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張喜真 王曉丹
(1.鄭州市金水區(qū)總醫(yī)院內(nèi)科,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市金水區(qū)總醫(yī)院消化與內(nèi)分泌科,河南 鄭州450000)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特征,主要由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誘發(fā)。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血糖升高、自主神經(jīng)病變等因素,可出現(xiàn)胃腸激素分泌紊亂,胃腸動力下降,從而易誘發(fā)出口梗阻型便秘;臨床可表現(xiàn)為大便習慣改變、排便間隙明顯延長、大便排出異常困難等,部分患者可伴有食欲減退、口苦、頭痛等非特異性癥狀;此外長期的排便困難可導致患者焦慮,甚至造成心理負擔,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容積性瀉藥是臨床治療糖尿病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手段,但多次用藥可損傷腸道功能,影響患者正常的排便反射,導致患者出現(xiàn)習慣性便秘,且停藥后易復發(fā),效果欠佳。如何在取得最佳效果的同時,減輕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已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腹部穴位按摩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能夠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促使胃腸道運動,促使患者排便,且安全性高、操作簡單[2]。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是一種改良生物反饋訓練方式,較傳統(tǒng)的訓練方案,其針對性更強,能夠?qū)⒒颊卟±硇畔⑦M行反饋,并根據(jù)患者直腸壓力適當調(diào)整訓練強度,提高訓練針對性,最大化康復效果[3]。鑒于此,本研究給予糖尿病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聯(lián)合腹部按摩,并分析其對肛直腸功能與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如下。
擇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5例糖尿病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抽簽法分組。對照組47例,男性24例,女性23例;年齡50-82歲,平均年齡68.56±6.82歲;糖尿病病程5-28y,平均糖尿病病程14.71±6.72y。聯(lián)合組48例,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齡52-82歲,平均年齡68.91±6.58歲;糖尿病病程6-28y,平均糖尿病病程14.23±6.9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符合參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有關內(nèi)容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4];符合參考《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廣州)》有關內(nèi)容制定的出口梗阻型便秘診斷標準[5];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因全身性疾病、腸道本身疾病等導致的便秘;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或精神類疾?。缓喜魅拘约膊?、嚴重皮膚病或存在皮膚潰爛;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嚴重病變或惡性腫瘤。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均給予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增加腹部穴位按摩。采用摩法按揉中脘順時針推至天樞、氣海、右側天樞,再回到中脘行環(huán)形按摩5 min,后采用揉法按摩氣海、中脘、兩側天樞各30-40次,共按摩15-20 min,1次·d-1,5次· w-1。
聯(lián)合組在此基礎增加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采用生物反饋治療儀(生產(chǎn)企業(yè):荷蘭ENRAF,型號:Myomed 632X)進行生物反饋訓練。訓練前向患者講解腸道結構、生理功能等,訓練前指導患者排空糞便。選取自適應模式,患者取右側臥位,行指檢,指檢完成后將導管潤滑插入患者肛門,根據(jù)患者情況適當調(diào)節(jié)導管深度,待患者適應導管后,指導患者做排便、提肛動作?;颊咄瓿膳疟?、提肛動作時,直腸壓力情況可通過儀器顯示,每次訓練開始時以第一次測定的直腸壓力情況為初始參數(shù),在后續(xù)訓練過程中系統(tǒng)可根據(jù)初始參數(shù)適當調(diào)整。3次· w-1,均為周一、周三、周五進行,25-30 min·次-1。
兩組患者均干預6 w。
1.3.1 便秘癥狀
干預前1 d,干預6 w末,分別評估兩組患者糞便性狀、排便次數(shù)、排便阻塞感、盆底松弛度,根據(jù)癥狀嚴重程度分別計為1-4分,分值越高便秘癥狀越嚴重。
1.3.2 肛直腸功能
干預前1 d,干預6 w末,采用肛管直腸測壓儀(生產(chǎn)企業(yè):合肥凱利光電科技,型號:XDJS8G)檢測兩組患者直腸肛管壓差、力排時肛管殘余壓、直腸靜息壓、肛門直腸縮榨壓。
1.3.3 精神心理因素
