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梅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數學在民族文化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版)》(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yǎng)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2]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浸潤,讓孩子們感受數學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yǎng)非常重要。那么,在小學階段可以通過哪些路徑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浸潤呢?筆者認為,數學文化的浸潤應貫穿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在小學數學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應適時介紹數學發(fā)展史、有關數學背景知識、數學在社會與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等方面數學知識,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們有時間閱讀數學,有機會玩轉數學,有興趣欣賞數學。我們要立足數學課堂,改革過去只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弊端,不斷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yǎng)及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嚴謹和博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及實用,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文化素養(yǎng)。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文化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相關的數學史、數學家、數學理論等數學史料文化,使學生真正從數學知識來源的角度去思考數學,激發(fā)其探究的興趣和欲望。(1)收集教材中“顯性”數學文化資料。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設置了“生活中的數學”“你知道嗎?”等板塊,從不同內容和角度滲透了數學文化,而這些板塊是學生理解數學文化的重要素材。例如,數的產生和演變;指南針的演變;《年月日》一課中對于中國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的介紹;古今中外計算工具的演變,等等。在這些教材中直接提供的顯性的史料文化的滲透中,讓學生了解中國及世界數學發(fā)展的大致脈絡,感受數學家們的探究熱情,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數學超前發(fā)展的一種民族自豪感。(2)挖掘和教材相關的“隱性”數學文化資料。當然,還有一些數學文化的史料是隱性的,教材中并沒有直接提供,需要教師去搜集和挖掘。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一課時,可以介紹數學史上關于圓的研究記載:“圓,一中同長也”、《墨經》“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周髀算經》劉徽的“割圓術”等,使學生感受古代數學家們對圓的探究從未止步,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視野,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家們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進一步激勵自己。仔細挖掘,細細品味,教材中的顯性和隱性的數學史料文化還是非常豐富的。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教材中的數學文化資源,并對其加以補充和拓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人文情懷,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對推動社會發(fā)展進程的重要性,讓數學文化在學生的心田流淌。
美妙奇趣的數學游戲活動會讓孩子們覺得數學有意思、很好玩、很神秘。[3]多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游戲活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擴大孩子們的數學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他們探索數學的熱情和勇氣?!捌咔砂濉笔俏覈糯囊环N拼板玩具,由7 塊板組成,能拼出千變萬化的圖案。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中,要求孩子們能通過拼圖形發(fā)現圖形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及聯系,感受到圖形之美。七巧板的玩法有多種,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幾塊簡單的七巧板,雖然是幾何圖形,但在學生眼中三角形可以是小房子,也可以是飛機、小兔子……豐富的想象力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拼玩七巧板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數字華容道”游戲的名稱來源于《三國演義》中曹操赤壁兵敗后,在華容道被關羽放走的故事。這個游戲要求用盡量少的步數及時間,將棋盤上的數字方塊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重新排列整齊。玩數字華容道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觀察、猜想、操作驗證、推理等思維品質。在玩這個數學游戲的同時,我們還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找找華容道游戲的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例如:推箱子游戲、機械式停車位等。與數學有關的游戲活動還有很多,解九連環(huán)、巧算“24 點”、魔方……我們可以適時進行一些比賽,帶領孩子們玩轉這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數學活動,讓他們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數學素養(yǎng)也得以提升。
生活經驗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我們要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銜接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折扣》是要求學生在掌握“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基礎上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當合理、靈活選擇方法,解決有關折扣的實際問題。生活購物中折扣很常見,例如,爸爸想去商場買一件襯衣,雅戈爾專賣店一律七折,新百大廈的促銷活動是滿200 省80,華億購物中心是滿300 送300。同一款襯衫,三個商場的促銷活動不一樣,你會選擇到哪一家呢?解決這樣的問題,要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討論:
師:“滿200 省80”什么時候最劃算?
生:物品的價格是200 元或200 的倍數時最劃算。
師:最劃算時相當于幾折?最不劃算時呢?
生:一件東西剛好200 元,滿200 省80 元,200 元的物品只需要120 元就可以買到,120÷200=0.6,相當于6 折。
生:最不劃算時是物品不滿200 元,不打折。
師:滿300 送300 難道是不要錢嗎?
生:不是的,當然要錢。如果一件商品是290 元,不足300元,還是要付290 元的。
生:送300 元,有可能是送代金券,到下次購物時才能使用。
師:“滿300 送300”這個活動最劃算時相當于打幾折?
