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佩萍 梁燕
摘 要:為探討零浪費技術在現(xiàn)代服裝產業(yè)中的適用性,根據(jù)合體服裝的設計思維,將零浪費技術分為零浪費裁剪和直接成型兩個大類。通過虛擬試衣技術對普適性較高的零浪費裁剪技術進行實踐演示,分析不同技術在實踐應用中的造型要點和產業(yè)發(fā)展?jié)摿?,并結合品牌案例分析零浪費技術在產業(yè)應用中的局限性。新興的直接成型技術拓展了零浪費合體服裝設計的維度,設計師可根據(jù)織造技術的不同特性進行創(chuàng)新。對零浪費技術的進一步研究,符合高校培養(yǎng)復合人才、品牌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和產業(yè)綠色轉型的需要。
關鍵詞:零浪費設計;可持續(xù)時尚;合體服裝設計;虛擬試衣;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65X(2023)04-0037-11
收稿日期:2022-06-24
網絡出版日期:2022-11-01
基金項目:北京服裝學院2022年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專項及一般教學改革資助項目(120301990132)
作者簡介:郭佩萍(1998—),女,福建廈門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可持續(xù)服裝設計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梁燕,Email:fzylyan@bift.edu.cn
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服裝產業(yè)鏈遍布全球,行業(yè)總碳排放量占總量10%,是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污染產業(yè)[1]。在全球氣候變暖日益嚴峻的大背景下,中國提出于2030年前達到碳峰值、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的目標,為各行業(yè)低碳轉型指明方向。服裝的“零浪費設計”是基于資源充分利用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即從服裝產品研發(fā)階段對廢棄物產生量進行控制,或為降低現(xiàn)代服裝工業(yè)對環(huán)境消極影響的最徹底、有效方法。
20世紀70年代多蘿西·伯翰(Dorothy K Burnham)
最早提出服裝裁剪效率問題,她在Cut My Cote一書中揭示不同織機所生產的織物寬度差異,對不同文化的服裝裁剪方式的影響,解釋了前工業(yè)社會將織物視若珍寶的原因,提出現(xiàn)代服裝工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2]。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代服裝生產過程中的布料利用率僅為85%,不僅影響經濟效益,更關乎資源、環(huán)境與人民生活[3]。在不影響服裝外觀與功能性設計的要求下提升面料利用率,是服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探討方向。
西方較早就對服裝零浪費設計展開研究,如Rissanen[4]將服裝的零浪費設計方法總結為方形裁剪(Square-cut)的結構設計。Mcquillan等[5]創(chuàng)新提出可自主修改的零浪費設計模板,從提升消費者參與度的角度對零浪費服裝進行推廣。近年來,中國設計師也紛紛加入零浪費設計的隊伍,施素筠[6]開發(fā)出“服裝一刀裁剪”系統(tǒng),說明一片式版型對節(jié)省用料、減少工序、提高縫制效率的意義。張蕾等[7]提出了一片式服裝的圖案自動拼接方法,嘗試解決零浪費設計的后續(xù)工藝問題,但缺少系統(tǒng)性的梳理與設計評價,且上述研究都尚未解決零浪費服裝穿著舒適度的問題,零浪費設計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
根據(jù)《中國可持續(xù)時尚消費人群行為圖譜》顯示,目前消費者已具備可持續(xù)消費認知,但產業(yè)端仍在概念認知階段,使得生產與消費的需求產生錯位。服裝的零浪費技術要實現(xiàn)產業(yè)化應用,須貼合現(xiàn)代人生活習慣,解決服裝合體性與實用性問題。本文著眼于零浪費服裝的發(fā)展現(xiàn)狀,總結適用于合體服裝設計的零浪費技術和實踐方法,并對具有產業(yè)化應用潛力的技術進行分析,以期推動我國可持續(xù)時尚發(fā)展,提高服裝行業(yè)的綠色創(chuàng)新水平。
