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君
摘要:海南島在中國對外交往史中有獨特的地位,三大華僑群體之一的瓊僑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出洋勞工是海外華僑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清及民國初期的華工出洋熱潮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以海南島為基點,結合若干史實,探究華工出洋的前因后果。
關鍵詞:海南島;出洋華工;華僑
愛國歸僑韓槐準先生曾深入研究南洋關系,著有 《瓊州南洋交通考》。他以獨特的視角——海南與南洋的交往史,梳理了古代中國與南洋諸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不僅肯定了海南是中國與南洋諸國交通前哨,還認可了海南在南洋關系中的特殊地位。考古證實了史前時代中國和越南便有陸路交通,而秦漢之后,中國和南洋主要靠海道聯(lián)系。唐宋以來,海上貿易興盛,南宋地理志 《輿地紀勝》記載:“瓊州白沙津,蕃舶所聚之地。”[1]海南人移居海外始于宋朝,興盛于明清,晚清民國時期移民熱潮達到頂峰。一般來說,民間稱去海外謀生、定居為 “去藩”。久而久之,出現(xiàn)了 “住藩”的現(xiàn)象,成為 “藩客”,或稱 “南洋客”,即所謂的華僑。
一、清末民初華工出洋的內外原因
鴉片戰(zhàn)爭打開中國大門后,華工出洋潮愈發(fā)熱烈,其中有國內外諸多因素。19世紀以來,工業(yè)革命進一步發(fā)展,世界聯(lián)系更加緊密,殖民擴張運動達到頂峰。如一份英屬西印度群島在華招工傳單上所說:“英屬西印度群島為了種植甘蔗、制糖、植棉、種咖啡及其他產品,現(xiàn)在非常缺乏勞動力,很需要健壯而有農業(yè)經驗的中國人前往該地工作。”同時,隨著加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相繼發(fā)現(xiàn)金礦;古巴種植園的開辟,咖啡、煙葉以及甘蔗的種植與制糖廠的建立;秘魯欽查群島等沿岸島嶼鳥糞的開發(fā)以及鐵路的建設;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馬來亞等東南亞諸國橡膠園的開辟和鋁、錫礦產的開采……勤勞肯干、“價格低廉”中國勞工就成了西方殖民者垂涎的對象。
于國內而言,從1365年到1651年,平均八年發(fā)生一次大旱災,到了清道光年間更是年年都有旱災。除了自然災害外,動亂也是重要的因素,以瓊州為例,1853年天地會起義、1878年瓊州漢族黎族數(shù)千人起義、1884年萬州和瓊山等地武裝起義……土地的兼并與高度集中、繁雜苛刻的租稅和地方豪強的盤剝使得民不聊生,廣大農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遠赴海外謀生。
二、豬仔販賣與苦力貿易
華工出洋,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豬仔販賣,二是苦力貿易 (詳見表1)。明清時期,閩、粵、瓊沿海勞動人民結伙隨商船到南洋謀生,他們自發(fā)定立公約,約定以勞動所得償還船資,這是后來的契約華工制度的起源。然而,由于各殖民地對華工的迫切需求,逐漸出現(xiàn)了誘騙、拐賣華工的現(xiàn)象?!柏i仔”,顧名思義,將人比作牲畜,暗示了華人勞工實質與奴隸無異。檳榔嶼 (今馬來西亞西北部)早在19世紀初就有契約華工被轉賣的情形,“立約勞動一年的華工,每名售價為三十元銀幣”。[2]南洋殖民地的豬仔販運是在英國當局主持下由外商洋行與當?shù)刂袊谏鐣M織共同維系的。豬仔頭在港澳、汕頭、??诤蛷B門等地設立 “豬仔館”,相互勾結,猖狂拐賣華工。
與豬仔販賣相似而有所區(qū)別的是苦力貿易。苦力貿易指在契約基礎上,西方殖民者在東南沿海掠奪華工的活動。
港澳是契約勞工的重要販賣基地。1854年 《中國郵報》報道,由于招誘華工出國人多船少,甚至被棄置多年的歐洲破船都高價搶購裝運。[4]外國運送苦力的商船在香港改建為雙層船艙,盡可能裝下更多的華工,甚至還裝上鐵柵,以防苦力逃跑。從中國販運苦力到古巴等國,一般成本為150元,但在苦力市場價格達到四五百元,有時還可高達1 000元。在暴利面前,苦力貿易極為猖狂。
“或甜言誘拐,或設局迷騙,亦或小過而見惡于父兄,或獲罪而不容于宗國”,這是出洋華工的幾種基本情況,然而關鍵在于 “一經游說,而鮮有不墮其術中”,即很大一部分出洋華工是被騙出海的?!稄V肇周報》的一則消息 “意欲出洋者留意焉”則更加細致地揭露了這種非法販賣人口交易的黑幕,“通常在港設有機關,依附在客棧內,名曰豬仔館,各豬仔頭承館主之意,分頭向四鄉(xiāng)進發(fā),遇有貧乏少年和失業(yè)者則以甜言而餌之,謂在外洋做工,賺錢如何容易,若從我往一切船費使用均能照料,只需為我服務三十六工 (即一年)以作酬勞,期滿謀生純由你自做主,又謂某人期滿如何健達……說得天花亂墜,無知少年上其當?shù)瘸H缛貉蚓湍痢?。然而事實卻令人觸目驚心,“千數(shù)百人困于一處,航海十余日,其穢氣沸騰……”。
