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花
在親子教育中,關(guān)系先于教育,情感聯(lián)結(jié)永遠都是處于第一位的。這就啟示我們:在處理問題之前,家長要先和孩子建立情感聯(lián)結(jié),最重要的是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很多孩子情緒崩潰而無法自己處理時,就會把不開心扔給父母。最常見的一個場景:孩子因為寫不好字而生氣。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第一反應可能是煩、生氣,對孩子說:“你這有什么可生氣的?才剛開始學寫字,當然寫不好了,光生氣有什么用?”家長此時也陷入了負面的情緒。這給孩子帶來的痛苦將是加倍的,因為孩子不僅要處理他的不開心,還要應對家長帶給他的不開心。
處于這種不良情緒的圈子中,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要么爆發(fā),情緒更加負面,那么家里必定要上演一場雞飛狗跳;要么壓抑,認為自己不該生氣,生氣是不好的,自己是不好的。這將會導致他以后有了不開心就放在心底,不敢、不會表達出來,形成消極的情緒處理模式。
家長不能用自己的第一反應來處理問題,不能讓情緒腦控制了理智腦,需要采取第二反應——幫助孩子來處理他的情緒。
“你是因為寫不好字而生氣,氣自己寫不好,是嗎?”這樣一個問句就能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緒被看到了,他的情緒被識別、被命名了,他馬上就能夠穩(wěn)定下來。
“媽媽很欣賞你想要寫好字的努力!”不要小瞧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是看到了孩子不開心背后的積極成分。要知道,孩子每個不開心背后都是有積極的東西的。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被欣賞了,他的情緒就緩和下來了。
接下來說:“但是你能不能允許自己,在寫好字的過程中,從寫不好開始呢?”這是在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生活中,家長面對的此類不開心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孩子放蠟筆的時候,不小心把蠟筆頭折斷了,他就哭了。我們該怎么辦?千萬別再告訴孩子:“沒關(guān)系!”因為我們這樣看似是在安慰孩子,但可能反而會讓孩子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做好,繼續(xù)感到傷心。
可以試試這樣做:首先接納他的情緒,或者說先明確表達出他的情緒,因為有時候孩子還不會識別自己的情緒,可以給他做示范,說:“這是你最心愛的蠟筆,蠟筆頭斷了,你心里感到有些難過,是嗎?”孩子會表示認可。如果他需要我們的擁抱,那就擁抱他。等到孩子的情緒平復了,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從這件事情中能學到點什么、如何避免再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也算是學到了一點經(jīng)驗吧。這樣,孩子的不開心很快就被化解了,而且知道了錯誤并不可怕,可以從錯誤中學習,從而建立積極面對錯誤的心態(tài)。
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不要指望一兩次就可以教給孩子如何去應對自己的情緒,需要不斷重復,才能慢慢內(nèi)化成一種能力。所以,家長需要更加有耐心,有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也不必把孩子的情緒問題當成洪水猛獸,其實,家長和孩子的關(guān)系,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沖突中得到升華的。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積極面對了一次情緒問題,解決了一次情緒沖突之后,不僅讓孩子學會了人生技能,而且和孩子的心靠得更近了。所以,請每一位家長都善待孩子的不開心。
摘自《現(xiàn)代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