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理
食物,是聯(lián)系情感的紐帶;味道,是一方土地的記憶。2022年底,央視美食紀(jì)錄片《風(fēng)味人間4·谷物星球》首映,它繼承了前幾部的特色,把食物寫得活色生香。“谷物星球”,顧名思義,是谷物的歷史,包含了麥、稻、黍粟、豆類、薯類和百谷等。“五谷者,國之重寶”,這些日常食用的谷物在提供能量的同時,也裝點著我們的幸福和甜蜜。導(dǎo)演陳曉卿,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dǎo)演,他善于挖掘美食背后人的那部分,將食物與人的關(guān)系剝絲抽繭,以最美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節(jié)目的每一篇章都通過一樣谷物,把中外美食串聯(lián)在一起。小小的種子,經(jīng)過反復(fù)錘煉、加工,終于變成佳肴,伴有煙火的味道,最終散發(fā)出濃厚的香味,像極了人成長的過程。谷物的游歷與變遷里,藏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酸甜苦辣,展示出一種平等的多樣性,也讓觀眾從中獲得了抵御寒冬的力量與勇氣。
稻香阡陌里
一顆神奇的種子,萌發(fā)于東方,滋養(yǎng)了大半個星球。
稻作民族,以群體之力耕耘,也獲得豐厚回報。稻樸素平和,襯托萬千滋味,也絢麗百變,塑造多彩的形態(tài)。
節(jié)日特定的美食,是心靈的儀式所在。每到農(nóng)歷四月,烏米飯總是在江南應(yīng)時出現(xiàn)。南京,烏飯包油條,簡單粗暴的歡愉,直擊清晨人們的大腦;在浙江沿海的臺州,烏飯的做法更為細膩。鮮肉與香腸定下基調(diào),烏米飯統(tǒng)領(lǐng)全局。鮮香在米粒間穿梭,編織出春夏之交的豐饒色彩。
在江蘇溧水陳郭村,還有專屬于這道黑色米飯的“烏飯節(jié)”。煙花一響,活動便開始了,被抽簽選出來的村民會在大家的幫助下,頂起超過50公斤的全套行頭,12個幫手協(xié)力支撐,進行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踩水儀式。這一天,男人們會去張羅節(jié)日的活動,而各家的女人們會用心做出一碗烏米飯,上面插上一朵代表美好心愿的花。甜蜜沁潤的烏飯,發(fā)出黏糯的召喚。活動結(jié)束,大家還會各自將烏米飯帶回家,在晚餐中作為主食。
不管儀式的簡單與復(fù)雜,在特定的日子,吃特定的食物,會讓人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不一樣的情愫。這是一個能讓村莊里所有人步伐一致地扛起一個東西,完成一場滿足自己內(nèi)心信仰的儀式。這種力量能讓村民接下來的一整年活在希望中,而這種希望也終將凝聚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
【微解讀】
烏飯節(jié),帶給村民的除了慶祝,還有力量和信仰,以及莊嚴(yán)的儀式感?!缎⊥踝印分械暮傉f:“(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天和其他時刻不同?!闭f到底,儀式感是情感的喚醒,它讓每位村民感受一村人的步調(diào)和凝聚力。其實生活中處處需要儀式感。學(xué)習(xí)需要儀式感,這樣更容易進入狀態(tài);工作需要儀式感,這樣可以帶動節(jié)奏感,增強凝聚力。儀式感對于我們而言,是平淡生活的鮮亮色彩,是日復(fù)一日的人性之光,也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期待。
【適用話題】儀式感;美麗人生;紐帶;_____讓我們緊緊相連……
種豆南山下
豆是一種頑皮的禾本植物。部分豆帶有毒性,乍一聽好像拒人于千里之外,可一旦你了解它、征服它,就有機會探知這種對人類極為重要的植物蛋白的驚奇之處。只有與一雙巧手相逢,豆才會一次次卸下鎧甲,釋放非凡的能量,綻放出風(fēng)味的萬千姿態(tài)。
遜克是一個位于黑龍江省黑河市北部邊疆的小縣城,與俄羅斯阿穆爾州隔江相望。遜克的冬天,總有純粹的白雪,在天地間浩浩蕩蕩。家住遜克的董金福有個俄語名字,叫彼得洛夫,是地道的中國人。高鳳云是彼得洛夫的妻子,家鄉(xiāng)人都親切地稱她老高。