《天津條約》簽訂后,海口開放通商,為勞工出洋提供了進一步的便利。根據(jù)瓊海關代理稅務司的統(tǒng)計,從1897年到1906年這十年中,平均每年有兩萬多人從海口出洋。[5]其中大約70%是豬仔,可推算這十年間 “從??诒回溸\出洋的華工可達14萬人以上”。從??诔鲅蟮娜A工,多是瓊州、雷州和高州的窮苦百姓。招工館同以 “森寶”為代表的洋行,沆瀣一氣,坑騙中國人出洋,甚至還串通辯詞,拐帶幼兒?!盎浿谢蜇溬u豬仔出口之地為最,只??谝挥纾瑢W龃隧椛庹?,約六七家”??梢?,??谑乔迥┴溬u華工的重要港口之一。
三、清政府及南京臨時政府對出洋華工的態(tài)度
明清中央政府施行海禁政策,《大清律例》規(guī)定私自出海,移居海外的官員或是民眾,要按照通敵罪斬首,但結果卻是 “華工多私自出洋”?!董傊莞尽酚涊d,僅一年內就有數(shù)萬人渡海?!耙瞥龅丶杏诤D蠔|北部人口稠密區(qū),而尤以文昌一縣為最多”。[6]
然而面對 “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政府也不得不屈服于現(xiàn)實。在英法聯(lián)軍步步緊逼下,廣州港首次議定招工條例,《北京條約》則正式合法化勞工出洋。但是面對華工遭受的磨難,清政府也并非無所作為。兩廣總督勞崇光強調:“其最要者,凡有自愿出洋者,必須在中國地方官面前當面聲明”,在附上的 《招工章程》中,也明確了招工應遵循自愿原則。新加坡的豬仔販賣形勢非常嚴峻,每年都有不少被拐賣過來的中國人。新加坡領事孫士鼎 “申請外務部及閩總督嚴飭廈門、汕頭、???、北海各口岸洋務委員會稽查,有出口華工均需店鋪擔?!缬泄召u情事立令原船回……以杜拐風”。然而,這種社會頑疾難以根除的背后原因耐人尋味,“前清官吏欲禁止而不能,因有某國人背后包庇,凡賣一人,得銀一元,而該處洋務委員會則得五毫”,[7]可見豬仔貿易背后的關系網之復雜。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明示外交部 “妥籌杜絕販賣及保護僑民”。殘酷的豬仔貿易,名義上在中華民國成立后終止了。
1913年海南瓊崖鎮(zhèn)守使鄧鏗打擊豬仔販賣,“瓊崖鎮(zhèn)守使鄧鏗到任上,于上月六日因公往海口,探報即晚有豬仔一百十名到??冢聪轮噶钣诃傊菥瘋潢犇尺B長,至五點時,果在廣紹隆茂典隆發(fā)源三號起獲豬仔六十名,內有豬仔頭七名……押往北場槍斃”,最終 “聞者無不歡呼云”。
四、華工對于南洋及世界的影響
華僑促進了南洋地區(qū)的發(fā)展,帶來一片生機勃勃的氣象。英屬馬來西亞聯(lián)邦總督在 《英屬馬來亞》中肯定了華工對于東南亞經濟發(fā)展的巨大貢獻,承認了在華工對馬來亞的發(fā)展起到了 “決定性作用”?!坝⑷顺踅洜I半島時,著手建筑道路及其他公共工程,皆成于華僑之手,至于開礦事業(yè),純由華僑導其先路?!盵8]
華工的影響卻遠遠不止于東南亞,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國環(huán)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據(jù)相關記載,約有14 000多名華工直接參與了修建太平洋鐵路。修建鐵路過程中危險的工作如用火藥炸山開路幾乎全由中國工人承擔。1866年冬,約有1 000名在塞拉嶺通道中施工的中國勞工直接被持續(xù)數(shù)月的暴風雪引發(fā)的雪崩埋沒。
然而,在美中國勞工又得到了什么?“時值加利福尼亞繁富,美東及歐洲工人爭相趨之,而華工勤而傭薄,相形見絀,遂漸引起猜疑……華工取值本廉,執(zhí)業(yè)如故,而美工不能然也。猜忌愈甚,仇隙遂成,有埃里士者創(chuàng)結沙地黨,發(fā)議限制華工?!泵绹葒墓と顺鹨曋袊と说那诿悖瑢⑵湟暈樽约?“被搶飯碗”的罪魁禍首。他們造謠華人有諸多惡習,又以華人是 “異教徒”,不能真正融入美國社會為由,要求限制華工。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1882年,美國議會公然違背 《蒲安臣條約》中的自由移民精神,通過了歷史上第一個限制外來移民的 《排華法案》,也是第一個 “合法的”充滿種族歧視與偏見的迫害少數(shù)族裔的法案。除此之外,澳大利亞、新西蘭、古巴等國也都曾出臺排華法案。
當然,除了歧視、刻意打壓之外,華工被限制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新加坡頒布限制華僑人口新例的背景是 “因樹膠錫米土產跌價,華工失業(yè)者日眾,無法救濟”;再如日本預防華工增加的原因是 “近年來中國各業(yè)工人東渡做工者總數(shù)激增,已惹起該國勞動界恐慌”。
