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馳 于洪哲 孫可馨
摘要:在大學校園中,閑置書籍的轉售和再利用的方式一般都是線上咨詢線下交易,這其中信息流通不便、價格無法有效達成一致、圖書流動品類單一等問題隨之暴露。本文立足于大學二手書市場,通過調查大學生對二手書交易的各種想法,搭建一個全新的二手書信息共享小程序平臺,做到圖書資源信息的共享、閑置書籍的共享、雙方可接受價格范圍的信息共享。小程序的開發(fā)旨在促進校園書籍在師生之間的流通、節(jié)約時間和金錢成本,做到一書多用。
關鍵詞:二手書回收再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共享平臺;資源再利用
隨著經濟社會以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大學生所需要的教材種類變得越來越多,但是區(qū)別于義務教育的書本免費政策,大學生需要自己購買所需要的各種教材,但是教材的價格令很多大學生望而卻步。在這種背景下,二手書的轉售交易成為新的風尚,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推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fā)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二手書的流轉是培養(yǎng)大學生節(jié)約意識的重要方式,和我們所提倡的低碳生活理念相應。[1]
調查團隊對大連海洋大學的在校大學生二手書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目前愿意接受二手書,這為二手書再利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基礎。
一、問卷調查情況
調查團隊在大連海洋大學在校大學生中發(fā)放問卷103份,實際收到問卷103份。通過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學生購買新書情況分析
關于學生購買新教材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近20%的學生認為全新的教材價格相對便宜,而認為全新教材價格貴的學生占到近42%(詳見圖1)。對大部分同學而言,全新的教材價格已經超出了自己的心理預期。
圖1 學生購買新書情況
(二)學生教材保護情況分析
團隊對學生一個學期來對教材的保護情況做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學生對于新書的使用保持在六成新以上 (詳見圖2),可以說明大家對于教材的使用保護良好,這就為教材的再使用提供了基礎。
圖2 學生教材保護情況
(三)學生二手書購買情況分析
關于二手書的購買情況,我們做了簡單的調查,調查內容為 “是否購買過二手書”,調查結果顯示,有64%的學生購買過二手書,可見大部分同學對二手書的態(tài)度較好,愿意去購買二手書,這使得二手書共享平臺的搭建有了較好的用戶使用基礎。
圖3 學生二手書購買情況
(四)學生對舊教材的處理情況分析
對于教材的處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出售和捐贈的方式把用過的教材處理掉,另一種是直接扔掉或者閑置在家里。通過對兩種方式的調查分析,有近55%的學生選擇將二手書出售或捐贈,其中又有44%的學生將二手書進行轉售,這說明大學二手書交易市場有很大的可行性和良好的發(fā)展前景,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通過流通方式處理自己閑置的書籍,大大促進了二手書的利用率。
(五)學生購買二手書渠道分析
關于二手書的購買渠道,有將近80%的同學選擇網上購買二手書籍,有近45%的同學選擇在學校的地攤上購買。據此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在大學生群體中,選擇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人占絕大多數,但是缺乏一個能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的平臺。調查團隊構建的共享平臺能夠很好地兼顧兩者,將信息進行整合,此項目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六)學生對于共享平臺態(tài)度分析
關于構建二手書共享平臺的意愿調查,有近85%的同學表示愿意支持和使用。在我們調查的樣本中絕大部分同學對構建二手書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抱有憧憬態(tài)度,說明購買新書以及線上或者線下購買二手書已經不再適應大學生購買二手書的需求,同時說明了二手書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只有一定的受眾基礎以及廣泛的學生意愿才能支撐起平臺的建設和發(fā)展。
二、校園現(xiàn)有二手書交易方式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校園二手書的交易方式除了網上購買渠道外,學校地攤成為主要方式。除此之外,求購和轉賣二手書主要是通過學生建立的信息發(fā)送平臺,大家稱之為 “表白墻”。
(一)學校地攤售書的局限性
在學校地攤上購買二手書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時間和空間上。第一,地攤出現(xiàn)的時間大多數在學期初和學期末,當學生新的學期即將開始時就準備轉售自己的二手書,在學期中期或者假期時這種方式基本不會出現(xiàn)。第二,在空間上,地攤出現(xiàn)的位置不確定,如果不知道具體的開始時間很容易錯過。第三,地攤的組織者為學生,可能是一個專業(yè)的某個或者某些學生,所以其他專業(yè)的求購者很難在一個攤位上尋找自己需要的二手書。所以這種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并不適合長期使用和推廣。
(二)傳統(tǒng)社交平臺售書的局限性
學校 “表白墻”這一方式是大多數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一個學生將自己需要的二手書通過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方式發(fā)布在互聯(lián)網上,這樣的方式比較方便,具有可操作性、可選擇性、可互動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但是這種方式也存在缺點。第一,“表白墻”是一個涵蓋生活學習等多方面信息的整合以及發(fā)布的平臺,其中有很多種類,如失物招領、信息詢問等,在眾多信息中,學生不能準確及時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二手書;第二,不同人對網絡的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有很多學生對于這種網上發(fā)布信息的方式并不關心,在這個平臺上參與二手書轉售的同學只是少數,二手書的信息資源并不十分豐富。
