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娜,李小利,周以撒,郭慧
1.河南省職工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河南 鄭州 450000;
2.鄭州市中心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常見慢性呼吸道疾病,臨床主要通過控制氣道炎癥有效緩解臨床癥狀[1-2]。但COPD 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部分患者常受疾病認知欠缺、社會支持水平較低等因素影響自我護理能力不足,以致疾病反復發(fā)作[3]。傳統(tǒng)護理干預主要通過護理人員知識講解,以提升患者疾病認知度及自我護理能力,但患者多處于被動接受位置,參與度不高,參與積極性不足,以致護理效果欠佳。交互分析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交流,通過個體間的情感交流、心理互動分析等提升個體感知能力,幫助患者積極應對疾病及生活中的難題。團隊教育可通過病友經(jīng)驗分享,幫助患者獲得治療、心理、康復等各方面的知識,還可使患者獲得理解與支持?;诮换シ治瞿J降膱F體教育則可通過團隊之間的溝通交流,充分發(fā)揮個體主觀能動力,調(diào)動其參與積極性,保障團隊教育效果。目前,其主要被應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并取得滿意效果[4-5],但其在COPD 中的應用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將探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在COPD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0 年6 月在河南省職工醫(yī)院就診的118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COPD相關診斷標準[6];均經(jīng)胸部X線檢查、CT平掃等檢查確診為COPD;年齡>18歲;無認知溝通障礙;時間自由,可按時參加相關活動;出院后可長期保持聯(lián)系。排除標準:肝、腎、心功能不全;伴有惡性腫瘤;精神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聽視覺障礙。根據(jù)入院時間進行分組,其中2019年3~8月就診的59 例患者記為常規(guī)組,2019 年9 月至2020 年6 月就診的59 例患者記為研究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n(%),]
?
1.2 臨床研究的倫理學 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宣言。研究開始前,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在受試者入選本研究前,研究者耐心向受試者及其家屬介紹本研究的目的、步驟及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并告知其有權(quán)利在研究過程中隨時退出,講解結(jié)束后受試者家屬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祛痰、支氣管擴張等對癥治療。
1.3.1 常規(guī)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方法:(1)借助疾病宣傳手冊向患者講解COPD 病因、臨床癥狀等疾病知識;(2)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呼吸功能訓練;(3)患者出院當天,向患者講解飲食、運動、用藥等注意事項,添加患者微信,囑其有任何疑問均可在微信中進行提問。共干預12周。
1.3.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聯(lián)合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根據(jù)入院順序10 人1 組,1次/周,1 h/次,共進行12周,見表2。
表2 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Table 2 Group education in interactive analysis mode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自護能力:于干預前、干預12 周后(干預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Cronbach's α=0.83)[7]評估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包括自我護理技能(0~48 分)、健康知識水平(0~68 分)、自我責任感(0~24 分)、自我概念(0~32 分)4 個維度,總分0~172分,分值與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2)社會支持水平:于干預前后采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Cronbach's α=0.90)[8]評估兩組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共12 個條目,每條目1~7 分,總分12~84 分,分值與社會支持水平呈正相關。(3)焦慮抑郁情緒:于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SAS,Cronbach's α=0.87)[9]量表、抑郁自評(SDS,Cronbach's α=0.90)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均包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1~4分,20個項目得分相加為粗分,乘以1.25 后取整數(shù)部分得標準分,總分均為0~100 分,分值與焦慮抑郁程度呈正相關。(4)生活質(zhì)量:于干預前后采用Spitzer 生活質(zhì)量指數(shù)(SQOL,Cronbach's α=0.85)[1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包括日常生活、支持、活動、健康、總體情況5 個方面,各方面0~2分,總分0~10分,分值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5)應對方式:于干預前后采用簡明應對方式問卷(WCQ,Cronbach's α=0.91)評估兩組患者的應對方式,共積極應對(0~36分)、消極應對(0~24分)兩個維度,得分越高,患者越傾向采取相應應對方式。(6)急性發(fā)作及住院次數(shù):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3 個月、6 個月的急性發(fā)作及住院次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其中若理論頻數(shù)<1,采用Fisher’s 精確檢驗,理論頻數(shù)≥1且≤5,采用校正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及自我護理能力總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care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care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應對方式和情緒狀態(tài)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消極應對、SDS 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積極應對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且研究組患者的SAS、消極應對、SDS 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積極應對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應對方式和情緒狀態(tài)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 and emotional st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應對方式和情緒狀態(tài)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 and emotional st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社會支持水平、生活質(zhì)量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社會支持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social support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社會支持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social support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aP<0.05.