五、瓊僑海外發(fā)展狀況以及對祖國的貢獻
在 “下南洋”移民潮中,海南人因為共同的語言和血脈形成了獨特的群體。瓊僑在東南亞國家的集中聚落被稱為 “海南街”“海南村”或者 “海南港”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 “瓊州幫”。早期到南洋謀生的瓊僑,靠 “三把刀”(菜刀——餐飲、剃刀——理發(fā)、砍刀——種橡膠)白手起家。有些人從事農業(yè)生產,有些人在橡膠種植園當割膠工人,也有人開理發(fā)店、裁縫店。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瓊僑逐漸從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轉為從事智力型、科技型行業(yè),做大做強,走向現(xiàn)代化、國際化。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楊士琦奉命考察南洋商務,奏報:“土產以煙糖蔗米為大宗,轉售行銷皆操自華人之手……商會學堂醫(yī)院銀行規(guī)模具備?!盵9]
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在檳榔嶼創(chuàng)設書報社,民智漸開。當時南洋地區(qū)華僑分為兩派,一派?;?,一派革命,但是 “二者之主張雖異,而改革中國之熱心則同”。以宋耀如為代表的愛國華僑支援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奔走宣告、籌款募捐,在南洋地區(qū)開辦報紙,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組織,如 “仰光同盟會”“新加坡同盟會”“河內興中會”等。辛亥革命能成功,“受南洋華僑經濟助力甚鉅”。而中華民國的成立也大大提高了海外華僑的地位,從 “荷蘭人殘殺華僑以后見華僑與祖國本不相連 (如清政府不理國人不問)”遂 “使之永為其一種工具”到 “民國初建,荷人畏吾族從此振起,頗欲得吾人之好感,往日不便華僑之政改去不少”。國民革命期間,瓊僑積極援助北伐,踴躍捐款??谷諔?zhàn)爭期間,在東南亞各地的華僑組織公會、籌款募捐,積極聲援抗日救亡。他們不僅支持祖國事業(yè),還積極在居住國創(chuàng)辦華文學校,開展華文教育,教育后代不能忘本。目前,在全球有瓊商鄉(xiāng)團組織300多個,它們聯(lián)系密切,共同繼承、傳唱、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譜寫中華優(yōu)秀兒女的時代篇章。
六、結束語
海南島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前哨,承載了豐富的中外交往文化歷史。同時,作為華工出洋的重要基地之一,海南島也是豬仔販賣與苦力貿易這段罪惡歷史的見證者。晚清民國時期,出洋華工對南洋以及世界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了解這段辛酸的歷史,理解出洋華工的艱難困苦,對我們今天感受時代的發(fā)展、享受來之不易的發(fā)展果實與珍惜幸福生活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唐若玲.海南人下南洋的歷史考察[J].南海學刊,2015,1(03):
110-118.
[2] 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工制度[J].歷史研究,1963(1):
162-162.
[3] 陳笙瀚.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1輯[M].上海:中華書局,1984.
[4] 陳列.鴉片戰(zhàn)爭以后華工出國的分布及動因[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1(02):59-61.
[5] 朱榮基.光緒末期??谪溸\華工出洋若干史實[J].歷史檔案,
1984(04):106-109.
[6] 蘇云峰.海南歷史論文集[M].??冢汉D铣霭嫔纾?002.
[7] 記??谄皤@大幫豬仔事[N].順天時報,1913-5-13(3389).
[8] 李長傅.英屬馬來西亞華僑略史[J].南洋研究,1928(4):33-122.
[9] 楊士琦.奏報南洋華僑商業(yè)情形折[N].順天時報,1908-06-29(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