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京
2023年高考作文涵蓋了社會、人生、科技、文化等多個方面,充分考查考生的思辨創(chuàng)新、個人體驗和情感表達能力。主要有以下四大特點:
1.符合目前的主流價值觀
2023年高考作文總體上保持讓每個考生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且基本上都不會偏離題目。比如新高考Ⅰ卷作文題“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從新時代中國故事“主講人”角色出發(fā),探討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全國乙卷作文題“開放包容”,點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交流互鑒等時代命題。而今年選擇新高考Ⅰ卷和全國乙卷的省份最多,高達20個,覆蓋面廣就意味著要更有包容性,體現(xiàn)引導性。
2.具有新穎性、前瞻性、創(chuàng)新性
比如全國甲卷作文題“人·技術·時間”,圍繞著人、技術和時間三個元素展開,引導考生思考技術發(fā)展對人們時間管理的影響,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成為時間的奴隸。這個話題緊扣時代背景,注重考查考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又比如新高考Ⅱ卷作文題“青少年自己的空間”,探討青少年獨立成長空間的問題,題目緊扣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和發(fā)展需求,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都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放松、沉淀、成長。總體來說,這兩個題目都很注重對培養(yǎng)考生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引導,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和提出新穎觀點。
3.有啟思悟道的價值取向
比如天津卷作文題提供的背景材料是周恩來早年在天津求學時所撰寫的一副交友處世與讀書求知方面的自勉對聯(lián)。文題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考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材料中提到“在津求學的青年周恩來”的做法,讓天津的考生有了地域上和年齡上的貼近感,更容易發(fā)揮向先輩學習的榜樣力量,更能產(chǎn)生共鳴。
4.材料比以往更簡潔、更開放
2023年高考作文題的材料基本沒有什么晦澀難懂的語言,寫作的文體也靈活開放。除北京卷外,文體都沒有硬性限制,“寫一篇文章”即可。新高考Ⅰ卷作文題“講好中國故事”、天津卷作文題“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都要求考生緊扣時代脈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說題目開放性非常大,對作文的文體都沒有限定,可以記敘一個特別的故事,也可以對某類現(xiàn)象發(fā)表議論。
引導深入思考,提倡真實表達
縱觀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文題更加立足學生生活,注重語文實踐。由此也折射出語文教育發(fā)展的一些重要趨勢。
1.貼近學生生活,突出人文教育
從2020年全國Ⅲ卷作文題“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到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題“可為與有為”,再到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題“青少年自己的空間”……在專家看來,近年來,高考作文題與青少年生活和心理更為貼合,有助于學生更好表達所思所想?!白魑脑囶}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便于考生展開思考與聯(lián)想,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彼拇ㄊ〕啥际惺抑袑W語文教研組組長李奇說。
2.深入閱讀,延伸思考,個性寫作
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題是讀寫結合類型的作文題,即根據(jù)試卷內其他模塊材料,衍生出相關作文話題,寫作與卷內其他模塊材料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和對話性。教育部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指出,讀寫結合類試題是首次在高考全國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和其他模塊材料進行弱關聯(lián),避免閱讀障礙造成審題立意困難。透過這一題型,可以看出語文教育越來越注重閱讀、寫作、思考相結合。
3.靈活運用知識,培育核心素養(yǎng)
在專家看來,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近年來,高考作文試題不在審題立意上設置門檻,更加注重展現(xiàn)考生的綜合素養(yǎng),鼓勵個性化表達。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為,近年來的高考語文作文皆在告訴學生們,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勤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河南省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張云佳表示,既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應注重開拓學生的視野,在將培育核心素養(yǎng)融入教育教學的同時,更好地鼓勵學生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勇于探索、勇于表達自我。
(摘編自“新華社”2023年6月7日)
注重培根鑄魂,強調能力素養(yǎng)
1.厚植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023年高考語文試題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中,新高考Ⅰ卷寫作試題以“故事的力量”為中心話題,引導考生思考“故事”這一載體中蘊含的事實、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講好故事的重要意義?!吧羁痰览硪ㄟ^講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笔裁词呛霉适隆⒅v好什么故事、如何講好故事,都是好的寫作角度??忌梢月?lián)想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蘇武牧羊、木蘭從軍等故事帶給自己的啟發(fā);也可以從新時代中國故事“主講人”的角色出發(fā),探討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
2.提高思辨能力
邏輯思維是指人在認識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xiàn)實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能夠幫助青少年更好辨識信息、把握事實真相、清晰表達見解。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從能否形成觀點、能否合理推理、能否嚴謹論證、能否準確表達等多個方面對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考查。其中,全國甲卷寫作試題材料給出“人·技術·時間”的話題,但未作其他過多限制要求,為考生預留了思考空間。考生從話題出發(fā),結合個人體驗或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分析、歸納、反思相關現(xiàn)象,凝練成自己的觀點,再尋找并使用恰當?shù)淖C據(jù)支撐觀點。試題材料非常簡潔,需要考生調動聯(lián)想、遷移、推理等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找準問題、形成觀點、展開論證。
3.創(chuàng)新命題形式
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的要求,使用了多種新題型,不同卷種同一模塊試題也有差異。全國卷4道寫作試題形式和考查側重點各有不同。全國甲卷寫作試題“人·技術·時間”,材料的思辨性特征明顯;全國乙卷寫作試題“一花獨放不是春”,使用兩則內容相關而富有張力的材料;新高考Ⅰ卷寫作試題“故事的力量”,材料圍繞特定的話題組織;新高考Ⅱ卷寫作試題“青少年自己的空間”是一道讀寫結合類試題,材料是從試卷內其他模塊的材料中衍生出來的。其中,讀寫結合類試題是新推出的題型。由于是首次在高考全國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是和其他模塊材料進行了弱關聯(lián),避免閱讀障礙造成審題立意的困難。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