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 楊靖文
[關鍵詞] 水土保持;措施設計;公路工程;風沙區(qū);甘肅省
[摘 要] 甘肅省風沙區(qū)自然環(huán)境惡劣,植被稀少,風蝕劇烈,沿線公路水土流失防治已然成為公路建設中的關鍵點和難點。以G312線七墩—瓜州段公路改造工程為例,分析了甘肅省風沙區(qū)公路工程在水土保持設計時存在風力侵蝕嚴重、土壤結皮與植被恢復困難、特殊性巖土較多等難點,并結合風沙區(qū)水土流失特點,針對性提出風沙區(qū)公路工程水土保持專項措施、重點區(qū)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臨時措施等設計方案。
[中圖分類號] S157.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7-0019-03
公路具有聚集經濟要素和促進產業(yè)融合的作用,對加快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及促進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公路工程作為典型的線性工程,具有施工路線長、施工周期久、地表擾動強度大、破壞范圍廣的特點,其建設活動往往會對沿線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造成破壞或重塑,產生一定的水土流失。近年來,眾多學者就公路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設計展開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土保持措施探討、效益評價及技術應用研究等方面。如:張宇等[1]根據(jù)貴州公路水土流失特點,提出了優(yōu)化專項設計與重點區(qū)域水土流失防治是關鍵;王保定等[2]分析了在公路工程建設中水土保持措施的應用及成效;馮佳琳等[3]基于熵值法評價了高速公路施工過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葉里扎提·吾林巴斯等[4]基于公路水土保持對新疆植被可恢復性進行了分區(qū),進而為公路建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布設提供了依據(jù);劉健等[5]介紹并分析了西南土石山區(qū)線性工程棄渣場整治措施。
“十四五”以來,甘肅公路交通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公路建設規(guī)模不斷擴大。受風沙區(qū)惡劣自然因素的限制,甘肅省風沙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區(qū)域內降水稀少,蒸發(fā)量大,風力侵蝕嚴重,大大制約了區(qū)域內社會經濟發(fā)展。在風沙區(qū),一方面公路建設活動會擾動地表,形成揚塵,污染空氣,威脅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另一方面風沙會掩埋已建公路,阻礙交通,影響行車安全,威脅行車人生命安全。因此,開展風沙區(qū)公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研究的意義十分重大。本研究以G312線七墩—瓜州段公路改造工程為例,分析甘肅省風沙區(qū)公路工程水土保持設計難點,并結合風沙區(qū)水土流失特點,針對性地進行了水土保持設計。
1 項目區(qū)概況
1.1 自然概況
G312線七墩—瓜州段公路沿線地貌類型主要為戈壁平原,地勢較開闊,地形略有起伏,地層以砂石、礫石為主。屬大陸性中溫帶干旱氣候區(qū),夏季干熱而較短促,冬季寒冷而較漫長。年均氣溫9.2 ℃,極端最高氣溫39.6 ℃,極端最低氣溫-29.0 ℃;年均降水量49.2 mm,年均水面蒸發(fā)量2 487.5 mm,是甘肅省降水量最小和蒸發(fā)量最大的地區(qū);年均風速2.7 m/s,風力侵蝕極嚴重。公路沿線土壤類型以棕漠土、灰棕漠土、風沙土為主,最大凍土深146 cm。植被類型以荒漠植被為主,主要喬木有新疆楊、二白楊、胡楊、檉柳、沙棗、梭梭等;主要灌木有紅砂、泡泡刺、膜果麻黃、駱駝刺、黑果枸杞、沙拐棗等;主要草本有甘草、合頭草、芨芨草、賴草、羽茅、艾草等。
1.2 工程概況