?
2.4 兩組患者干預后3 個月、6 個月的急性發(fā)作及住院次數(shù)比較 干預后3 個月、6 個月,研究組的急性發(fā)作及住院次數(shù)均較常規(guī)組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干預后3個月、6個月的急性發(fā)作及住院次數(shù)比較(,次)Table 6 Comparison of acute attack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times)
表6 兩組患者干預后3個月、6個月的急性發(fā)作及住院次數(shù)比較(,次)Table 6 Comparison of acute attack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times)
?
COPD 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部分患者在長期治療過程中由于自護能力不足,以致康復效果欠佳。因此,臨床應采取有效護理措施,提升患者自護能力,有效改善預后。傳統(tǒng)健康教育主要通過口頭講解健康知識的形式幫助患者掌握自我護理技能,但其缺乏針對性,對部分患者教育效果欠佳。萬紅敏等[11]在其研究中指出,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可有效提升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及自我護理能力;朱倩如等[12]證明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對COPD進行干預,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自我護理能力,積極應對、社會支持水平、生活質(zhì)量評分分別為(152.04±5.24)分、(29.47±1.31)分、(76.32±2.17)分、(8.94±0.50)分,高于常規(guī)組的(128.40±4.97)分、(25.45±1.69)分、(62.38±3.42)分、(7.12±0.68)分,表明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可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調(diào)節(jié)患者應對方式,提高患者社會支持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相似。究其原因:(1)本研究評估階段由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病情程度、家庭結(jié)構(gòu)、心理狀態(tài)、社會支持水平等問題,可使護理方案更具針對性、可行性,更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激發(fā)患者潛能及主觀能動性,還可在交流中提升患者信任度,確保各方面與患者有更高層次的交互,保障護理方案的順利實施。(2)本研究在工作階段患者、病友、護理人員通過持續(xù)分享、理解、接受可不斷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彌補患者認知不足,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且患者在與小組成員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可學習他人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并學會主動尋求幫助,從而進一步提升社會支持水平。護理人員、病友的共享、指導、溝通則可有效調(diào)節(jié)患者應對方式,幫助患者積極應對所面對的問題,從而逐步完成康復目標,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
此外,患者由于長期忍受疾病折磨,生活質(zhì)量不高,極易引發(fā)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13-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采用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進行干預后??蓽p輕其負性情緒,有效改善預后,其原因可能在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鼓勵患者暢所欲言,可及時了解患者內(nèi)心真實想法,分析患者內(nèi)心潛在問題,再由心理咨詢師進行專業(yè)心理疏導,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16-17]。且在團體教育中,病友積極分享對抗疾病的方法,可為患者樹立治療信心,糾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此外,護理人員在團隊教育中將疾病的基礎相關知識教給患者,可幫患者正確了解疾病,客觀看待病情,消除由于疾病認知不足帶來的恐懼、擔憂等情緒。張亞輝等[5]也在其研究中指出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可提升患者樂觀心理,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積極的心態(tài)可幫助患者積極配合護理干預,認真完成康復任務,從而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減少急性發(fā)作及住院次數(shù)。
綜上所述,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可提升COPD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減輕患者負性情緒,調(diào)節(jié)患者應對方式,提升患者社會支持水平及生活質(zhì)量,還可有效改善預后。但由于本研究周期較長,且缺乏必要的獎勵、監(jiān)督機制,部分患者依從性逐漸降低,因此,臨床還應制定針對性監(jiān)督、回訪、獎勵機制,以提升患者依從性,進一步保障護理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