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豪,趙晨露,李亞東,宋藝佳,萬一心,趙文霞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后期由于門靜脈高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失衡、膠體滲透壓降低、淋巴液回流受阻等腹腔內液體產生與吸收失去動態(tài)平衡的結果,是肝硬化轉化為失代償期的重要標志之一[1]。肝硬化腹水患者1年病死率約15%,5年病死率為44%~85%[2]?,F有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限制水鈉攝入、應用利尿劑及輸注白蛋白及血漿等,對難治性腹水采用腹腔穿刺放液、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腹水濃縮回輸療法等,短期療效明顯,但長期預后不佳,且容易誘發(fā)腹腔感染、電解質紊亂、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該病病程較長,長期口服中藥難以堅持,且腹水壓迫胃腸道,影響胃腸功能,使患者食欲降低或進食困難[3],而中藥穴位敷貼外治療法則可避免上述弊端。正如清代吳師機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敝兴幯ㄎ毁N敷有類似于內服的作用,在緩解肝硬化腹水患者癥狀、增加尿量、減少腹圍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本文就近些年有關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相關研究進行匯總分析。
中藥穴位貼敷是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指導下,以傳統(tǒng)針灸理論為基礎,將中藥貼敷于腧穴,用中藥代替針灸,以腧穴為始發(fā)點,經絡為傳導路線,三位一體發(fā)揮協同作用,溝通內外、聯系上下,調整臟腑陰陽平衡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4]。
首先,腧穴亦稱“節(jié)”,《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彪蜓ㄊ侨梭w臟腑經脈氣血精華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經氣運行道路的匯合點,是與臟腑器官及有關部位相聯系的特殊區(qū)域,不僅是疾病的反應點,亦是防治疾病的刺激點,可通過發(fā)揮其近治、遠治及特殊的調節(jié)作用糾正人體偏頗[5]。其次,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靈樞·海論》載:“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靈樞·經脈》載:“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苯浗j具有運行氣血、舒經通絡、貫上通下、平衡陰陽的作用[6]。最后,依據中藥的性味歸經和升降浮沉之性,將藥物貼敷于腧穴,刺激穴位,一是通過直接激發(fā)腧穴、經絡之氣,溝通內外,疏通經絡,調整臟腑陰陽;二是藥物通過皮膚吸收,到達臟腑經氣失衡的病所,從而發(fā)揮間接的治療作用[7]。
正如清代徐靈胎所言:“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利,此至妙之法?!敝兴幯ㄎ毁N敷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可發(fā)揮中藥、腧穴、經絡三位一體的協同作用。
中藥穴位貼敷相當于現代的中藥經皮給藥系統(tǒng)[8-9],指將中藥粉末或中藥提取物與某種透皮基質或促滲劑混合制成,以膏劑、散劑、巴布劑、穴貼劑等形式,貼敷于皮膚(包括腧穴和患處),使藥物以一定的速率經局部皮膚滲透而進入體循環(huán),發(fā)揮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種系統(tǒng),其機制主要包括皮膚吸收機制、經絡腧穴機制、藥物透皮機制3個方面。
2.1 皮膚吸收機制(1)脂溶性物質通過皮膚角質層細胞吸收;(2)水溶性物質通過皮膚毛囊、皮脂腺、汗管等附屬器官吸收;(3)微小離子及其他低分子物質通過細胞間隙吸收,進而入血通過體循環(huán),發(fā)揮局部或全身作用[4-5]。
2.2 經絡腧穴機制(1)將藥物貼敷于穴位,通過發(fā)揮其藥性,可促使穴周或皮膚溫度升高,擴張周圍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加速血液循環(huán),利于中藥穿過皮膚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發(fā)揮藥物歸經及其性味功能效應。(2)現代研究表明,經穴對貼敷藥物具有特殊敏感性和放大效應,且經絡低電阻、低抵抗的特性可以使藥物迅速進入人體失調部位,充分發(fā)揮藥物特性,協同經穴發(fā)揮單雙向或特殊調節(jié)作用。(3)藥物貼敷通過刺激皮膚穴位的神經末梢感受器以及藥物的吸收、代謝,對機體有關的物理、化學感受器產生良性影響,通過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功能,進而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增強機體免疫力,進而防治疾病[6-8]。