G312線七墩—瓜州段公路位于酒泉市瓜州縣境內,全長66.27 km。路線起點位于瓜州縣七墩鄉(xiāng),接G312線清泉—七墩段;路線終點位于G312線與G30高速公路瓜州出口平交處,順接G312線瓜州—柳園段。工程等級為大型,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路基寬25 m,設計行車速度80 km/h。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為557.14 hm2,其中項目永久占地352.14 hm2、臨時占地205.00 hm2。共修建大橋1座158.00 m,為原有橋梁加寬利用;中橋2座,共90.08 m;小橋23座,共434.92 m;涵洞147道;服務區(qū)1處、停車區(qū)1處、養(yǎng)護工區(qū)及治超站1處。項目挖填方總量約450.74萬m3,其中挖方總量約23.92萬m3,填方總量約426.82萬m3;借方402.90萬m3;無棄方。
2 項目水土保持設計難點
在項目設計階段,根據(jù)項目區(qū)水土流失現(xiàn)狀與特點,結合野外調查,分析總結了水土保持設計難點,具體如下:
1)風力侵蝕極為嚴重,中度以上侵蝕占比大。嚴重的風力侵蝕導致區(qū)域內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脆弱,無法形成有效的地表保護層。按照《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劃定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qū)和重點治理區(qū)的公告》,項目區(qū)所在瓜州縣屬內陸河流域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qū),以風力侵蝕為主,防治責任范圍內原地表年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3 995 t/(km2·a)。此外,根據(jù)《2021年甘肅省水土保持公報》,瓜州縣水土流失面積為14 289.84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61.73%,其中中度以上侵蝕面積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的71.47%。項目實施過程中,路基開挖、路塹填筑、取土開采等施工工藝均會破壞原有地表附著物,加劇土壤侵蝕。
2)自然條件惡劣,土壤結皮與植被自然恢復困難。七墩—瓜州段公路沿線主要為戈壁與基巖殘丘區(qū),地層以砂石、礫石為主,基巖裸露,植被不發(fā)育。雖然地表生長有麻黃、白刺、駱駝刺等水土保持植物,但區(qū)域內自然條件惡劣,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簡單,植被一旦遭受擾動,極易被破壞,且很難恢復。此外,荒漠土壤結皮能增加土壤的穩(wěn)定性,減少風力侵蝕,然而風沙區(qū)地表土壤結皮的自然形成十分困難,一般需3~5 a。
3)特殊性巖土較多,存在安全風險與水土流失隱患。公路沿線特殊性巖土以鹽漬土、季節(jié)性凍土、素填土為主。鹽漬土不僅會引起地表膨脹、路面變形,而且會降低植被對水分的利用效率,造成土壤板結,阻礙植被扎根。季節(jié)性凍土會產生凍脹和融陷,過大的凍融變形,會使路基發(fā)生翻漿和冒泥現(xiàn)象,對公路造成很大的破壞。此外,沿線多為素填土路段,路基多填筑砂礫土,松散堆積或壓實度不均一,容易引起不均勻沉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 水土保持設計
3.1 水土保持專項措施
1)不良地質路段水土保持措施。大部分公路路段經過區(qū)地形較為平緩,多為第四系堆積物構成,不良地質不發(fā)育,特殊性巖土以鹽漬土、季節(jié)性凍土、素填土為主。對鹽漬土路段,采取提高路基高度、換填路基、設置隔斷層、加設護坡道等措施,路基填料采用礫類土,并做好截排水等綜合措施,同時對鹽漬土路段的構筑物采取相應的防腐措施。對季節(jié)性凍土路段,采取提高路基高度、換填路基、設置隔斷層等措施。對素填土路段,采用換填、清表、翻夯、碾壓等措施。
2)攔水沙壩。公路沿線雖降雨較少,但因植被稀少,降雨時極易形成匯流,沖刷路基,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若大量設置護坡、擋土墻等會大幅增加工程造價,因此,在項目設計中設置攔水沙壩代替護坡、擋土墻等,既防護路基、降低工程造價,又減輕水土流失危害。當路線通過山前洪積扇或戈壁時,為攔截流向路基坡腳的漫水,根據(jù)地形在路基迎水側設置頂寬2.5 m、高1.5~2.0 m的攔水沙壩,沙壩坡腳到路基坡腳距離按照不小于10.0 m控制。攔水沙壩應設置護坡道,或開挖寬而淺的排導溝,使匯集水或自然蒸發(fā),或疏導至橋涵處,排至路基范圍以外。
3)礫石壓蓋。公路沿線為風蝕區(qū),地表被礫石覆蓋,植被覆蓋度低,施工擾動破壞后植被恢復困難。但研究表明,礫石壓蓋具有保水保墑、增加地溫和保持地力的效果,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橋梁施工擾動區(qū)、施工生產生活區(qū)、施工便道、取土場等區(qū)域采用直徑大于5 mm的礫石壓蓋,壓蓋厚度10 cm,會取得比較好的防治效果。