1 服裝零浪費設計技術
傳統(tǒng)服裝樣板邊緣多為曲線形態(tài),無法與矩形布料完全契合,使得服裝在裁剪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織物浪費?!傲憷速M技術”的提出,目的在于從設計源頭控制原料的使用率,廣義上的“零浪費設計”是指不產生任何浪費的設計系統(tǒng),即對服裝生產任意環(huán)節(jié)進行消除織物浪費的行為設計;而狹義上一般指通過零浪費裁剪進行的服裝設計實踐[8]。從理論的角度,零浪費裁剪的版型為完整的方形,與布料形狀相契合,在理想條件下不會產生裁剪浪費。實踐數(shù)據(jù)顯示,該方法的面料廢棄率一般控制在2%以內(而傳統(tǒng)剪裁方式的面料浪費率通常為15%~20%)。在產業(yè)實踐中,面料利用率提高5%就能在一定程度幫助企業(yè)降低生產成本[4]。因此,零浪費設計技術的研究對于企業(yè)的成本控制與產品創(chuàng)新、產業(yè)的綠色變革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在產品研發(fā)環(huán)節(jié),零浪費服裝設計方法通常包含以下3類:升級再造(Up-cycling)、重新構造(Reconstruction)以及零浪費版型(Zero-waste)。
1.1 升級再造
“升級再造”指將廢舊布料進行再處理(如印染廢布、加工邊角料、卷軸尾端布料等),通過拼貼、編織、繡綴等工藝,為棄之可惜的邊角料賦予更高的價值,避免被降級回收或丟棄。這種方法要求設計師對材料特性有較好的認知,善用材質差異實現(xiàn)創(chuàng)意效果,但難點在于面料資源帶有極大的隨機性,因此服裝產品的升級再造難以進行標準化處理,相對適合單件單品的制作;且由于原料供應來源較為匱乏,手工處理成本較高,要推動其產業(yè)化生產,還需循環(huán)市場資源的整合與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的建設。
1.2 重新構造
“重新構造”指對消費后的紡織品或成品舊衣進行回收再利用,依據(jù)材料的勞損程度進行解構,重組為可繼續(xù)使用的全新產品,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也減輕服裝庫存和垃圾填埋場的負擔,形成“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huán)發(fā)展模式[9]。這種“舊物換新顏”的方式將回收品的歷時性因素納入新產品構造中,有效地將“情感價值”置入新構造階段的方法,亦能激發(fā)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表達。同“升級再造”存在的問題相同,該方法受制于原材料(即回收品)的資源限制和分揀、清洗、消毒等環(huán)節(jié)的高標準要求,難以做到標準化生產;且產品價值因人而異,部分消費者對回收物品存在心理上的抵觸,該方法依賴于特定消費市場的培養(yǎng)。
1.3 零浪費版型
“零浪費版型”指通過設計構圖和排列組合等方式對織物進行完整劃分,降低在設計階段產生的廢料比例方法。這種設計技術能直接解決服裝生產過程中的余料問題,區(qū)別于“升級再造”與“重新構造”兩種方法對原材料的限制,更具有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前景。這種綜合設計與生產技術雖賦予產品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但也存在著“穿著舒適性”和“場景適應性”的問題,因此該方法在產品研發(fā)過程中更具挑戰(zhàn)性;且目前尚未有指導零浪費版型設計的系統(tǒng)性方法指南,產業(yè)化應用仍存在困難。
2 合體服裝的設計思路
人體是三維立體結構,表面由許多曲度不同的曲面組成。如胸部、腹部和臀部等多為向外凸出的球面,而腰部、頸部和肩部等又是向內凹進的曲面。用一塊布包裹人體并能基本符合其形態(tài),就需要解決因表面起伏而產生的余料堆積問題。合體服裝區(qū)別于緊身貼體服裝和寬松式服裝,是指外部造型“合乎”人體基本形態(tài),且通過結構設計滿足日?;顒拥倪m應性與舒適性。根據(jù)材料特性的不同,實現(xiàn)合體服裝造型的思路可分為塑造空間的“加法”和剔除空間的“減法”。即利用省道轉移、分割線處理和工藝整理等方式,限制服裝在人體各圍度的松量;或利用彈性面料、一體成型技術直接塑造服裝空間,以達到合體的效果。
服裝的合體性是描述服裝與人體之間的適合程度,其評價由主觀感受與客觀反映所組成。主觀評價是基于感性工學量化穿著者的心理感受,即根據(jù)“感覺”對服裝作出“舒適”與否的心理評估。客觀評價是將實驗數(shù)據(jù)與科學模型進行對比,根據(jù)定量指標進行評價。