生:如果一件物品正好300元,你買了這件物品,商場又送你300 元代金券,又可以買300 元的物品,相當于300 元買了600 元的東西,300÷600 =0.5,相當于打5 折。
小結:買東西時,要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貨比三家。“滿送”與“滿省”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有的時候差別卻很大。買東西時,有時需要好好組合才更合算。數學真的很有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數學。不僅僅是消費者在選擇促銷活動時蘊含數學知識,電影院座位的排列、身份證號碼的組成、運動場跑道的起跑線、共享單車的計費……都蘊含著數學知識。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孩子們在生活實踐中學數學,既能促使他們積極探索、合作交流、思維活躍,又能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更能增強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不應是一門孤立的學科,應融入各學科組成的大知識之中,所以要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要讓學生善于應用數學,會學數學和喜歡數學?!弊寣W生體會到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把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入到數學學習中,既能幫助孩子們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又能對數學課堂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語文與數學的融合
六年級上冊倒數的認識,我們可以借助語文的知識,有的漢字將兩個偏旁調換位置,就能得到一個新字。例如“呆”字,上下調換后變成“杏”字;“昱”字上下調換后變成“音”字。“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此時,教師話鋒一轉:“其實數學里也可以換位置,如‘5/7’上下調換后變成‘7/5’,這在數學中叫——倒數?!痹趯W習了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的知識,認識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后,我們可進行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帶領學生重溫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課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利用太陽、融雪等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幫助學生辨別方向。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為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與獨特魅力。
2.藝術與數學的融合
在學習了圖形的平移、旋轉和對稱的知識后,學生能運用平移、旋轉、對稱等方式,對基本圖形進行變換并設計出簡單的圖案。我們可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或幾個基本圖形,再通過平移、旋轉、對稱等方式進行變換,最后賦予它一定的含義,設計出一個漂亮的標志。在標志的設計過程中,學生可體會數學與藝術設計的緊密聯系及美學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科學與數學的融合
數學與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類對科學的探索,都離不開數學。認識完長度單位后,我們可適時向學生介紹“納米”這個單位:假設一根頭發(fā)的直徑是0.05 毫米,把它縱向平均剖成5 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1 納米。也就是說,1 納米就是0.000001 毫米。通過納米與毫米的換算,讓學生直觀感知1 納米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數感。什么是納米技術?鼓勵學生課后自己調查,鍛煉他們搜集整理信息與溝通交流的能力。納米技術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使用納米技術的冰箱具有抗菌、去異味的作用,通過納米技術制造的衣服,具有防水、防油、防靜電的作用,納米技術生產的汽車輪胎,耐磨、防滑,能有效減少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數學還可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學科融合。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可以豐富數學學習的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復合型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
在平常的數學教學中,有關數學文化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通常采用的是讀一讀、看一看的形式,學生得到數學文化元素的信息量很小,學習情境受到局限,處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如果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則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綻放數學文化的光彩。當然,信息技術既可以是通常的多媒體教學,如常規(guī)的課件、微課等,也可以是運用大數據時代的網絡平臺來豐富學習。例如,我們在教學圓周長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圓周率,我們可以通過課件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了解圓周率的歷史,介紹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貢獻。學生在從古到今、從中到外的數學發(fā)展中可以感受到數學成果的精確,體驗到人類對數學知識的不斷探索,更為學生未來對數學的學習和發(fā)展留下了暢想的空間。
浸潤數學文化,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價值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見效。但是,只要我們確定正確的航向,以教師提升為“槳”,以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思想、聯系生活、開展實踐活動、多學科整合、信息融合等策略為“翼”,構建數學文化共同體。在這樣全方位數學文化的浸潤之中,數學思考的魅力將被張揚,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和視角將被改變,學生數學思維的樂趣將被深度激發(fā),“數學文化浸潤”這艘大船最終必將駛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彼岸,從而實現學生在秉承數學素養(yǎng)、掌握學習能力、持有價值追求基礎上的“可循環(huán)學習”。
數學的色彩是五彩斑斕的,數學的空間是神奇瑰麗的。只有當數學文化真正融入日常數學教學之中,浸潤在點滴的數學活動里,學生才會喜愛數學、親近數學、享受數學。通過開展回溯數學之源、感受數學之美、觸摸數學之魂、喜歡數學之趣等數學文化活動,播下優(yōu)良的數學種子,數學之花必然在不久的將來在學生的心田迎風怒放,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