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羽
全社會應共同守護泳池安全
隨著“雙減”政策的持續(xù)推進及社會體育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向體育場、走進陽光中。2023年1月1日起,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正式施行,將“學校體育”的章名修改為“青少年和學校體育”,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在花樣繁多的運動項目中,游泳有著獨特魅力:在鍛煉全身肌肉的同時,可以幫助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和增強心肺功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常規(guī)運動可能會對人體關節(jié)造成的損傷。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既能健身、又可消暑的游泳項目受到不少青少年的青睞。
不容忽視的是,游泳被我國列為第一批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四個大項)之一,專業(yè)技術性強、危險性大、安全保障要求高。對于青少年游泳培訓來說,不僅需要特定的資質、場地、設施、器材,還對游泳教學和培訓從業(yè)人員的入職資格、教學能力、道德素養(yǎng)等有著嚴格要求。然而,一些游泳場所的現(xiàn)狀并不盡如人意:全國范圍內屢屢曝出游泳培訓中出現(xiàn)溺水傷亡事故,硬件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水池水質不達標、培訓質量低下等問題突出,更有培訓人員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對學生進行性騷擾或性侵害等行為存在。如何促使青少年游泳培訓行業(yè)規(guī)范、健康發(fā)展,這是值得全社會思考的課題。
在河南平頂山的某游泳場所內,一名6歲的男孩只是碰了一下游泳教練,教練竟一把將孩子扔進了泳池內。孩子的母親表示,孩子原患有重度自閉癥,經過訓練已進步到輕度,可經過此事,其心理受到極大傷害,出現(xiàn)行為倒退現(xiàn)象。
游泳培訓中發(fā)生的暴力事件并非個例。在江蘇一游泳館內,一名8歲的男孩上私教課時被教練拎起,使勁往水里猛摔。短短15秒內,這樣的動作持續(xù)3次之多。雖然其身上的血痕三四天就能消除,但這件事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是很大的。
除了利用肢體力量實施暴力,記者注意到,還有的游泳教練會借訓練之名,行體罰之實,如罰站、不合理的跑步或游泳訓練等。體育領域研究人士表示,這其實是一種體罰暴力,即用身體素質訓練的方法進行懲罰。相較于前述兩個案例中的軀體暴力,體罰暴力的手段更加復雜、隱蔽,判定難度較高。
就如何區(qū)分體罰和正常訓練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檢察官助理湯鑫。湯鑫向記者分析道,可以從三方面進行判斷:第一,從訓練目的來看,正常訓練是為讓學生增強體質,正確掌握體育運動技能,但是體罰常常突出的是“罰”,不考慮其正向積極引導學生的作用;第二,從行為方式和手段來看,正常訓練會根據學生身體承受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適當加量訓練、加難度訓練也不會超出其承受能力,但體罰手段具有簡單粗暴性,不考慮學生身體承受能力,甚至超量、超難度訓練,不僅傷害學生身體,更無視學生的人格尊嚴;第三,從行為結果來看,體罰會對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會對其正常學習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游泳池中水波蕩漾,一派歡聲笑語,但也可能藏著令人發(fā)指的丑惡行徑——有的不法分子見青少年在游泳中泳衣單薄暴露,且家長監(jiān)管較少,水下行為不易被發(fā)現(xiàn),便打著“動作指導”的幌子,用手摸未成年人的隱私部位,或是親吻未成年人等。甚至有人利用游泳教練身份的權威性和信任感,采用各種“誘哄”手段使未成年人與之發(fā)生性關系。
在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qū)人民法院2023年2月公布的一件案件中,某校外培訓機構游泳教練王某在場館閉館后,對一名未成年學員實施性侵,家長察覺后報警。王某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并在庭審中當庭認罪認罰。法院經審理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強奸罪。王某除了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還被判處終身禁止從事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工作。據悉,這是湖南省法院對校外培訓機構游泳教練發(fā)出的首份從業(yè)禁止判決。