3.2 重點區(qū)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通過對已建公路項目資料及相關文獻的查閱,發(fā)現(xiàn)取土場區(qū)的開采會嚴重破壞地表原有地貌和植被,對水土流失影響較大,是公路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的重點區(qū)域。根據(jù)本項目土石方平衡結果,項目需借方402.90萬m3,布設取土場12處,臨時占地共計190.20 hm2。由于項目所選擇的取土場均位于戈壁平原區(qū),周邊環(huán)境特點類似,防護形式相同,故以取土量最大的取土場S7的水土保持措施設計為例。取土場S7臨時占地19.90 hm2,滿足可取土量要求,取土量79.60萬m3,平均取土深4 m。取土后邊坡坡比1∶1.5,采取土地整治、撒播草籽等恢復植被措施,并結合礫石壓蓋。土地整治面積為20.43 hm2,其中取土坡面面積1.85 hm2,取土坑底部面積18.58 hm2。土地整治后,對取土坑底部采用直徑大于5 mm的礫石壓蓋,壓蓋厚度10 cm。在取土場外側設置高1 m的鐵絲網圍欄;在取土場外來水側設置攔水埂,攔水埂頂寬20 cm、底寬80 cm、高30 cm,邊坡坡比1∶1。
3.3 臨時措施
在風沙區(qū),臨時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具有易配置、起效快的特點。臨時措施包括臨時攔擋、臨時排水、臨時苫蓋及臨時灑水等??紤]到項目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與惡劣,施工過程中應加強臨時措施的落實,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執(zhí)行。如在路基土建施工期,定期對未經硬化的擾動場地進行灑水、碾壓,可使土壤結皮,增加地表穩(wěn)固度,減少風蝕等。
4 結束語
G312線七墩—瓜州段公路改造工程地處甘肅省風沙區(qū),是連接甘肅與新疆的一條重要通道。針對甘肅省風沙區(qū)公路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特點,水土保持設計時應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yōu)先,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分區(qū)施策,多措并舉,有效控制區(qū)域內水土流失,以降低工程建設對風沙區(qū)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另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積極落實“三同時”制度,加強施工全過程管控及現(xiàn)場監(jiān)督檢查,確保水土保持方案落地。
[參考文獻]
[1] 張宇,魏浪,孫榮,等.貴州喀斯特地區(qū)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9(12):43-45.
[2] 王保定,蔡勛星,雷明琴,等.某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與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21,50(9):99-100.
[3] 馮佳琳,殷黎明,趙麗君,等.基于熵值法的高速公路施工過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7,37(2):153-157.
[4] 葉里扎提·吾林巴斯,李宏鈞,劉濤,等.基于公路水土保持的新疆植被可恢復性區(qū)劃[J].公路,2018,63(12):278-283.
[5] 劉健,張騰,應豐.西南土石山區(qū)線性工程棄渣場水土保持措施設計:以卡拉·楊房溝水電站交通專用公路工程為例[J].四川水利,2021,42(5):150-153.
收稿日期: 2023-02-15
第一作者: 周曄(1989—),男,甘肅武山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公路工程水土保持設計、邊坡防護等工作。
通信作者: 楊靖文(1969—),男,甘肅武山人,正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水土保持工程設計、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
E-mail:642344505@qq.com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