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景芝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學規(guī)律的不斷掌握,語文閱讀教學逐漸呈現(xiàn)多樣化的形式。多樣化的閱讀教學形式,既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又能讓學生對閱讀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依據(jù)文本內容特點采取參與式閱讀、浸潤式閱讀、探究式閱讀、體驗式閱讀、合作式閱讀、建構式閱讀、活動式閱讀等形式,以豐富閱讀課堂教學,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課堂;參與式閱讀;探究式閱讀;體驗式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3-0031-03
一直以來,一些閱讀課堂教學主要以師問生答為主,教學形式僵化、單一,學生學得索然無味。統(tǒng)編語文教材背景下,教師應根據(jù)文本內容特點與學生認知事物的規(guī)律,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教學形式,把學生帶到閱讀情境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全面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一般情況下,閱讀教學常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靈活運用,彰顯語文課堂的精彩。
一、參與式閱讀,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在教學時,教師要依據(jù)文本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抓住課題、中心句、關鍵句、主要事件與線索等進行思考,以幫助學生習得閱讀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其中的《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緊扣語文要素,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閱讀。首先,教師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感知。然后,教師以課文第一部分為例,教給學生擬定小標題的方法。于是,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想想這部分主要講什么內容。教師要求學生按照“提取→合并→濃縮→思考”的順序進行探究?!疤崛 敝饕亲寣W生找出第一部分中可以概括主要人物與事件的句子;“合并、濃縮”主要是讓學生先把描寫雨來的句子合并起來,再濃縮成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思考”是讓學生想想小標題與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否相符。按照這樣的方法,學生擬定第一部分的小標題為“雨來游泳本領高”。接著,教師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擬定其他部分的小標題。學生依此擬出了“雨來上夜校讀書”“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雨來與鬼子進行斗爭”“雨來寧死不屈”“雨來沒有死”等其他部分的小標題。在學生給每部分擬定小標題時,教師讓學生明白小標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一定要簡短。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小標題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即把小標題串聯(lián)起來,去掉重復部分,用上連詞,使句子通順起來。這樣進行閱讀指導,使學生在參與中很快完成閱讀任務。
參與式閱讀最重要的特點是讓學生在參與中掌握閱讀方法。在《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的教學中,教師緊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給課文擬定小標題到借助小標題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具體的閱讀方法指導,使學生在參與中掌握了閱讀方法,提升了閱讀能力。
二、浸潤式閱讀,激發(fā)學生內驅力
閱讀教學中,教師找準切入點,采取語言描述、音樂或圖像渲染以及多媒介融合等方式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在多種方法的作用下實現(xiàn)快樂學習。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用多媒體呈現(xiàn)昔日圓明園輝煌時的照片,讓學生觀察。在觀察中,學生看到了圓明園金碧輝煌的殿堂、雕龍畫鳳的亭臺樓閣,更看到數(shù)不盡的珍貴文物。隨著鏡頭的展開,學生不由地對昔日圓明園的輝煌感到激動與自豪。在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之后,教師引導說:“就是這樣一個無比輝煌的皇家園林,在1860年10月6日,卻發(fā)生了一件讓每一位中國人都無比憤怒的事情?!苯處熗ㄟ^多媒體展示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燒殺搶掠的照片。在學生看到這些照片之后,教師提出問題:“作為一名中國人,看到英法聯(lián)軍在我國土地上肆意地燒殺搶掠,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請把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話大聲地說給同學們聽。”這樣,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出來,他們想到了舊中國的歷史,想到了祖國只有強盛才能不受別人欺負的道理等。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情感自然被浸潤,愛國熱情高漲,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教師采用了圖片和語言交叉融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地入情入境,使學生對英法聯(lián)軍等帝國主義的痛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而有感而發(fā),在心中埋下愛國主義思想的種子。
三、探究式閱讀,讓學生讀有所獲
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從語文要素、課后練習、學習提示等助學系統(tǒng)出發(fā),依據(jù)文本內容,提煉出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與認識。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鳥的天堂》一課,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問題:“課文為什么以‘鳥的天堂為題目?‘鳥的天堂指的是什么?‘鳥的天堂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在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后,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與課后練習有相似之處。于是,教師出示問題:“說說作者為什么感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讓學生探究閱讀。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注重對學習活動的引導,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這樣的探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意圖,而且掌握了閱讀方法,享受到了探究閱讀帶來的快樂。
《鳥的天堂》教學中,教師先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主動提出問題;然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整合,確定教學的核心問題;最后,讓學生對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這樣教學,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原則,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四、體驗式閱讀,深化學生閱讀理解