通常而言,服裝合體度由服裝與人體的間隙空間所表示。在滿足人體運動需求的基礎上,間隙量越小表示服裝造型與人體體形的差異越小、合體度越高。具體而言,服裝合體度由服裝結構對人體各部位松量設計所決定[10]。廣泛采用的原型法是根據(jù)大量人體數(shù)據(jù)構建的基本模型。該方法中,胸圍對服裝各部位松量設計均起到決定性作用,也是消費者對合體性感知影響較大的圍度位置;且以女性上衣為例,即使在極小面積包裹身體的情況下,由于服裝物理功用的本質,單件服裝中胸部的圍裹也被必然保留。因此,在以胸圍為“合體性”主要考量標準的情況下,記凈胸圍量為B,胸圍松量為x,則服裝合體度I可由式(1)表示[11]:
I=1-x(B-x)(1)
但服裝的合體度不僅與穿著者體形相關,還與服裝穿著狀態(tài)、服裝面料性能和服裝款式造型相關。因此,合體服裝設計是平衡整體造型效果與局部舒適度的設計,服裝的最佳合體度是綜合主觀審美感受和客觀數(shù)據(jù)條件的理想狀態(tài)。
3 零浪費合體服裝的設計方法
服裝零浪費設計曾受到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的沖擊而沒落,如今又隨著產業(yè)綠色轉型、可持續(xù)時尚概念被強調而發(fā)展?;诂F(xiàn)代生活方式、生活節(jié)奏、應用場景等因素的充分考慮,合體性、便利性及穿著的舒適性是探討當今零浪費設計的核心點。依據(jù)合體服裝設計思路,適合設計合體服裝的零浪費技術可分為“剔除空間”的零浪費裁剪技術和“塑造空間”的直接成型技術。
3.1 零浪費裁剪技術
服裝結構是以人體為原型展開的物態(tài)空間體,是人體身型分區(qū)歸納后的多個平面組合。合體服裝的零浪費裁剪技術是以消除不同平面間空隙為目的,解決覆蓋于身體曲面布料余量的一種方法。根據(jù)設計過程中參照原型的不同,將零浪費裁剪技術具體方法分為3類:以人體結構為原型、以服裝結構為原型、以人體結構與服裝結構組合為原型。
3.1.1 以人體結構為原型的設計方法
a)零浪費立體裁剪
通過立體裁剪的方式設計合體服裝,方法可概括為兩類:一是順應人體結構走向,以頸部、肩部和腰部為支撐點,使面料自然垂落,再進行裹繞、扭轉等手法消減富余空間;二是用工藝隱藏服裝多余的量,如:折疊、熱縮、打褶等方式,或轉換為局部裝飾實現(xiàn)物盡其用。這是一種較為直觀的設計方法,設計師可利用織物不同紗線方向的形變能力塑造圍裹或疏離于身體的造型。該方法曾被廣泛應用于古希臘時期服裝,強調由織物自然狀態(tài)與人體著裝共同創(chuàng)造的懸垂美感;而現(xiàn)代紡織與制衣技術的急速發(fā)展已突破原有局限,也為當下重新探討零浪費裁剪、工藝等技術層面的設計提供基礎條件。
圖1演示使用的是4片1 m×1 m的裁片,兩片作為服裝的前后衣片,以45°斜絲作為服裝中心線方向,剪開一角得到領部“V”字造型,預留出雙臂活動空間后縫合兩側與肩線。同樣的方法將另兩片織物中心線對準服裝側縫線,剪開一角的空間作為袖窿,腰部做疊褶工藝處理,并以附加的矩形腰帶完成腰部的合體效果。該類方法是通過裁片的尺寸控制胸圍的合體量利用面料的斜向伸縮性消減了部分余量,又用折疊的方法隱藏富余空間,因此宜選用柔軟輕薄的面料以達到垂墜的效果。
b)一片式裁剪
一片式裁剪是將人體的結構形態(tài)歸納為“T”字型,通過布料的裁剪與折疊,進行空間余量轉移以貼合人體。該方法能最大程度地簡化裁剪和縫制工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由于服裝各部位相互關聯(lián),該方法受到面料幅寬限制。圖2演示使用的是幅寬1.35 m、長度0.75 m的織物。首先在中心線位置剪開領部空間,之后沿肩線對折后裁開,得到連肩袖造型。接著,縫合袖縫、側縫與中心線,最后翻折領部做平領造型。服裝的前中心線與袖子的中心線皆為面料直絲方向,有效避免面料因方向性不一致而造成的變形問題。這種方法需要設計師調配好服裝各部位的尺寸,根據(jù)合體服裝胸圍松量不小于4 cm的要求,推導關鍵部位的松量控制值。因此,設計師在實踐時應注意服裝各部件所在位置的紗線,避免在翻折、旋轉中造成紗線方向的混亂,而增加縫制工藝的難度。
c)鑲嵌式裁剪
將單元圖形按照某種規(guī)律排列,形成無縫契合且不重疊的封閉圖形即為鑲嵌圖形?;衾颉溈鼈悾℉olly McQuillan)由荷蘭藝術家埃舍爾的鑲嵌版畫中得到靈感,將這種完整分割平面的方式運用在服裝裁剪中,為解決裁片邊緣不規(guī)則而導致的零碎料剩余問題提供思路[12]。鑲嵌圖形的特點在于邊緣共生,在反復連續(xù)的變化下呈現(xiàn)圖形無限拓展。將這種平面設計手法應用于布料裁剪時,需保證單位圖形至少有一條直邊,否則不能完整契合織物邊緣[13]。如圖3由矩形對邊彎曲變化得到6種單元圖形,圖形鑲嵌形成完整分割織物的平面參考圖,將裁剪下的衣片通過立體塑造的方式填充組合,得到最終設計造型。 所用織物尺寸為0.8 m×1.2 m,裁片數(shù)量為34片。