2.3 藥物透皮機制首先,貼敷藥物在皮膚角質層水合作用輔助下,使局部膨脹成多孔狀態(tài),利于藥物透皮吸收;其次,促透劑的應用可以改變皮膚角質層的屏障功能,擴大表皮細胞間隙,輔助藥物擴散吸收,擴大藥物療效。目前常用的促透劑主要分為化學合成促透劑(如氮酮類、表面活性劑、油酸等)和天然透皮吸收促透劑(如冰片、薄荷腦、中藥揮發(fā)油等)兩大類[6,9-11]。
3.1 中藥敷臍
3.1.1 中藥敷臍的理論闡述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運用中藥敷臍療法治療蛇毒咬傷的記載[12],而中藥敷臍治療腹水最早記載于李時珍《本草綱目》:“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搗爛,入麝香三分,貼于臍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腫消”;清代吳師機認為“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對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臍而上下相應”。神闕穴即臍中,為任脈要穴,與任、督、沖三脈合稱“一源三歧”?!鹅`樞·經脈》有“手太陰之筋下系于臍”“足陽明下挾臍”“足太陽筋結于臍”“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少陰之筋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脈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等記載,可見臍與諸經關系密切。臍居人體正中,串聯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內聯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為一身經絡之總樞[13]。而藥物敷臍則可激發(fā)經氣,疏經通脈,推動氣血運行,通調水道,調和氣血陰陽,祛邪扶正。
現代醫(yī)學研究認為,臍為胚胎發(fā)育中腹壁的最后閉合處,皮膚角質層最薄,皮下無脂肪組織,與腹膜、筋膜直接相連;其次,臍下有豐富的靜脈網及毛細血管,可促進藥物有效成分快速滲透吸收。再者,肝硬化時門脈高壓形成,藥物可通過開放的側支循環(huán)進入血液而發(fā)揮作用。最后,臍周神經豐富且敏感,通過藥物和穴位的雙重刺激,調節(jié)神經、免疫等系統(tǒng),進而調控中樞,發(fā)揮治療作用。中藥敷臍還可促進胃腸道蠕動,緩解胃腸道淤血,提高利尿藥物的療效[13-14]。
3.1.2 中藥敷臍的臨床應用王瑤等[15]在基礎治療之上,加用峻下逐水之商陸,用姜汁或黃酒調勻,敷臍治療2周,比較兩組患者腹脹、腹圍、腹脹緩解時間、肢腫及小便量等情況,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張文文等[16]通過對芒硝敷臍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療效進行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經芒硝敷臍治療后腹水緩解率明顯增高,腹圍和體重顯著下降,但肝功能改善并不明顯。楊小軍等[17]選取肝硬化腹水氣滯濕阻型患者48例,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在對照組限水、限鈉、利尿保肝、補充白蛋白等基礎治療之上加用中藥復方(甘遂10 g,香附12 g,萊菔子15 g,青皮12 g,大腹皮20 g,生大黃10 g)貼敷神闕穴,發(fā)揮其疏肝行氣祛濕之功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腹圍、24 h尿量等情況,發(fā)現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改善,但試驗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研究采用益氣活血利水中藥(黃芪40 g,太子參、茯苓、白術、澤瀉各20 g,柴胡、枳殼、丹參、鱉甲、豬苓、車前草各15 g,莪術12 g)粉碎研末,用生姜汁調成膏狀敷臍,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改善證候積分、腹脹緩解時間及生存質量等方面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優(yōu)勢,表明益氣活血利水貼敷臍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及生活質量,促進腹脹的緩解[19]。
吳駐林等[18]共納入23篇文獻進行中藥敷臍輔助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中藥敷臍可顯著提高療效,同時提出部分中藥敷臍產生的不良反應可能與單獨運用有毒中藥(多為甘遂、芒硝等峻下逐水藥)或配伍單一有關,因此臨床上已較少運用單藥敷臍治療肝硬化腹水。