體驗式閱讀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體驗的一種學習形式。體驗在閱讀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只有體驗文本中人物的思想、言行,才能理解人物品質,領悟文本的內涵。因此,教師要依據(jù)文本內容為學生提供體驗學習的機會,以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認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烏鴉喝水》一課時,課文中的“漸漸”是什么意思、烏鴉想出的辦法好不好、這篇課文想要告訴小朋友什么等,這些問題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怎樣才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呢?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真實的體驗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課堂上,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課文中的插圖大致了解課文的意思。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事先準備的瓶子、水、小石子,親自去做一做。在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以后,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瓶子里的水是怎樣升高的,即慢慢升高,而不是一下子就升高。這樣教學,不僅促進學生對“漸漸”一詞的理解,而且讓學生理解了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的道理,有效促進了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烏鴉喝水》一課教學中,教師從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規(guī)律以及課文內容的特點出發(fā),采取了讓學生具體操作進行體驗的方式,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文本內容的方法有很。除了操作體驗,還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進行體驗,通過朗讀、想象等進行體驗等。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特點以及課文內容靈活運用,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五、合作式閱讀,開放學生閱讀空間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涌現(xiàn),合作式閱讀已經成為閱讀課堂必要的選項之一。合作式閱讀,要求學生構建學習共同體,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對學習內容進行分享、交流、展示,在多元評價中達成閱讀共識。這樣的合作式閱讀,能增強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相融合,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和獨立人格的形成。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教師就讓學生在閱讀共同體中進行合作閱讀。首先,教師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魯迅先生的哪些事情;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試著給自己閱讀的部分擬定一個合適的小標題,并說說自己從這件事中感受到了魯迅的什么精神,是從哪里感受到的;然后,全班進行匯報交流,評價總結。在閱讀任務引領下,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同時,教師注重對小組合作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思考的正確性,切實保證了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
閱讀教學中,合作式閱讀要求教師依據(jù)具體的文本內容,確定好合作學習的對象,關注學生合作學習的參與情況以及對學生合作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獲得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六、建構式閱讀,學習遷移運用
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讀寫結合、讀寫并重,以促進學生及時遷移運用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在朗讀感知、品味鑒賞、梳理內化等閱讀活動中,自覺建構出完整的言語體系,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燕子》一課,教師把教學目標確定為“品讀句子,學習表達方法”。首先,在學生通讀課文之后,教師出示“這是一只_______的燕子”的表達格式,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填空。其次,教師讓學生細讀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把燕子活潑、可愛的特點表達出來的。在交流中,學生認為作者是借助對燕子外形的描寫和燕子活動的特點來表達的。接著,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燕子的外形的?采用了什么方法?”學生重點閱讀第一自然段,總結出作者是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描寫的:先寫了燕子一身烏黑的羽毛,接著寫燕子翅膀與尾巴的特點。然后,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如果寫自己熟悉的小狗、小貓等小動物,可以怎樣寫它們的外形,并用兩三句話寫一寫。最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寫話內容讀給小組成員聽,并說一說哪個同學寫得更好。
《燕子》是一篇描寫小動物的文章,對初學作文的三年級學生來說,作者的表達方法是很有借鑒作用的。本案例中,教師對學習作者表達方法的教學分兩步走:先緊扣文本內容讓學生說說作者是如何對燕子的外形進行描寫的,采用了什么方法;再讓學生運用從整體到部分的表達方法進行寫話,促進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提升。
七、活動式閱讀,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文本內容特點采取“1+X”模式,或以好書推薦、經典誦讀、課本劇表演等形式豐富課堂閱讀,使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享受到閱讀的愉悅,獲得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古典名著單元,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采取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如在學習完《景陽岡》一課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原著中武松的其他故事,也可以閱讀原著中其他梁山英雄好漢的故事;然后,組織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把自己讀到的梁山好漢的故事講給大家聽,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對人物的看法。除了讀書交流活動,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與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課文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改編成課本劇,再演一演。這樣,在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中,學生閱讀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閱讀教學中,適合學生參與的活動形式有很多,除了讀書交流活動、課本劇表演,還有故事會、辯論賽、演講等。教師要依據(jù)文本的內容特點、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合理地進行運用,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學過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真正提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習得閱讀方法,形成閱讀的習慣,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晶.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2):42-44.
[2] 倪慧.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淺談[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1(Z2):23-24.
[3] 姚丹.小學語文閱讀智慧課堂的有效構建[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21,37(7):39-41.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