由于鑲嵌圖形的排列方式存在多樣性,同一副樣板也能重組出不同的形態(tài)。因此,部件可設計為易于拆解的結構,并可根據(jù)消費者喜好進行樣式變化,實現(xiàn)創(chuàng)意的可持續(xù)性。鑲嵌法為服裝作品創(chuàng)造審美情趣和豐富肌理,但由于裁片數(shù)量多、形狀抽象,裁片間的縫合工藝較為復雜,無法大批量生產,更適用于單件式定制類服裝設計中。
3.1.2 以服裝結構為原型的設計方法
a)原型分割法
大多數(shù)設計師在進行服裝零浪費設計時,往往為了零廢棄的目的而放棄最初設計樣式,或增加不必要的服裝部件,在一定程度背離了服裝舒適性的要求?;氐街b本質需求,設計師Elahe Saeidi以現(xiàn)代標準服裝為導向,提出經典款式零浪費化的設計方法[14]。將基礎原型紙樣再次分割成更小的裁片,再如“七巧板”式重新組合,使原型直接轉化為零浪費版型。如圖4以合體連衣裙為原型,先將樣板進行直線分割,再用曲線裁片調整契合,最后用小塊邊角補齊缺量,多出的兩塊曲形裁片作為裙身兩側口袋,所用織物尺寸為1.00 m×1.15 m,提升織物利用率27%,并易于在原版基礎上進行推碼。
b)拼圖分割法
為進一步探索現(xiàn)代樣式零浪費化的可能性,設計師蒂莫·瑞桑恩(Timo Rissanen)提出將樣式設計與服裝結構相融合的拼圖式裁剪[4]。具體方法是根據(jù)面料幅寬,將款式中重點部位及其對應結構劃為固定區(qū)域,再協(xié)調可調整部位的線條與設計,通過旋轉、排列、組合等方式嘗試裁片之間無縫拼合,最終規(guī)則的矩形面料被完整分割,該過程如同幾何拼圖(見圖5)。區(qū)別于古代零浪費樣板的直線平面形態(tài),現(xiàn)代款式多采用曲線與切口設計。設計師朱麗亞·拉姆斯登(Julia Lumsden)研究了拼圖分割時采用直線與曲線設計的差異,得出利用直線化服裝結構使零浪費樣板更容易實現(xiàn),曲線則更能滿足服裝的合體性[15]。設計師Tess Whitfort提出應在研發(fā)款式的同時考慮不同尺碼的組合設計以解決號型的拓展問題[16]。例如,將小碼和大碼號型組合達到裁片尺寸之間的互補和用料量的協(xié)調;或確定好該款式的所有號型,最后根據(jù)面料幅寬進行綜合排版。
原型分割法是先有服裝款式再進行零浪費化設計,拼圖分割法則是跳脫出樣式的限制,以一個模糊的造型目標進行平面結構設計,又在結構設計的過程中調整立體造型的設計,改變傳統(tǒng)的線性設計過程,呈現(xiàn)混合設計模式。
3.1.3 以人體結構與服裝結構組合為原型的設計方法
a)減法裁剪
設計師朱利安·羅伯茨(Julian Roberts)由“負形思想”衍生了“減法裁剪”,將服裝概化為筒狀結構,人體軀干和四肢需要穿過不同的“洞”——即裁去的負空間,使得服裝固定在人身上,通過布料與人體間的牽連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空間(見圖6)[17]。這種方法將立體造型轉化為平面圖形,是傳統(tǒng)“部件式”裁剪的突破,為拓展零浪費裁剪樣式提供新思路。減法裁剪以其獨特的外輪廓與非常規(guī)的內部結構,成為一種簡單易行又具創(chuàng)意性的設計思維,吸引著設計師和服裝愛好者的延伸嘗試。作為一種服裝造型的探索性方法可適應于設計者創(chuàng)作訓練,但存在服裝過于累贅、機能性不高等問題。因此造型規(guī)律的總結、設計隨機性的降低、服裝實用性的提高都是該方法未來解決的重點。
b)多款式裁剪
這是一種在面料上同時進行多款式零浪費設計的方法。將裁剪過程中初次使用的區(qū)域定義為正形,未使用的區(qū)域定義為負形,分別對“正、負形”面料進行設計,從而得到一種以上的零浪費產品,可提高設計效率。如圖7所示,連衣裙面料裁出之后,對剩余的面料再次進行設計嘗試,通過拼圖裁剪的方法設計出連帽外套與短褲,實現(xiàn)三款設計。該方法符合現(xiàn)代工業(yè)的高效運作模式,也有利于不同款式的同種面料的生產成本控制,適用于產品系列設計。
3.2 直接成型技術
由于零浪費裁剪設計存在諸多限制問題,部分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紡織品材料、服裝生產方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通過直接塑造合體服裝的方式消減材料廢棄,包括傳統(tǒng)技術上革新的織造類技術和基于科技創(chuàng)新產生的非織造類技術。
3.2.1 織造類技術
