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施素華,許春
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心腎內(nèi)科血液凈化區(qū),福建廈門 361000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見慢性并發(fā)癥之一,調(diào)查顯示,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發(fā)病率約為20%~40%,并且該病的臨床發(fā)病率依然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發(fā)展趨勢,已經(jīng)成為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血液透析是治療糖尿病腎病的首選技術(shù)手段,通過實施血液透析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2]。但患者需要長時間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長期治療加上身體上的不適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情緒障礙,不利于血糖控制,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3-4]。因此,對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上需要予以更全面、更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以穩(wěn)定患者的臨床指標,減輕患者的情緒障礙,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本次研究選取2021年3 月—2022 年6 月于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50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全面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50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每組25 例。觀察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齡40~78 歲,平均(54.48±3.26)歲;糖尿病病程2~10 年,平均(5.86±1.23)年;透析時間6 個月~7 年,平均(3.37±0.46)年。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齡42~76 歲,平均(54.31±3.17)歲;糖尿病病程2.5~10 年,平均(5.89±1.28)年;透析時間7 個月~7 年,平均(3.39±0.52)年。兩組的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接受相關(guān)檢查,明確診斷為糖尿病腎病[5];②患者在本院接受規(guī)律的血液透析治療,3~4 次/周,且透析時間超過6 個月;③入組患者的相關(guān)臨床資料以及診療信息均完善且正確,且聽力和視力均正常;④對于本研究表示知情和同意,在完全自愿的前提條件下參與到本研究中,并且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屬已經(jīng)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6]:①同時合并其他糖尿病相關(guān)并發(fā)癥;②合并智力障礙、認知障礙或意識障礙的患者;③參與研究前3 個月有外科手術(shù)史的患者;④其他病因所致的腎病患者;⑤中途退出研究,或中途轉(zhuǎn)到其他醫(yī)院進行治療的患者。
1.3.1 對照組 開展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血液透析期間血糖以及生命體征等相關(guān)指標的波動情況進行持續(xù)密切監(jiān)測,為患者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
1.3.2 觀察組 開展全面護理干預:成立全面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科室護士長、責任護士和護理人員,小組成員在入組前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培訓,了解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制訂護理計劃,在實施護理計劃的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突發(fā)情況作出針對性調(diào)整。①注重患者心理層面的護理。與患者積極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獲取患者和家屬的信任。②護理人員要明確患者負面情緒的來源,與患者進行深入的溝通,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和悲觀情緒。向患者講解既往的治療案例,讓了解疾病,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③加強患者認知層面的護理。糖尿病腎病患者均有多年的糖尿病史,由于缺乏對疾病和治療相關(guān)知識的正確了解導致其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了依從性差、配合度低等情緒。對此,護理人員要選擇最適合患者的宣教形式。向患者系統(tǒng)、形象地介紹血液透析和糖尿病腎病相關(guān)知識,鼓勵患者積極提問,護理人員要予以耐心、細致的解答。④加強行為干預。糖尿病腎病患者需要控制好血糖,若血糖有異常波動會影響病情和治療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飲食方面,要嚴格控制糖分和鹽分的攝入量,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不要食用辛辣的刺激性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餐前或餐后遵醫(yī)囑使用胰島素。運動方面,要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制訂針對性的運動方案,以有氧運動為主,叮囑患者若運動過程中有不適感或勞累癥狀,要立即停止,原地休息。同時,要戒煙酒,嚴格遵守糖尿病和腎病的雙重行為標準,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對比兩組血糖值、焦慮和抑郁情緒改善程度、生存質(zhì)量改善程度。
①血糖值[7]:于護理前和護理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血糖值,將兩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測定結(jié)果進行比較。
②焦慮情緒:評估護理前和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情況,使用的評價工具是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8],得分<7分表示無焦慮,≥7 分說明可能焦慮,得分越高,焦慮越嚴重。