(三)學生之間流轉二手書的局限性
還有一種在大學生中流行的二手書轉售方式就是高年級學生進行轉售和贈送。這種方式存在專業(yè)之間流通,有很強的針對性。在同一個專業(yè)中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和教材的選擇基本相通,所以這種方式相較于以上所述的兩種方式更加方便。但是調查研究表明,有一部分同學直接將自己的教材扔掉,這就少了很多需要流轉的二手書。同時這種存在于社交中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每個學生的社交能力不同,社交范圍也不同,這就使得有很大一部分同學不能使用這種方式。
所以,校園中關于二手書的流轉方式雖然有很多,但是存在成本過高、信息不完全對稱、存在時空差異、不能服務大多數同學等缺點。
三、平臺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一)O2O流通方式
O2O即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 (Online To Offline,O2O),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lián)網結合,讓互聯(lián)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臺。在O2O這種交易方式上,學生可以發(fā)揮很大的主動性。O2O這種近幾年流行的互聯(lián)網銷售模式是將線上線下有效結合,即線上提供服務、線下提供商品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模式下,每個用戶主體都有機會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此模式運用到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上具有很大優(yōu)勢,能夠更好地將信息進行整合,線上提供的信息包括書籍信息、出書者的個人聯(lián)系方式、價格預期等,這樣的信息整合更能滿足大學生購買二手書的各種需求。[2]
(二)二手書信息共享平臺優(yōu)勢
1.流程簡單
現(xiàn)在大學生購買二手書的渠道以及方式已經接近飽和,在短期內很難再出現(xiàn)新的購買途徑。所以大學生在購書的方式上一般都會選擇步驟簡單、便于操作的途徑。二手書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省去了區(qū)別于其他網上購書平臺中間商的步驟。在傳統(tǒng)的購書平臺中,大部分所采用的都是集中收購并由代理商進行再次出售,用戶在購買二手書的時候需要經歷在線支付、等待發(fā)貨、收貨等步驟。但是二手書信息共享平臺省去了中間商的部分,由平臺提供書籍信息,買賣書籍的雙方能夠快速對接,在價格滿足雙方預期的情況下,交易完成的時間能控制在10分鐘以內,同時在同一所學校線下收/售書的地點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雙方能夠自行商討時間和地點。
2.價格便宜
在傳統(tǒng)的二手書交易平臺存在著中間商的差價,中間商用低價收二手書再以相對較高的價格進行二次出售,因此網絡上很多二手書出售平臺的二手書價格相對較高。二手書信息共享平臺省去了中間商的部分,使得兩個用戶直接對接,定價也是按照雙方預期進行。同時同為一個學校和一個專業(yè)的學生基于人情關系考慮也會使二手書的價格比市面上更低。這樣的價格制定更能滿足雙方的要求,出售二手書籍的同學已經修讀完成本門課程,教材對于他們來說屬于舊物,而購買二手書的同學還沒修讀此門課程,在選擇教材上相對主動。同時結合大部分同學通過高年級學長購書的情況來看,不同教材的價格已經形成了共識,價格的波動不會太大,想要出售二手書的同學只是缺少一個平臺,想要購買二手書的同學情況也是如此。
3.綠色環(huán)保
中國造紙業(yè)年木材消耗量巨大,人們消耗大量的紙張,實際上是在消耗森林資源。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地球上每年有 4 000 km2 的森林消失。二手書籍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減少對森林資源的消耗。[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也提上日程,節(jié)能環(huán)保需要人人都能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二手書的循環(huán)利用就符合環(huán)保理念。構建二手書信息共享平臺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大學生能夠人人參與環(huán)保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大家的責任意識。雖然二手書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部分,但是每個人都將這種觀念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就能促進我們國家環(huán)保事業(yè)的發(fā)展。
四、結束語
二手書再利用共享平臺的建設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二手書交易平臺的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在滿足大學生購買二手書籍的同時還能促進環(huán)保社會的建設,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保持生態(tài)文明建設戰(zhàn)略定力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J].中國生態(tài)文明,2021(02):6-7.
[2] 劉發(fā),趙思穎,胡潔,等.基于小程序的大學校園閑置書籍交易平臺設計與開發(fā)[J].無線互聯(lián)科技,2022,19(16):74-77.
[3] 程雙,周春暉,曲馨藝,等.淺談校園二手書籍循環(huán)利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21(01):145-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