3.2 中藥多穴貼敷
3.2.1 其他穴位肝硬化腹水患者敷貼時除了神闕穴,亦常選用任脈穴及其他腧穴。如中脘穴[19]為胃經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是小腸經、三焦經、胃經和任脈的交會穴,是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第一要穴,為脾胃生化轉輸之樞紐,具有疏利中焦氣機、健脾和胃、降逆利水之效?!夺樉募滓医洝吩?“溢飲脅下堅痛,中脘主之?!爆F代研究認為,中脘具有調節(jié)胃腸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氣海穴[20]是先天元氣之海,先天元氣升發(fā)之處,具有溫中補虛、益氣固本、調補下焦之功,可調節(jié)全身氣機及水液代謝?!夺t(yī)宗金鑒》記載氣??芍嗡[、心腹膨脹。關元穴[21]是小腸的募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是人體元氣真氣生發(fā)之地,是下焦元陰元陽關藏出入之場所,具有培腎固本、補氣回陽、利水通便之功。水分穴[22]是人體分利水液的大穴,《針灸大成》記載其主水病,腹堅腫如鼓,具有通調水道、行氣利水之效。足三里[23]乃胃經之合穴,為人體補虛強壯之要穴,主調氣機,通腑氣,健脾胃,化水濕,《針灸甲乙經》載:“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現代研究發(fā)現,足三里可以調節(jié)胃腸微循環(huán),提高機體免疫力。天樞穴[24]為大腸之募穴,是人身上下、天地、陰陽之氣樞轉交合之處,具有健脾和胃、通腑理氣之效,《針灸大成》載天樞“主水腫腹脹腸鳴”。期門穴為肝經之募穴,是脾經、肝經和陰維脈的交會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氣活血之功,氣機調暢則水濕可祛[25]?!夺樉募滓医洝份d:“期門可主胸脅支滿?!边x期門有近端取穴之意,治療肝病,直達病所。
3.2.2 中藥多穴貼敷的臨床應用沈峰等[26]選取66例氣滯濕阻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給予限鈉、抗病毒等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利尿基礎上應用白牽牛散[白牽牛(半生半熟)、炙甘草、化橘紅、土炒白術、桑白皮、川木通,姜汁調勻]貼敷于神闕、復溜、陰陵泉、腎俞、膈俞、膽俞等穴治療4周,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有效率為93.94%,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白牽牛散穴位貼敷可顯著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凝血等血清學指標,降低門靜脈壓力,緩解癥狀。梁浩衛(wèi)等[27]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之上加用消脹利水方(黨參、葶藶子、黃芪、澤漆、土鱉蟲、丹參、冰片、蔥白,蜂蜜、溫水和透皮促進劑調勻)穴位貼敷(神闕、關元、水分、氣海、天樞)治療,療程14 d。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腹圍、24 h尿量、肝功等,治療組有效率90%遠優(yōu)于對照組30%,提示消脹利水方外敷可明顯改善患者相關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王向榮等[28]對納入的10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指出以健脾益氣、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為主的中藥復方進行穴位貼敷可顯著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減少腹水,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在改善肝功能等血清學指標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雖存在皮膚過敏的不良反應,但整體安全性較高。
3.3 中藥穴位貼敷二聯療法
3.3.1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內服中藥穴位貼敷與內服中藥內外相合,通過不同吸收途徑發(fā)揮藥物功效,協同治療,從整體調節(jié)臟腑功能。黨中勤等[29]臨床運用黃芪澤苓顆粒(黃芪、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澤蘭、丹參、車前子、大腹皮、玉米須)口服聯合逐水膏(芫花、甘遂、大戟、牽牛子、小茴香、冰片)敷臍治療中重度乙肝肝硬化腹水,可明顯降低門脈壓,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腹水消退和肝功能的恢復,減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馬素平等[30]以益氣活血利水方(基礎方: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土元、生牡蠣、澤蘭、大腹皮、厚樸、枳實、雞內金、防己、桔梗、炙甘草,兼證靈活加減)聯合逐水膏(甘遂、萊菔子、漢防己、地龍、冰片等)穴位貼敷治療氣虛血瘀型肝硬化腹水,貼敷選取神闕、關元、水分、氣海、天樞等穴,治療1個月后,發(fā)現患者白蛋白上升,肝功能水平改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表明二者聯合應用可明顯提高療效,提升人體機能,且安全性良好。