無縫針織技術是指通過無縫針織機器一次性立體編織的服裝半成品或成品,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適用范圍廣。不同于針織裁剪技術需要在平面或筒狀針織品上進行裁剪與再縫合等復雜生產過程,無縫針織機器可同時編織多個筒狀織物并自動拼接,設計師只需設置編織參數(shù),便可進行大批量生產。無縫針織技術的價值不僅在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紗線損耗,更在于實現(xiàn)花型的自由設計與精準定位,極大滿足消費市場對新型消費趨勢的需求。無縫工藝也使得服裝整體線條更為流暢,大幅提升服裝的舒適性,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直接成型的梭織技術以印度工程設計師斯哈薩·烏派德亞雅(Siddhartha Upadhyaya)發(fā)明的DPOL(Direct pattern on loom)技術為代表。他將計算機與織布機連接,直接織造帶有縫份和省道的服裝裁片,之后經過簡單的縫合工藝便可制作成服裝[18]。該技術直接消除了傳統(tǒng)制衣過程中的織物裁剪損耗,能節(jié)約50%的時間成本和80%的用水量。由于服裝織造時皆用同一套紗線,更能避免生產中的色差變化、差異收縮、褶皺等問題。因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產品難以被抄襲。目前可實現(xiàn)小批量訂單的生產,產品質量較為穩(wěn)定。
3.2.2 非織造技術
零浪費非織造技術典型代表是3D打印技術,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該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服裝材料的限制,以數(shù)字模型文件為基礎,將粉末狀可黏合材料逐層打印構造物體。將傳統(tǒng)的服裝面料減法式設計,轉變?yōu)榧臃ㄊ綐嫿?,極大豐富了設計的可能性。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改進,如今3D打印已可制作出質感柔軟且適用于生活場景的時尚產品,體現(xiàn)了科技與傳統(tǒng)手工、藝術共生的關系。Fabrican公司在此基礎上研發(fā)出由天然纖維直接成型的可噴涂織物[19]。該技術是將混合纖維液化、交聯(lián),高壓噴涂制造出即刻無紡布,通過重復噴涂增加織物厚度,由此靈活塑造服裝造型。該產品適用于醫(yī)療防護、保健、清理、運動等多個場景,亦可融合納米技術研發(fā)智能織物,以實現(xiàn)可噴涂導電織物推進可穿戴技術。
生物時裝(Biocouture)是從生產可持續(xù)、材料可降解的角度,對生物材料(即藻類、細菌、真菌和動物細胞)進行研究實踐。生物材料的優(yōu)點在于降解速度比傳統(tǒng)服用天然纖維要快,并帶有天然纖維所具有的親水性、親膚性,部分藻類還具有防火性能。生物材料的培育過程無需殺蟲劑和土地資源,可按照人為意志繁殖成所需形狀。Chan等[20]研發(fā)了兩種細菌纖維素定形栽培技術——通過生長容器或接觸面形狀的限制,使細菌繁殖成理想的裁片形狀。經實踐,用該技術制作的男士襯衣質感與輕質羊皮類似,并具有較好的服用性能。其他生物時裝的探索如:將細菌纖維素培養(yǎng)在蠶絲上,實現(xiàn)了不同材質的自然融合效果;將地衣類植物依據(jù)設計直接生長在服裝上,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但如何利用生物培養(yǎng)技術進行批量化生產、如何改善“生物面料”的質感與性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水溶性紗線、發(fā)酵蛋白絲、植物皮革等可降解材料也有著零浪費的意義,其力學強度、親膚性也在逐步改善,但工業(yè)用生產空間仍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數(shù)公司會與傳統(tǒng)服用纖維進行混紡,以提升創(chuàng)新材料的性能與質感。作為剛起步的新型材料,生產效能要達到替代傳統(tǒng)材料的程度還為時過早,然而卻不失為一條實踐可持續(xù)設計的思路。
3.3 零浪費技術的合體服裝產業(yè)應用
近年來,消費者對時尚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愈發(fā)關注,推進著相關技術的產業(yè)化應用。也有不少設計師進行產業(yè)化嘗試,當代部分零浪費品牌案例分析如表1所示。
基于傳統(tǒng)服裝生產方式的零浪費裁剪技術適用于多品類設計,其根本是在限定的矩形范圍內進行版型設計,以重點部位的維度為標尺,通過多種工藝消減、轉移、合并多余空間。但零浪費樣板在平面結構設計中具有偶發(fā)性,缺乏經驗的設計師難以在多重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實踐,因而研發(fā)時間長于傳統(tǒng)設計方式。另外,實際產業(yè)中的面料幅寬限制也使得零浪費款式、版型與技術的實現(xiàn)具有挑戰(zhàn)。加之零浪費裁剪往往涉及面料扭轉、翻折等處理,使得面料花型拼合與倒順毛控制等極易解決的問題卻成為零浪費設計的難點。當下計算機技術已能實現(xiàn)二維-三維設計的實時轉化,有效提高設計調整環(huán)節(jié)的效率,但仍存在技術不完備的問題,例如:現(xiàn)實中簡單的多層設計卻需要大量的復雜計算支持,高時間成本投入、低效能產出,也在無形中提高設計階段的碳排放。
