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章 王鳳秋 普韻蓉
【摘要】生命教育即生命安全教育,是個體一生受教的重要人生課題,它不僅教會人們熱愛生命,更教人們在人生中要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態(tài)度。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應結合現(xiàn)狀和問題,通過家校合力做好常態(tài)化生命教育,對當今高校大學生生命安全的現(xiàn)狀與生命安全教育的現(xiàn)狀予以深入分析和闡釋,以引起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視,共同促進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0—0038—05
生命教育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生命是人賴以生存的最重要前提,生命權是個體首當重視的個體權利[1]。當下,部分大學生不僅漠視自己的生命權,甚至對于生命價值的重要性辨析不明,從而引發(fā)嚴重的后果。大學階段處于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大學生能夠掌握發(fā)展與調適自己的方法,能夠在不斷的人際沖突和生活困難中處理自己的狀態(tài),尋得身心協(xié)調。因此,應在我國高校的德育中開辟生命教育這一課程,生命教育理應成為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分析和明確我國大學生目前所面臨的生命安全問題和我國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現(xiàn)狀[2],同時尋求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現(xiàn)狀
1.價值輕視,自殘自傷。長期以來,顯性可評價的課程一直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而隱性較長遠的課程卻少被關注。人們會稱贊一個學生成績優(yōu)良,聰明伶俐,卻不會稱贊其熱愛生命和生活、能夠處理好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此種隱性的教育往往被認為是不學而能,個體在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當中自然能夠掌握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有學者對近年來的大學生自殺事件進行了一項分析,結果表明,位于首位的自殺原因是學業(yè)壓力,其次是情感問題。有學者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江蘇某高校5372名大學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自殺意念追蹤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自殺意念是一個“先升后降”的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因此在早期的預防和干預十分重要。同樣,有學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大學生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準備、自殺行動報告率分別為9.9%、3.5%、2.5%和1.8%,自傷行為報告率為11.8%??梢?,對于生命的輕視會導致大學生在面臨困境與挫折時會采取一系列消極的應對措施傷害自己,而阻礙了個體正常發(fā)展的進程。
2.淡漠生命,危及他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是學校的義務,在高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組織的其他活動中,保護學生人身安全是高校必須履行的職責[3]。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生命至上”,可見生命教育已成為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生命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個體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對生命與安全教育的輕視,導致個體沒有正確認識生命的重要價值,無法合理調控自己的行為,乃至于會通過傷害他人的途徑來獲得自己內心的解脫。每個人都生存在這樣的生命關系網(wǎng)絡中,若其中某個個體的生命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偏差,就會產(chǎn)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影響他人的生命生存安全。很多的事件都在提醒著高校與家庭重視生命安全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3.社會斷層,脫離連接。由于中學階段過于強調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學生的唯一任務就是埋頭學習,因此部分學生在性格方面可能會稍顯孤僻與孤獨。進入大學后,脫離了之前按部就班的生活狀態(tài),大學里更多依靠個人安排以及態(tài)度意愿來生活,因此,很多個體在經(jīng)歷這樣的轉變時,無法合理調適自己的身心,從而將自己故步自封。在面臨大學畢業(yè)走進社會的階段時,個體往往無法合理應對社會生活中的困難與麻煩,會產(chǎn)生一種個體與社會的脫離感。他們面臨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外界的幫助,而只是將所有負面情緒積壓在心中,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疏解。生命與安全教育在此時便凸顯了其重要性。首先,教會他們提高對生命價值重要性的看法,其次,要切切實實地讓他們尊重生命愛護生命,這不僅是對自己更是對他人。只有這樣,當個體陷入絕望境地之時,才能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二、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是個體認識自我價值的物質依托。生命是生命權的延伸,也是生命權的本體。生命權是個體對于生命價值看法的具體體現(xiàn)[4]。若個體無法認識到自我的生命與安全的重要性,在生活上,他可能會輕視自我,對平淡生活中的喜悅喪失興趣,也不再關注社會發(fā)展;在與人交往中,他可能較為孤僻,常常以自己的觀點揣度他人意愿,從而引發(fā)誤解產(chǎn)生一系列難以解決的矛盾;在學業(yè)上,他可能常抱有自暴自棄的想法,難以對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有效約束。因此,欲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好青年,首先得讓他們認識自我,也就是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才能夠實現(xiàn)大學生群體更長遠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2.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安全是底線,但不是錯誤之后的警告。我們不能在出現(xiàn)不幸的時候才反過頭來進行反思改進,而是要將生命安全教育作為一個常備內容,浸染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良好的學校生命與安全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健康觀、安全觀。中學的三觀涵養(yǎng)其價值內涵會延續(xù)影響到大學階段,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新教育理念背景下有序開展生命安全教育,能有效促進思政工作的開展。