記者曾了解到一件在公共場所當眾猥褻兒童的案件:多名小學女生報名參加游泳班,培訓過程中,教練張某會借糾正姿勢之機觸碰她們的隱私部位。后來,情況愈演愈烈。孩子們告知家長后,家長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張某到案后,先承認部分犯罪事實,又否認全部犯罪事實。最后,張某通過家屬向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賠禮道歉,并在開庭審理期間當庭認罪認罰。檢察機關指控,張某以追求性刺激為目的,在公共場所當眾對上述兒童實施猥褻,構成猥褻兒童罪,依法應加重處罰,并提出從業(yè)禁止的建議。
在游泳培訓過程中,如何準確認定性騷擾、性侵害?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檢察官助理任舒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性騷擾是指違反他人意愿,以語言、表情、動作、文字、圖像、視頻、語音、鏈接或者其他方式使他人產生與性有關聯(lián)想的不適感的行為。具體到游泳運動中,如在游泳場所對游泳者說黃色笑話、開黃色玩笑,故意夸贊或者貶低游泳者身材,偷拍游泳者隱私、敏感部位,以性暗示意味握手、踩腳、挽臂等。性侵害行為則是針對游泳者實施的能夠滿足性欲和性刺激的淫穢行為,其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相較性騷擾更高,如利用教授游泳動作故意隔著泳褲或者將手伸進泳裝撫摸游泳者生殖器、臀部、胸部等部位,侵害游泳者性羞恥心、性自主決定權和身心健康。
把游泳引入學校課程、將游泳納入體育中考選項、每年舉辦10余項市級游泳比賽……上海是一個對游泳運動有著特別熱愛的城市,更致力于中小學生游泳推廣普及。從2004年開始,上海啟動了“人人運動,學會游泳”中小學生學游泳達標活動。此后,上海在前期游泳推廣項目的基礎上,實施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和大學生“人人學會游泳”計劃。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8月,上海四年級以上會一種泳姿的人達到九成左右,中小學生溺水人數(shù)有所減少。
游泳在青少年中不斷普及的同時,各類安全風險也隨之出現(xiàn),一些游泳場所在為未成年人提供教學、訓練中,存在人身安全與游泳場所管理等方面的隱患。目前,上海市長寧區(qū)通過“一意見一行動”的方式積極探索司法保護和政府保護的良好協(xié)作模式,督促行業(yè)加強自律、落實社會保護責任,形成未成年人安全保護大格局。
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區(qū)人民法院、區(qū)體育局、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與區(qū)文化和旅游局等5家單位聯(lián)合會簽《關于加強游泳場所未成年人保護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黃冬生介紹了《意見》的三大亮點:一是率先在游泳行業(yè)強化入職查詢和從業(yè)禁止制度。絕大多數(shù)游泳場所是未成年人經常出入的地方,也應適用我國法律關于入職查詢和從業(yè)禁止制度的規(guī)定;二是率先在游泳行業(yè)落實強制報告制度。游泳場所及其聘請的教練員、救生員、相關工作人員等,如果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臨其他危險情形的,應當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做好配合調查的工作;三是率先在游泳培訓前設置人身安全法治“第一課”。檢察機關、法院依托法治副校長工作機制,聯(lián)合區(qū)體育局,就人身安全保護與法律保護兩方面共同設計課程,確保在未成年人接受游泳培訓前接受自護“第一課”。同時,還應對相關從業(yè)人員開展入職前法治教育,提升行業(yè)自律和未成年人保護意識。
2023年5月,長寧區(qū)正式啟動“游泳場所未成年人安全保護計劃”。長寧區(qū)人民法院與區(qū)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發(fā)布《“未成年人游泳場所安全保護計劃”行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政府部門、企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家庭、學校等主體提供未成年人保護行動指引,為營造全社會保護未成年人權益良好氛圍提供助力。長寧區(qū)人民法院副院長王飛向記者介紹道,未成年人保護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指南》從四個維度提出了具體路徑:一是政府部門需要履行各自職責,切實加大監(jiān)管力度;二是各類企業(yè)需要強化社會責任,不斷增強法治意識;三是行業(yè)協(xié)會需要發(fā)揮自治作用,規(guī)范優(yōu)化培訓內容;四是家庭、學校需要強化教育責任,有效呵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值得一提的是,《指南》指出,“行業(yè)協(xié)會需要通過課程設置、規(guī)范建立等形式,對游泳課程中的肢體接觸明確接觸范圍,避免碰觸未成年人身體隱私、敏感部位,避免相關人員相關行為落入性騷擾或性侵害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