雖然零浪費設計的研發(fā)過程較為困難,但這種全局設計的方式也有助于產業(yè)鏈效率的提高,例如裁片關聯(lián)的特點能使裁剪工序得到簡化。如今繁瑣、復雜的設計問題,未來或可在計算機的幫助下輕松解決。若將服裝裁片類比為幾何圖形,設計出相應的數(shù)學模型,指導計算機在限定幅寬的織物上進行數(shù)字化探索,將有助于零浪費技術向產業(yè)化發(fā)展。進一步探索計算機的技術支持邏輯和輔助標準化建立,才能推動零浪費設計的市場競爭力。
4 零浪費合體服裝未來趨勢
科技創(chuàng)新和綠色發(fā)展是新時代發(fā)展階段的主動力,也是紡織行業(yè)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重要來源。在“雙碳”目標導向下,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了構建綠色低碳產業(yè)體系的發(fā)展目標與具體任務,為夯實紡織可持續(xù)強國指明方向?;诳沙掷m(xù)理念提出的零浪費技術是對產品生命全周期的廢物控制,對服裝合體度的限定滿足了消費者對個性化的要求,將推進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
4.1 零浪費設計生產環(huán)節(jié)
a)優(yōu)化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
學院派作品往往以設計師的尺度為中心,難免存在材料使用上的無限制性,設計作品欠缺經濟價值的考慮。零浪費設計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設計方法,設計師需具有循環(huán)經濟和生態(tài)利益的意識,內容涉及服裝生命周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學生通過可持續(xù)設計訓練,能在實踐中充分調動所學知識,建立良好的可持續(xù)責任意識。零浪費設計技術又可與常規(guī)設計方法相互疊加、促進,豐富原有的設計思路,進而訓練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對培養(yǎng)復合型專業(y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b)為原創(chuàng)服裝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為時尚發(fā)展的主要載體,原創(chuàng)服裝品牌個性化、多元化的趨勢逐漸明顯,如何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力是其穩(wěn)步發(fā)展的關鍵。零浪費技術與設計者之間存在雙向促進的作用,是“將不可預測的設計過程作為一種創(chuàng)意優(yōu)勢”[21],為設計師們提供了創(chuàng)新源泉和可持續(xù)設計動力。從而打造獨特、有內涵的產品,吸引消費者為可持續(xù)買單。
c)進一步提升服裝生產企業(yè)的綠色競爭力
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為中國服裝企業(yè)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中國服裝企業(yè)在發(fā)展中沉淀了一套完整且雄厚的供應鏈體系,得以保障企業(y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革新,以穩(wěn)步前進的方式應對全球競爭。新的消費趨勢刺激著消費者對服裝審美、功能和環(huán)保的多重需求,促使服裝企業(yè)開拓可持續(xù)領域。對零浪費技術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紡織服裝業(yè)供給側結構的綠色升級,企業(yè)可與技術研究院、各高校進行交流與合作,發(fā)展可持續(xù)的核心技術,進一步提升綠色貿易的綜合實力。
4.2 零浪費設計消費環(huán)節(jié)
a)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市場支撐力
