情境:近年來戶外探險運動興起。某地有10多名‘驢友(熱衷戶外探險旅行的人)不遵守景區(qū)相關規(guī)定,擅自進入未開發(fā)、未開放區(qū)域探險。后遇到危險,于是向當?shù)卣笾?。當?shù)卣M織近20名消防官兵,調動直升機等開展營救,搜救行動歷經(jīng)7小時,救援的直接費用達數(shù)十萬元。問題群組:(1)‘驢友遇險,有沒有權利向政府求助?(2)政府是否應該幫助這些不遵守景區(qū)規(guī)定的‘驢友?(3)有人認為,‘驢友任性探險,政府救援費用應該由‘驢友承擔;也有人認為,政府救援‘驢友并負擔全部費用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你的觀點呢?(4)公民權利有沒有邊界?邊界在哪里?”這樣層層推進的問題群組,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是法治國家的內涵。公民人身權遇到危險時,政府應采取措施加以保護。但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一致的,自己行為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損失必須承擔責任。每個公民都沒有超越法律法規(guī)的特權,法律法規(guī)是公民權利的邊界。
情:增強情感交流,從激發(fā)興趣到心靈對話,引導學生由感性的喜愛上升到理性的摯愛。沒有情,知就很難發(fā)展到堅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內在力量。
小學、初中學生的情感更多受感性因素影響,一個有趣的活動、一句幽默的話語,可能讓他們笑得前仰后合,甚至讓他們愛上思政課。比如,一位六年級老師在講授《權利與義務相一致》時,請學生表演高鐵上“霸座男受懲戒”的故事??粗L趣的表演,同學們在笑聲中明白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高中生、大學生的情感受理性影響較大,能夠打動他們的,既要有教師風趣和幽默的教學品格,更要有思想的碰撞和心靈的對話。一位大學教師在課堂上講到“權利與義務”相關話題時,是這樣展開的:“各位同學,假設期末考試你掛科了,你是傾向于承擔學校制度關于掛科的責任呢,還是傾向于找關系讓自己免去這份責任?假設學校有這樣一種潛規(guī)則,只要給相關老師送禮,就可以把掛科改成順利過關,你會怎么看待這所學校呢?如果一個社會,大家都想自己少履行義務少擔責任,你覺得這個社會有正常的秩序嗎?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正常的秩序,你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合法權益都能通過找關系來保障嗎?”這樣的問題群組,直抵學生內心世界,讓學生感受到了思政課學習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意義,他們對思政課不再只是感性的熱愛,而是升華到理性的摯愛。
意:注重意志力培養(yǎng),從知識傳授到價值觀教育,進而引導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仰。在思政課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把思政課學習內容從知識層面的“相信”,逐漸上升到價值層面的“篤信”,形成堅定的理想信仰。
一位老師在講授八年級下冊《公民基本權利》時,是這樣設計的——“教學情境:播放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享有廣泛的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教育權利的視頻。問題群組:(1)請講述你或者你家人所遇到的國家尊重和保護公民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教育權利的故事。(2)黨和國家為什么要尊重和保護公民的這些權利?(3)面對黨和國家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和行動?”這樣的教學,在讓學生明確了公民的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教育權利的同時,理解黨和國家尊重和保護公民權利的原因,進而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一位老師在講授高中選擇性必修2《民事權利與義務》時,是這樣設計的——“教學情境:某品牌智能汽車,車主只要點擊其行車記錄儀,就可以看到使用該品牌汽車其他車主的行車情況。問題群組:(1)什么是隱私權?(2)《民法典》對公民個人隱私權及其保護有哪些規(guī)定?(3)數(shù)字化時代,你是否愿意放棄‘隱私獲得‘便利?(4)公民的個人隱私也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據(jù)此,你對前面第(3)問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這樣引導學生認識到,數(shù)字化時代,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更加緊密。我們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時時處處維護國家安全。
行:加強行為導向,拓展學以致用的領域和方式,引導學生在奮斗中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評價思政課教學效果,不僅要聽學生的言,更要觀其行,要看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把對思政課的認知、情感、意志轉化為日常行為,并形成習慣。
對小學生、初中生,教學要重點引導他們在家庭生活、班級生活、校園生活、社區(qū)生活等領域中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行動的方式主要有身體力行、建言獻策等。比如有位老師在八年級下冊教學中設計了“文明養(yǎng)犬平安行”的實踐活動,利用“五一”長假,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到社區(qū)、商場等地方發(fā)放傳單,宣傳文明養(yǎng)犬的要求。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對權利與義務有更深刻認識,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擔當社會責任的意識,還鍛煉了他們與陌生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對高中生、大學生來說,可以拓展到社會生活、國際舞臺等領域中,行動的方式除了身體力行、建言獻策之外,還可以開展項目研究、與相關人士面對面對話交流等方式。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譚立婷老師聚焦“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以“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為切入口,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shù)囊庾R和能力。針對“三孩政策”落地難問題,她組織學生開展項目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學前教育難。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學生撰寫出了模擬政協(xié)提案——關于學前教育的提案。這份提案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最佳模擬政協(xié)提案”,提案內容直接送到2020年全國“兩會”的桌上。中學生的提案進了人民大會堂,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分量。勇于行使公民權利,積極履行公民義務,成了越來越多學生的基本信念和行為習慣。
認知是起點,行為是歸宿,情感和意志是中間環(huán)節(jié),只有積極的情感和堅定的意志,才能使認知順利地轉化為持久的行動。一個人的知、情、意、行是不斷發(fā)展的。因此,思政課教學應以此為切入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思政課教師接續(xù)奮斗,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發(fā)揮好思政課在青少年“拔節(jié)孕穗期”的關鍵作用,完成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
【本文系武漢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普通高中專項重點課題“新時代思政課‘知信行統(tǒng)一的研究”(課題編號:2021PGA02)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