3.是促進高校內涵價值提升的必要途徑。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引領下,高校不斷向內涵型辦學前進。內涵不僅指個體的素質涵養(yǎng),更多是指人才的質量與能力的長遠發(fā)展[5]。大學生不能只是紙上談兵的分析機器,單純只能接受知識的灌輸,情感淡漠無法與他人共情。時代的車輪早已滾滾向前,新時代要求大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高校內涵價值也不只是體現(xiàn)在人才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方面,真正的價值體現(xiàn)往往不易被發(fā)現(xiàn),它常常藏匿于個體的處世態(tài)度與語言行為的細節(jié)當中。而個體深層的涵養(yǎng)需要長期的素質培養(yǎng)才能形成,在面臨學業(yè)或情感生活上的挫折時,其生命安全與教育的涵養(yǎng)價值才能真正體現(xiàn)。
三、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現(xiàn)存問題與分析
1.個人:自我認識不足,求助意識薄弱。當今社會環(huán)境復雜多變,大學生群體要面對來自諸如學業(yè)、就業(yè)、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在多方壓力下,他們極易出現(xiàn)自我認知偏差,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擊,從而加重自身心理壓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6]。然而,較大一部分的大學生在面臨這一系列壓力和自身心理問題的時候,不能確定自身是否產(chǎn)生了心理問題,是否需要心理方面的幫助,大多數(shù)人選擇獨自默默承受,不善于向外界求助,時常選擇壓抑自身,壓力、焦慮、痛苦等無法得到及時宣泄。長此以往,他們的內心積壓了太多負面、消極、陰暗的東西,如果任由其發(fā)展,最終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給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2.家庭:不當?shù)慕逃绞?。首先,家庭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的塑造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父母沒有一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極易使其子女的生命價值觀也不正確,可能會讓子女變得漠視生命,對生命缺乏敬畏,做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甚至殘害他人生命的事情。其次,在分數(shù)決定一切、成績至上等觀念的影響下,父母普遍只重視學生成績,較少關注學生內心的聲音,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有甚者,當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想要向父母尋求幫助的時候,父母卻認為那只是孩子不想學習的借口、是無病呻吟。最后,壓抑、拘束的家庭氛圍將孩子拒之家門之外,當他們心理產(chǎn)生問題時,得不到家庭的幫助,會更加心灰意冷。
3.學校:重視不足。一方面,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前的最后階段,大學生活更是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的人際關系,為人處世等方面[7]。但當下各大高校對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視是不足的。據(jù)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可知,我國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數(shù)是糅合在思政課等其他課程或者校園活動中,很少有高校設立專門的課程,甚至有學校沒有開展這方面的教育。究其原因,是傳統(tǒng)教育對生命安全教育一直處于一種漠視的狀態(tài),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學生是知識的容器,只需要不斷地接收老師教授的東西,而老師則是知識的輸送器,整個教學過程皆圍繞著知識展開,很少甚至不會涉及有關生命安全的教育。
另一方面,師生交流不足,溝通少,老師很難及時發(fā)現(xiàn)并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大學老師不同于中小學老師,不會時時刻刻都在學生的眼前關注著學生,學生也很少會主動與老師溝通交流,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其次,雖然高校都配備有專門或者兼職的心理咨詢老師,建有心理咨詢中心等,但是在大部分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存在似乎處于一種少有人知的境地,大部分學生都不太清楚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位置、聯(lián)系方式以及如何進行咨詢、訪談等,對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了解甚少。
4.社會:競爭壓力大,社會關注少。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競爭愈加激烈,為了爭取更多的資源,謀求更好的生活,大學生們不得不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與刺激。當代大學生群體不僅要面臨繁重的學業(yè)任務,還要擔憂未來發(fā)展,承受就業(yè)壓力。大腦長期處于緊張、焦慮和高壓狀態(tài),這時候心理問題自然極易產(chǎn)生。此外,多元化的價值觀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體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沖擊,他們極易感到困惑與迷茫,容易被“有心人”的邪惡言論影響,誤入歧途,甚至走上不歸路,在面對現(xiàn)實的時候也更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與落差感,對他們的心理安全產(chǎn)生了極大的困擾[8]。
當下,相較于大學,社會大眾以及社會媒體等更加關注的是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中小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學業(yè)壓力是一個社會各界都常常談起的話題,然而對于大學生的學業(yè)壓力、負擔等卻甚少能引起如此之多的關注,因為處于學校與社會的過渡階段,極易被忽略,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焦慮以及其他各種問題都很少被社會所關注。近年來,大學生群體自殺、他殺等肆意踐踏生命的行為頻繁發(fā)生,這一系列現(xiàn)象表明,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的薄弱和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問題依然較為嚴重。
四、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探尋