紡織產品的碳足跡是從研發(fā)到使用直至最后廢棄的全過程,要實現(xiàn)產品真正的零浪費需要消費者的支持與推進。但可持續(xù)理念是否能夠成為消費的第一動力目前尚處于探討階段,這是因為品牌對零浪費設計的宣傳多從“道德”的制高點進行,為消費者施加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同時,市場上存在不少貼著“可持續(xù)”標簽進行“洗綠”的產品營銷,使得“環(huán)?!碑a品也真假難辨??沙掷m(xù)本應自然而然地內化為企業(yè)的基本價值觀,而非某條產品線的最大賣點;服裝零浪費技術的本質是提供服裝創(chuàng)新設計的思路,而非營銷噱頭。設計師應利用這種設計思維創(chuàng)造更具價值的產品,進而促進消費者對設計理念的認同,培養(yǎng)可持續(xù)設計發(fā)展的支撐力。
b)完善服裝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
零浪費技術解決的不僅是產品研發(fā)階段的資源利用問題,還包括生產、運輸、分銷、售后等系列問題。設計師可通過預判產品在使用中遇到的損耗、流行趨勢等問題,提供可替換、可裝配的服裝部件降低廢棄率?;蜻M行易于拆解,再造性強的細節(jié)設計,并建立相應的回收機制,使產品能重回生產鏈的循環(huán)。由于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的產業(yè)復雜,受到多學科領域技術的影響,需要協(xié)同多方企業(yè)合作,以實現(xiàn)最優(yōu)運作策略。同時,再生產品也受到消費者接受意愿的影響,需要行業(yè)引領和國家政策引導以促進綠色產品與綠色消費的良性互動。
5 結 語
服裝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然不是新的概念,快時尚產業(yè)市場份額下降、可持續(xù)品牌興起、消費者意識覺醒等現(xiàn)象都標志著中國時尚產業(yè)的綠色變革已拉開序幕。《紡織行業(yè)“十四五”發(fā)展綱要》指出中國目標在2035年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推進者,這為“可持續(xù)設計”在未來的研究與實踐的深度展開提供了政策支持與產業(yè)基礎。
基于服裝合體需求進行的零浪費設計是在原有的材料零浪費要求上,更強調了服裝的舒適性要求,也是對現(xiàn)代著裝規(guī)則的積極靠攏。本文根據(jù)合體服裝設計思路梳理了零浪費合體服裝的設計方法,其中零浪費裁剪技術適用于服裝產業(yè)的各品類,可分為人體結構、服裝原型以及兩者相結合的三個角度進行產品設計。
“零浪費合體服裝”的探討雖以“胸圍合體”作為探討的標準,但在未來研究中,可繼續(xù)以此為基礎展開符合更多人體維度的“合體性”的實驗與論證。目前,零浪費版型設計多將服裝各部件進行聯(lián)合,使得生產工序合并而減少,作為一種可行的設計思維與方法應用于實踐過程中;但同時,也需考慮該設計方法在工業(yè)裁剪和生產過程中的可行性,是否會造成額外的“工時浪費”,避免陷入“布料零浪費”而“工時高浪費”的境地,這是未來研究中的重要考量要素,更需在實際生產中通過實施來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NIINIMKI K, PETERS G, DAHLBO H, et al. The environmental price of fast fashion[J].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0, 1(4): 189-200.
[2]DOROTHY K. BURNHAM. Cut My Cote[M].Toronto: Royal Ontario Museum, 1973
[3]COOKLIN G. Garment Technology for Fashion Designers[M].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1997
[4]RISSANEN T. Zero-Waste Fashion Design: A Stud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Cloth, Fashion Design and Pattern Cutting[D]. Sydne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
[5]MCQUILLAN H, ARCHER-MARTIN J, MENZIES G, et
al. MakeUse: A system for open source, user-modifiable, zero waste fashion practice[J]. Fashion Practice, 2018, 10(1): 7-33.
[6]施素筠.立體簡易裁剪[M].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17.
SHI Sujun. Simple Draping[M]. Taibei: Shang Ding Culture Press, 2017.