干預前1 d,干預6 w末,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對兩組患者心理應激狀態(tài)進行評估。SDS評分、SAS評分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
數(shù)據(jù)以SPSS23.0處理,計量資料(肛直腸功能、精神心理因素等)以±SD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患者糞便性狀、排便次數(shù)、排便阻塞感、盆底松弛度分值均明顯降低,且聯(lián)合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便秘癥狀比較(±SD,分)
表1 兩組患者便秘癥狀比較(±SD,分)
注:與干預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糞便性狀 排便次數(shù) 排便阻塞感 盆底松弛度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7 2.64±0.97 1.72±0.80#2.80±0.91 1.69±0.63#2.73±0.92 1.72±0.68#2.58±0.83 1.66±0.65#聯(lián)合組 48 2.71±0.95 1.19±0.71#*2.71±0.94 1.26±0.58#*2.61±0.96 1.30±0.55#*2.65±0.78 1.27±0.59#*
干預后,兩組患者腸肛管壓差、力排時肛管殘余壓均降低,直腸靜息壓、肛門直腸縮榨壓均升高,且聯(lián)合組降低或升高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肛直腸功能比較(±SD,mmHg)
表2 兩組患者肛直腸功能比較(±SD,mmHg)
注:與干預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直腸肛管壓差 力排時肛管殘余壓 直腸靜息壓 肛門直腸縮榨壓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7 52.34±5.62 9.84±2.12#102.63±22.54 66.98±15.74#3.34±1.18 3.98±1.24#70.08±7.63 74.73±8.26#聯(lián)合組 48 53.12±5.54 5.72±1.27#*101.91±20.97 54.63±11.23#*3.45±1.09 4.91±1.43#*70.63±7.51 79.87±9.71#*
干預后,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降低,但聯(lián)合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精神心理因素比較(±SD,分)
表3 兩組患者精神心理因素比較(±SD,分)
注:與干預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SDS評分 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7 52.46±7.89 36.07±4.68# 53.79±7.90 39.62±6.51#聯(lián)合組 48 51.62±7.64 30.69±4.07#* 54.46±7.82 32.48±5.34#*
研究顯示,干預后,聯(lián)合組糞便性狀、排便次數(shù)、排便阻塞感、盆底松弛度分值及直腸肛管壓差、力排時肛管殘余壓均低于對照組,直腸靜息壓、肛門直腸縮榨壓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聯(lián)合腹部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減輕患者便秘癥狀,改善肛直腸功能。腹部穴位按摩選取關元穴、天樞穴、中脘穴為主要穴位進行按摩,天樞穴為人身之中點,是升降清濁之樞紐,按摩該穴位可調(diào)腸胃氣機;中脘屬奇經(jīng)八脈之任脈,按摩該穴可降逆化滯;關元是元陽之本真氣發(fā)生之處,按摩該穴可健脾和胃。通過腹部穴位按摩,可有效促使腸道蠕動,促使患者排出糞便,減輕患者便秘癥狀[8-9]。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能夠通過生物反饋將患者肛腸生理活動信息進行處理,以圖像的形式進行展示,并根據(jù)患者初始直腸與肛管壓力值,適當進行提高,能夠有效發(fā)揮最大訓練強度,能夠促使患者掌握收縮、放松肛門及腹部肌肉的方法,協(xié)調(diào)肛門括約肌收縮,幫助其重建排便反饋通路,促進腸道蠕動,協(xié)同腹部穴位按摩,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肛直腸功能。
糖尿病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存在排便不適感、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且癥狀反復,持續(xù)時間較長,使機體處于精神緊張狀態(tài)。研究顯示,干預后,聯(lián)合組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聯(lián)合腹部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腹部穴位按摩主要通過對腹部特定穴位的刺激,促使胃腸道蠕動,從而緩解患者便秘癥狀,隨著癥狀的逐漸減輕,患者心理狀態(tài)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該方案對患者不良情緒無直接作用,增加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能夠以患者初始直腸與肛管壓力值為基數(shù),提供漸進性的訓練方案,加速患者康復,其在訓練完成后有成功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樹立疾病康復信心,提供康復積極性,協(xié)同腹部穴位按摩,有效改善其不良精神心理狀態(tài)[10]。
綜上所述,自適應式生物反饋訓練聯(lián)合腹部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減輕患者便秘癥狀,提高肛直腸功能,改善不良精神心理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