3.3.2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針刺中藥穴位貼敷聯合針刺通過多渠道刺激人體經絡系統(tǒng),可激發(fā)經絡之氣,起到活血通經、通調水道、利水消腫之功,進而改善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物質滲出。歐陽麗萍等[31]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主穴:中脘透水分、水分透氣海、氣海透中極,配穴:肝俞、脾俞、腎俞、三焦俞、足三里、三陰交、復溜)聯合中藥敷臍(麝香、甘遂、蔥白粉碎,黃酒調勻)治療2周,中藥敷臍聯合針刺可顯著提高療效,減少腹水。孫奕純[32]在利尿等西藥治療基礎上予針灸聯合中藥穴位貼敷,不僅可以減少腹水,增加尿量,改善電解質紊亂,還可以降低患者半年內腹水的復發(fā)率,治療效果顯著。
3.3.3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艾灸艾灸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其產生的溫熱刺激可升高局部溫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聯合中藥外敷可加速藥物透皮吸收,共同發(fā)揮調節(jié)臟腑功能,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提高機體免疫力。董春玲等[33]將90例肝硬化伴腹水患者均分為3組,艾灸神闕組(溫和灸15~20 min)、中藥敷臍組(生大黃、制甘遂、萊菔子、人工麝香、沉香、丁香、冰片)、艾灸聯合敷臍組,均給予保肝利尿等基礎治療,治療1個月后發(fā)現艾灸聯合神闕穴貼敷組有效率96.7%,遠遠高于其他兩組,且患者體質量下降、腹圍改善及24小時尿量增加情況明顯優(yōu)于單獨操作。表明艾灸聯合貼敷神闕穴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夏銳[34]通過觀察雷火灸聯合自制消腹水膏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發(fā)現可顯著提高療效,促進腹水的消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安全性高。
3.3.4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中藥灌腸中藥保留灌腸是利用腸黏膜選擇性吸收和排泄的特性,將中藥湯劑經肛門灌注于腸道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二法結合,相得益彰,均可避免肝臟首過效應,提高藥物吸收率。劉光偉等[35]在常規(guī)限水、限鈉、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加用退黃合劑(茵陳、赤芍、金錢草、郁金、大黃等)保留灌腸聯合逐水方(黃芪、三棱、莪術、甘遂各30 g,大腹皮、干姜、冰片各10 g)敷臍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肝腎功能,增加尿量,減少腹水。其機制可能在于外敷可改善血流動力學、降低門脈壓,而灌腸則可清除腸道內毒素。孫羿幗等[36]對中藥敷臍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進行Meta分析,表明此二聯療法可提高治療有效率,顯著增加24小時尿量,改善腹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整體不良反應較小。
3.3.5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熱療儀肝病治療儀、TDP照射等熱療儀,可通過對肝區(qū)的照射,升高局部溫度,加快血液循環(huán),聯合藥物外敷,提高藥物吸收效率,并加速人體代謝。李曉燕等[37]觀察中藥(黃芪30 g,炙鱉甲15 g,丹參20 g,茯苓20 g,白芍 20 g,甘遂5 g,醋調)穴位敷貼(肝俞、期門、脾俞、腎俞)聯合肝病治療儀(照射肝區(qū))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療效,結果此二聯療法可顯著改善腹脹、噯氣、黃疸等相關癥狀,加快腹水消退,且可延緩腹水的增長速度。徐霞等[38]運用中藥敷臍聯合TDP照射治療肝硬化腹水,可提高療效,明顯改善患者肝纖維化情況,增加尿量。