[7]張蕾,陸小艾,王雪琴,等. “一片布”式零浪費服裝款式及圖案自動拼接設計[J]. 絲綢, 2018, 55(12): 71-77.
ZHANG Lei, LU Xiao'ai, WANG Xueqin, et al. Research on zero waste garment of "one piece of cloth" and automatic pattern splicing design[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12): 71-77
[8]黃蕾. 基于零浪費技術的可持續(xù)時裝設計研究[D]. 北京: 北京服裝學院, 2015.
HUANG Lei. Sustainable Fashion Design Based on Zero-Waste Technology[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5.
[9]MCDONOUGH W, BRAUNGART M.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M]. New York: North Point Press, 2002.
[10]ASHDOWN S P, DELONG M. Perception testing of apparel ease variation[J]. Applied Ergonomics, 1995, 26(1): 47-54.
[11]劉珍珍. 合體裝的最佳合體度與面料性能關系的研究[D]. 蘇州: 蘇州大學, 2009.
LIU Zhenzhen.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est Fit and Fabric Properties of Fitted Garments[D].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09.
[12]GWILT A, RISSANEN T. Shaping Sustainable Fashion: Changing the Way We Make and Use Clothes[M]. London: Earthscan, 2011.
[13]CARRICO M, KIM V. Expanding zero-waste design practices: A discussion pap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shion Desig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2014, 7(1): 58-64.
[14]SAEIDI E, WIMBERLEY V. Precious cut: A practice-based research toward zero-waste design by exploring creative pattern cutting methods and draping techniques[C]International Textile and Apparel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Iowa State University Digital Press, 2015, 72(1): 49-56 .
[15]LUMSDEN J. A Garment for the Upper Body with a Collar and Sleeves and Buttons down the Front: Shirts Designed through Patternmaking: An Essay Present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Design at Massey University, Wellington, New Zealand[D]. Palmerston North: Massey University, 2010.
[16]GWILT A. A Practical Guide to Sustainable Fashion[M]. London: Bloomsbury Visual Arts, 2020.
[17]MCQUILLAN H, RISSANEN T, ROBERTS J. The cutting circle: How making challenges design[J]. Research 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 2013,17(1): 39-49
[18]UKEY P, KADOLE P V, BORIKAR S. "Direct pattern on loom": An innovative method of garment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3(2):131.
[19]AMATO S. Fit to a T: Spray-on clothing, craft,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the agency of objects[J]. Utopian Studies, 2011, 22(2):285-302.
[20]CHAN C K, SHIN J, JIANG S X K. Development of tailor-shaped bacterial cellulose texti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zero-waste design[J].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 2018, 36(1): 33-44.
[21]MCQUILLAN H. Digital 3D design as a tool for augmenting zero-waste fashion design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shion Desig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2020, 13(1): 89-100.
Fitted garments design based on zero-waste technology
GUO Peiping1, LIANG Yan1,2
(1.School of Fash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2.Faculty of Innovation and Design,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 China)
Abstract:
The garment industry is a resource-consuming industry. The garment industry accounts for 10% of carbon emissions, making it the second biggest polluter after oil. "Zero-waste design" of clothing is a solution based on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hich is the most thorough and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amount of waste from the clothing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ge, o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odern clothing industry on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lacks systematic sorting,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sustainable design, wearing comfort and industrial economy has not been solved. At present, consumers already have the basic cognition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but th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concept cognition promoting stage, which also causes the mismatch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ema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fash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green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zero-waste technology in modern clothing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thinking of fit clothing, zero-waste technology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zero-waste cutting and direct forming. Zero-waste cutt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and seven specific practice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ototypes referenc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Product design i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human body structure, clothing prototyp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irect forming techn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weaving methods: weav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non-weav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virtual fitting technology, the universal zero-waste cutting technology is demonstrated in practice, and the modeling point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zero-waste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brand cas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the zero-waste technology is to control the waste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products, and to limit the fit degree of cloth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sumers for personalization and comfort. Zero-waste cutting technology is suitable for multi-category design, and its basis is to carry out the pattern design within the limited rectangular range. The method makes the cutting process simplified and the cutting process is 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ch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 emerging direct forming technology expands the dimension of zero-waste fit clothing design, and designers can make innov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weaving technology and non-weaving technology.
Further research on zero-waste technology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composite talents, enhance innovation ability of brands and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R&D efficiency of zero-waste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technical support logic and auxiliary standardization of computer to promot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zero-waste design.
Keywords:
zero-waste design; sustainable fashion; fitted garments design; virtual fit; design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