1.開拓渠道,融合課程。迄今為止,我國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多只將生命安全教育的工作重擔放在思政教師身上,企圖只靠思政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強調生命安全有多重要,只憑課堂上單薄、空泛的言語來告訴學生要珍惜生命,生命很寶貴,這些終究是紙上談兵,并不能讓學生真正從內心認識到生命的重要,理解到生命的意義何在,了解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將生命安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事實證明,生命安全教育不能只是純理論灌輸。新時期新形勢,生命安全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除了開設固定的、專門的、系統(tǒng)的生命安全教育課程之外,還可以將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到其他課程當中去,而不單單是與思政課結合。例如,可以將生命安全教育滲透到法律基礎課中,開展“青少年罪犯”主題活動課程,以近年來全國各大高校發(fā)生的大學生犯罪案件為案例進行講解與分析,用大學生群體內發(fā)生的真實事件來讓其近距離感受生命的脆弱和易逝,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引導他們依法辦事,不要沖動犯罪,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再如,可以將生命安全教育和醫(yī)學院或者生命科學院等交叉融合,請醫(yī)學院或者生命科學院的專家或教授為其他院系的大學生講解生命的起源史與發(fā)展史,疾病與遺傳等,幫助大學生深入認識生命,敬畏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課程融合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該學科課程特點,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來選擇有關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作為各學科課程教學素材,注重有機融入學科教育中,提升課程的趣味性、生成性、互動性等,從而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2.參與實踐,感悟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去感受,去思考,去體悟,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增長大學生的見識,接觸社會,感悟人生,還是大學生知曉世事,洞悉社會的必由之路。例如,可以帶領大學生去建筑工地,看看工人群體為了家庭,為了供養(yǎng)孩子上學是如何在炎炎烈日下一袋又一袋地扛著水泥;去到醫(yī)院,探望正在與病魔苦苦斗爭的癌癥患者;去到養(yǎng)老院,看看走到人生最后階段的人們是如何對待剩余的人生,聽聽他們對生命是如何理解的,從而讓大學生感悟人生真諦:活著就是最美好的事情,我們應該笑對生活。
3.心理教育,強大內心。近年來,高校生命安全方面的事故頻發(fā),從這些事故中有學者發(fā)現(xiàn),這類大學生的心理以及人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的性格較為極端,內心十分脆弱。在面臨學業(yè)困境、就業(yè)壓力、情感糾紛、經(jīng)濟壓力、人際糾紛的時候,他們的心理防線就會崩潰,沖動之下極易釀成悲劇。
因此,將大學校園的生命安全教育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是必要的。在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考慮大學生身心發(fā)育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系統(tǒng)設計教育目標以及教育內容,循序漸進、螺旋式地開展生命安全教育。首先,以心理學理論作為方法論,指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讓他們能較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其次,結合心理暗示、正念訓練法、情景模擬法、心理疏導法等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讓他們學會與自我和解,學會合理宣泄內心,從而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最后,通過心理教育來指導大學生如何擺脫心理困境、如何戰(zhàn)勝失敗和挫折,如何應對壓力等,讓大學生在困境、失敗中磨煉自我,鍛煉堅韌不拔的心性,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永遠向著朝陽進發(fā),以強大的內心迎接每一次挑戰(zhàn)。
綜上所述,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全社會、每一個家庭以及學生自己的共同關注與努力。學生要提高生命安全意識,全面認識自我,學會向外界求助;家庭要積極營造和諧溫馨、自由的環(huán)境,搭建起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學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幫扶體系,加強心理教育,促進生命安全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融合,避免發(fā)生生命安全事故,切實保障大學生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田芳,朱吉玉.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探究[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21(33):137-138.
[2]王麗,蘭小彬.生命教育視域下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路徑探究[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20):133-134.
[3]周喜華,吳瓊.大學生生命意義感、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J].職業(yè)與健康,2021(20):2826-2830.
[4]葉小舟.大學生生命教育必要性及實施途徑探賾[J].成才之路,2021(29):09-11.
[5]朱琳.我國高校生命倫理與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評《大學生生命倫理與健康教育》[J].中國高??萍?,2021(07):101-102.
[6]陳國慶,王標.關于高校公共體育課融合生命安全教育的探討[J].廣西質量監(jiān)督導報,2021(05):15-16.
[7]張培.大學生生命觀問題調查與對策研究——基于河南省7所高校大學生生命觀的問卷調查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3):114-119.
[8]陳萌.新時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1.
(本文系2021年成都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價值及實踐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S21SCY18;教育部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114389038;教育部產(chǎn)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2022年第一批立項項目“雙創(chuàng)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心理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0506007233209)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