3.3.6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外,中藥穴位貼敷還可與耳穴、藥浴、促透劑等方法聯合應用。鄭亞江等[39]通過觀察消脹貼外敷神闕穴聯合耳穴壓丸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治療后發(fā)現其可明顯緩解患者腹脹、納差、黃疸等相關癥狀,改善門靜脈、脾靜脈血流動力學。貝光明等[40]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以風藥為主的瑤藥敷臍聯合藥浴治療肝硬化腹水,其有效率90% 遠優(yōu)于對照組的66.67%,而且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肝腎功能、肝纖維指標、門脈血流動力學,還可降低腹水的復發(fā)率。楊丹紅等[41]通過對中藥巴布劑腹部穴位貼敷肝硬化腹水療效及腸通透性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巴布劑(由中藥提取浸膏佐以甘油、聚乙二醇等制成)可以促進藥物透皮吸收,提高療效,且對皮膚刺激性少。
3.4 中藥穴位貼敷三聯療法肝硬化腹水中醫(yī)三聯療法一般以口服聯合穴位貼敷為主,再選取針刺、艾灸、灌腸、耳穴、藥膳等任一方法而治療疾病的組合療法。劉全忠等[42]采用健脾補腎利水方口服(生地黃、茯苓、山藥、黨參、山茱萸、澤瀉、冬瓜皮、白茅根)、利水方敷臍(甘遂、芒硝、蔥白、大腹皮各30 g,冰片10 g)聯合夜間加用藥膳(山藥、茯苓、薏苡仁各10 g,雞內金15 g,大棗3個,粳米5 g,加工成米糊150~200 mL)治療陰虛水停證肝硬化腹水,此三聯療法可有效減少腹水,提高白蛋白水平,增強肝硬化殘余肝細胞合成功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何應峰[43]運用利水消癥湯(鱉甲、薏苡仁、綿茵陳、蒲公英、葶藶子、桑白皮、龍葵、海藻、昆布、赤芍)聯合隔姜灸及溫陽逐水膏(制附子、肉桂、冰片、牽牛子等,用蜂蜜和透皮促進劑調勻)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取神闕、關元、氣海、水分、天樞穴,每穴先行隔姜灸5壯,進而行貼敷治療。結果表明三聯療法可明顯減輕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提高療效。黨中勤教授臨床運用黃芪澤苓湯口服、逐水膏(芫花、甘遂、大戟)敷臍聯合消臌方(大黃、黃連、烏梅各25 g,牡蠣30 g)高位保留灌腸等多途徑給藥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可明顯改善癥狀、保肝降酶、提高血漿白蛋白、縮短療程[44]。何成邦等[45]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之上予苓桂術甘湯原方聯合針刺(主穴:中脘透水分,水分透氣海,氣海透中級)及中藥敷臍(芒硝、甘遂、牽牛子、冰片、麝香)治療肝硬化腹水。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62%,且各方面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安全性高。
穴位貼敷療效的獲得,不僅取決于貼敷制劑的制作,貼敷過程的注意事項也尤為重要,具體如下[46-48]:(1)貼敷前后應注意穴位局部清理及消毒,確保貼敷局部干凈干燥;(2)貼敷前注意觀察穴位周邊有無瘙癢、水泡、創(chuàng)傷、感染等情況,若有,應禁止貼敷;(3)貼敷時位置準確,動作輕柔,要注意及時更換,以免影響療效;(4)貼敷期間應保持環(huán)境溫度在適宜的范圍內,注意局部防水;(5)貼敷過程中如見紅腫、水泡、瘙癢等情況,應立即停止貼敷,查明原因后對癥處理;(6)治療季節(jié)不同,貼敷時間有異,夏季貼敷時間易短,防止汗液浸濕導致療效下降或者出現局部感染的情況,冬季可延長貼敷時間;(7)中藥輔料的制作,應保證粉碎成末,干濕適宜,過干則容易脫落;(8)孕婦及對醫(yī)用膠帶過敏者禁用。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責之于肝脾腎三臟失調,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失開闔,致氣滯、血瘀、水停腹中而發(fā)病。單純西醫(yī)對癥治療效果不理想,聯合中藥穴位貼敷及其他療法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降低復發(fā)率,提高生活質量。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可發(fā)揮中藥、腧穴、經絡三位一體的作用,具有療效顯著、用藥量少、吸收快速、不良反應小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現有文獻多為個人經驗總結或病例較少的臨床觀察,且試驗設計不嚴謹,辨證用藥、觀察指標等缺乏統(tǒng)一標準;(2)外用劑型的制作較為粗糙,多為中藥的粗放加工,雖已有巴布劑等新型制劑出現,但仍缺少規(guī)范化;(3)外敷劑治療肝硬化腹水的機制研究較少,且缺乏代謝、藥效學、透皮吸收等方面的研究。針對此,今后需進一步統(tǒng)一外敷劑型規(guī)范,確保質量和療效;其次,應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外敷劑代謝、藥效學等方面的實驗研究,研發(fā)新型貼敷劑和促滲劑,擴大其臨床應用,不斷提高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