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胰膽外科,遼寧 沈陽 110001)
胃癌主要發(fā)生于胃黏膜上皮或腺上皮,是最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我國屬于胃癌高發(fā)地區(qū),資料[1]顯示,每年新發(fā)腫瘤中胃癌患者占到6.8%,發(fā)病人數(shù)占全球的42%,病死率居于惡性腫瘤第3位,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胃癌因癥狀不典型且早期診斷率低,易錯過手術根治的最佳時機,大部分患者即使接受手術,也需配合化療提高手術效果。但是,化療藥物毒副作用明顯,再加上胃癌本身的高消耗以及手術對消化道的損傷,很容易影響患者消化吸收,導致患者嚴重營養(yǎng)不良,影響治療效果。中醫(yī)對于術后化療有確切的減毒增效作用,在營養(yǎng)狀態(tài)改善方面也有較好療效[2]。本研究主要探討八珍湯配合雷火灸對胃癌術后化療患者骨髓抑制和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中國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胃癌根治術后接受化療的患者9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7 例)和試驗組(47 例)。對照組32例為男性,15 例為女性;年齡33~67 歲,平均年齡(65.28±9.47)歲;TNM 分期:Ⅱ期21 例,Ⅲ期26 例;腫瘤位置:胃竇癌20例,胃體癌18例,胃角癌4例,賁門癌5例。試驗組30例為男性,17例為女性;年齡31~68 歲,平均(66.12±10.36)歲;TNM 分期:Ⅱ期23 例,Ⅲ期24 例;腫瘤位置:胃竇癌19 例,胃體癌17 例,胃角癌6例,賁門癌5例。2組性別、年齡、TNM 分期、腫瘤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胃癌診斷符合《胃癌診療規(guī)范(2018 年版)》[3]中標準,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2)中醫(yī)診斷符合《惡性腫瘤中醫(yī)診療指南》[4]中氣血兩虛型胃癌的診斷標準,已接受胃癌根治手術;(3)卡氏評分高于60 分;(4)年齡20~70 歲;(5)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標準:(1)預計生存期不足3 個月;(2)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3)合并心、腦、肝、腎嚴重疾病者;(4)存在免疫或生物制劑治療史;(5)合并營養(yǎng)不良、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6)對研究中涉及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術后均采用XELOX 方案(奧沙利鉑+卡培他濱)進行化療;對照組常規(guī)給予止吐、保肝治療、口服生血藥以及飲食調護,必要時給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八珍湯配合雷火灸治療。八珍湯組方:熟地黃15 g,當歸、茯苓各10 g,白芍、白術各8 g,川芎、甘草各5 g,人參3 g;水煎2次,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早、晚各1 次口服。雷火灸:打開雷火灸盒,將盒內植物柱固定;患者仰臥,定位并暴露中脘、關元、氣海、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等施灸穴位,點燃植物炷,采用懸灸補法,將火頭置于距皮膚2~3 cm 處并對準穴位,以局部皮膚微微灼痛可耐受為度,灸至皮膚微有紅暈后,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更換穴位,直至所有穴位灸完,治療過程中注意避免燙傷,每日1次。每2周為1個周期,周期間隔為3周,2組患者均治療10周。
1.4 觀察指標(1)骨髓抑制情況:化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液標本3 mL,通過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小板計數(shù)(PLT)、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T)及血紅蛋白(Hb)水平;同時記錄2 組WBC 減少、PLT 減少、NEUT 減少、Hb 減少等骨髓抑制情況發(fā)生率。(2)營養(yǎng)指標:化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液標本3 mL,通過酶聯(lián)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轉鐵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血常規(guī)比較治療后,2 組WBC、PLT、NEUT 及Hb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胃癌術后化療患者血常規(guī)比較 (± s)
表1 2組胃癌術后化療患者血常規(guī)比較 (±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組別對照組Hb/(g/L)110.27±12.59 76.43±9.121)107.94±13.85 88.06±10.181)2)例數(shù)47試驗組47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WBC/(×109/L)7.13±0.62 3.31±0.371)7.04±0.71 4.63±0.461)2)PLT/(×109/L)200.74±26.37 113.59±14.251)198.43±24.69 131.37±16.361)2)NEUT/(×109/L)4.68±0.45 1.69±0.181)4.63±0.38 2.94±0.311)2)
2.2 2組患者骨髓抑制情況比較試驗組治療后WBC 減少、PLT 減少、NEUT 減少及Hb 減少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胃癌術后化療患者骨髓抑制情況比較[例(%)]
2.3 2 組患者營養(yǎng)指標比較治療后,2 組血清TRF、ALB、PA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胃癌術后化療患者營養(yǎng)指標比較 (± s)
表3 2組胃癌術后化療患者營養(yǎng)指標比較 (±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組別對照組PA/(mg/L)325.40±13.28 177.23±11.291)323.17±14.63 240.08±13.231)2)例數(shù)47試驗組47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RF/(g/L)3.51±0.38 1.39±0.171)3.47±0.42 2.93±0.261)2)ALB/(g/L)48.04±3.65 27.16±1.911)47.81±2.78 36.04±1.731)2)
胃癌屬中醫(yī)學“反胃”“噎膈”“胃脘痛”等范疇,病位在胃,因脾胃虛弱、癌毒滯留所致。患者長期正氣耗傷,氣血生化乏源,又兼手術大傷元氣,氣血流失,此時化療之邪毒攻伐,脾胃損傷更甚,無以輸布水谷精微及生化氣血,進一步加重氣血兩虛之證[5]。故治療應以補益氣血為主。
八珍湯出自明代薛己的《正體類要》,由補氣之四君子湯與補血之四物湯合并而成,為補益氣血的名方[6],主治因失血過多、久病失治、病后虛弱等造成的氣血兩虛證。方中人參可大補元氣,熟地黃善滋陰補血,二者相合,益氣養(yǎng)血,是為君藥;白術補氣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和胃,有助人參補脾益氣之效,當歸能補血活血,白芍益氣養(yǎng)血,可增熟地黃之滋陰補血功效,是為臣藥;川芎功擅行氣活血,使君臣之藥補而不滯,是為佐藥;炙甘草益氣補脾和胃,兼以調和諸藥為使。諸藥相合,氣血同補,共奏益氣養(yǎng)血、健脾和胃之效[7]。雷火灸屬于“雷火神針”實按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明火懸灸,根據(jù)作用穴位的不同產生相應功效。點燃的植物炷由一般由調和氣血的中藥粉末和艾絨制成,燃燒時的高熱量可刺激穴位,激發(fā)經氣,促進肌腠打開及藥物滲透深入[8]。本次所選的中脘、足三里穴可和胃健脾、補氣養(yǎng)血,關元、氣海穴可培元補氣固本,三陰交穴能健脾益血、調肝補腎;用雷火灸刺激這些穴位可奏扶正固本、健脾補氣、調養(yǎng)氣血之功。骨髓抑制為術后化療常見毒副作用,對于化療的完成及治療效果均有不利影響,其表現(xiàn)也與中醫(yī)的“氣血兩虛”類似。本次經八珍湯配合雷火灸治療的患者,WBC、PLT、NEUT 及Hb水平雖較化療前降低,但高于對照組,而且各種骨髓抑制情況的發(fā)生幾率降低,同時營養(yǎng)狀態(tài)得到改善,對化療的耐受度明顯增加,提示該療法有助于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八珍湯配合雷火灸能夠有效減輕胃癌術后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