③抑郁情緒: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9]對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的抑郁情緒改善情況進行評估,得分<7 分代表無抑郁,得分越低,說明抑郁程度越輕或改善程度越好。
④生存質(zhì)量:評估護理前后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評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with 100,WHOQOL-100)[10]作為評價工具,量表采取百分制的評估方式,所得分數(shù)越接近于滿分,表示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越佳。
采用SPP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較護理前均降低,觀察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值對比[(±s),mmol/L]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值對比[(±s),mmol/L]
images/BZ_161_271_2366_1229_2416.png觀察組(n=25)對照組(n=25)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t/P對照組護理前后值t/P觀察組護理前后值t/P組間值護理前值t/P組間值護理后值7.59±1.45 5.16±0.88 7.62±1.34 6.43±0.79 3.825/<0.001 7.163/<0.001 0.076/0.939 5.396/<0.001 13.46±1.24 6.85±1.33 13.49±1.35 7.98±1.46 13.855/<0.001 18.175/<0.001 0.081/0.935 2.860/0.006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低于護理前,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評分對比[(±s),分]
images/BZ_161_1317_375_2275_425.png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24.78±2.61 24.86±2.33 0.114 0.909 8.78±1.65 16.49±1.58 16.874<0.001 25.908 14.865<0.001<0.001
護理后,觀察組的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評分對比[(±s),分]
images/BZ_161_1317_862_2275_912.png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25.89±3.34 25.78±3.16 0.119 0.905 9.01±1.74 18.78±1.95 18.692<0.001 22.411 9.426<0.001<0.001
觀察組護理后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且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對比[(±s),分]
images/BZ_161_1317_1495_2275_1545.png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65.53±4.18 65.68±4.27 0.125 0.901 90.13±2.26 84.16±2.55 8.760<0.001 25.885 18.578<0.001<0.001
作為臨床上非常常見且高發(fā)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對人體造成的損傷是較為嚴重的,而糖尿病本身造成的損傷并不是最嚴重的,如果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的狀態(tài),則會導致身體其他重要臟器功能受損,繼發(fā)系列并發(fā)癥,糖尿病相關(guān)并發(fā)癥是導致患者殘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目前我國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率可達到20%~40%,而該數(shù)據(jù)在糖尿病相關(guān)并發(fā)癥中居于前幾位,可見糖尿病腎病對糖尿病患者造成的傷害是相對較大的[11]。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目前血液透析是治療效果較好也是首選的治療措施,通過實施血液透析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指標,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雖然血液透析的治療效果較好,但患者需要長時間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長時間的透析會導致患者身體上發(fā)生變化,同時也會導致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加重,長時間伴有負性情緒會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造成影響,進而影響血液透析的總體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上要加強對此類患者的護理干預。
本次研究比較了常規(guī)護理與全面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經(jīng)全面護理干預的患者其血糖值控制效果更好,患者護理后焦慮和抑郁情緒均有明顯改善,其生存質(zhì)量評分更高,體現(xiàn)了全面護理干預的優(yōu)勢。分析原因:全面護理干預是一種全方位的護理措施,由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和考核且有豐富護理經(jīng)驗的護理人員執(zhí)行護理操作,可以讓護理工作更加系統(tǒng)、更加完整。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可以緩解患者因疾病和透析所致的不良情緒,當患者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和治療,可以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度[12]。通過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知疾病,護理人員在對其實施健康教育時根據(j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程度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健康教育的效果,盡可能讓每一位患者均對疾病、治療、治療期間注意事項、行為方式等有正確認知。通過對患者實施行為干預,可以讓其掌握糖尿病和腎病的雙重飲食標準、行為標準,幫助患者調(diào)整生活習慣,讓其養(yǎng)成健康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更好地控制血糖值波動。
綜上所述,將全面護理干預運用于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護理中獲得的效果理想,因此,此種護理方法有借鑒意義和進一步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