冬天來了,蒸饅頭、發(fā)豆芽、腌酸菜、鉤花邊、起煤爐這“貓冬五件套”就正式開始了。
老高精挑細選了兩把綠豆,顆粒飽滿。洗干凈后用溫開水泡上一宿。豆芽盆不能有油漬,每個東北媽媽會耳提面命吩咐粗心大意的孩子注意發(fā)豆芽的細節(jié),要給予每顆豆子潔凈和溫暖的環(huán)境,讓綠豆能舒舒服服地在發(fā)芽前做好熱身運動,順利迎接下一步的鼓脹和生長。一個禮拜過去了,數(shù)次換水的豆芽褪去最外面的一層殼,纖細的小身板兒把蓋子頂了起來。
高鳳云很懂得如何在冬天里給家提前加入些春天的儀式:搟面烙餅,炒一盤豆芽,一盤鄰居家大鵝下的鵝蛋,再用大蒜燜塊酥爛的五花肉,脆嫩嫩的豆芽、金燦燦的鵝蛋、紅亮亮的五花肉,餐桌上熱熱鬧鬧擺開了陣仗,五顏六色的喜慶感一股腦兒卷進筋道的春餅里。
東北的春天總是率先在餐桌上到來。高鳳云女士和綠豆芽一起,撐起了一個家的冬天。彼得洛夫偶爾還會想象一下江對岸先輩曾生活的地方,但更多時候,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扎根在遜克這座小鄉(xiāng)村里,不會再離開了。
【微解讀】
從容、堅持,是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勞動者的共同特點?!多l(xiāng)土中國》里,費孝通曾精妙地解釋過這種性格:在鄉(xiāng)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在一個地方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實踐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她的兒女一般。有了從容,就增強了掌控感;有了堅持,就提升了生命的韌性。我們在學(xué)習(xí)中也需要這種從容、這種堅持。它們?nèi)绾尾拍苄薜媚??需要親近生活,扎根生活。
【適用話題】家的方向;______照亮生命;畫春天……
百谷皆風(fēng)味
有一種谷物,差不多和向日葵一道來到中國,卻一直沒能得到普及。想見它的真容,需要等到年節(jié)時分。
在山東無棣縣,快過年時,人們紛紛開始采辦年貨,攤位上總有些獨樹一幟,像一串串小燈籠似的歡喜團。它是將谷粒通過手工團成一個圓圓的小團子,再加上用麥稈、高粱秸穰染色做的紅綠穰花,以及用麻或苘麻做的五色吊墜流蘇,一起串起來,就像一個五彩宮燈。寓意“團圓快樂,合家歡喜”。
這種莧科植物的種子,是世界上最小的谷物之一,中國人稱它千穗谷,因為種皮艷麗,一度被當(dāng)成觀賞植物,成熟后容易掉落,所以一直沒有成為糧食。這正是制作者要加工的材料。
脫殼后的炒制是一項技術(shù)活,火候不到不爆花,稍一遲疑又容易焦糊。加熱中,糊化的淀粉預(yù)冷凝固,米花就像云朵一般蓬松輕盈。糖稀倒進米花,再用力攪拌,每一朵都裹上甜蜜。椿木雕刻的模具,合起來是一個圓形,米花轉(zhuǎn)眼之間,就成了圓潤飽滿的米花球,再串上高粱秸稈,染上艷麗的色彩,擺在第二天的市集上,串聯(lián)起歡喜和團圓,引來孩子們一連串的歡喜贊嘆。
千穗谷的有限種植,只為在過年前夕做一次歡喜團,和孩子們分享“舌尖上的甜蜜”。做歡喜團的器具也都是祖輩傳下來的老物件了,一代一代傳承的味道,變成了一種真正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或許,這才是食物的意義。
【微解讀】
傳承需要一種擔(dān)當(dāng)精神。一份千穗谷,一盞歡喜團,固然小眾,卻體現(xiàn)了物種的豐富性,體現(xiàn)了幾百年來祖祖輩輩的傳承精神、擔(dān)當(dāng)意識。假如為了牟利,或許它早已斷代。傳承也需要一種堅守的精神。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老物件,它的存在是歷史的見證,讓我們致敬那些堅守者吧,假如沒有他們的奉獻,我們的歷史也會缺少一些生動的注腳。
【適用話題】傳承;簡單的美好;舌尖尋味……
(資料來源:紀(jì)錄片《風(fēng)味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