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是臨床廣泛應用的一種靜脈麻醉藥物,主要優(yōu)勢在于麻醉時間短、麻醉見效快、術后清醒時間短等。但是,丙泊酚同時又存在注射部位疼痛的問題,進而使患者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不愉悅體驗,主要表現(xiàn)為灼燒感、疼痛等。諸多患者對于丙泊酚注射痛不耐受,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嚴重的甚至會對患者術后恢復產(chǎn)生負面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臨床嘗試設計了一系列優(yōu)化方案,致力于改善丙泊酚注射痛問題,如復合藥物預防、注射器材優(yōu)化、藥液濃度調(diào)整、藥液pH 值調(diào)整、物理預防等[1]。復合藥物麻醉是臨床改善丙泊酚注射痛的主要方案,包括利多卡因復合丙泊酚、枸櫞酸芬太尼等,但整體效果不夠理想[2]。艾司氯胺酮作為氯胺酮的一種右旋體,能夠?qū)MDA 受體產(chǎn)生非常強的親和力,艾司氯胺酮本身具有短清除半衰期、高生物利用度優(yōu)勢,能夠有效提升臨床麻醉的可控性,且人體代謝也非??臁?/p>
臨床上,給予患者麻醉誘導采用的順序為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生理鹽水、維庫溴銨。
在術前一天訪視患者,向其講述Amb-esh 分級的意義直至理解?;颊咝g前需要進行8 小時的禁飲飲食,嚴密監(jiān)視各項生命體征,選擇前臂遠端頭靜脈,通過Y 型20G 留置針建立通路。給予患者面罩吸氧,標準為6 升/分鐘,如果患者吸氧效果不佳,還需要給予輔助通氣處理。在麻醉誘導階段,患者相關藥物輸注均選擇微注泵模式,同時藥品均制作為50 毫升溶液標準模式。
分別給予患者艾司氯胺酮(濃度:25 克/毫升,劑量:0.25 毫克/千克,注射時間:60 秒;下同)、丙泊酚(10 毫克/毫升,2 毫克/千克,30 秒)、生理鹽水(9 毫克/毫升,注射容量與艾司氯胺酮相同,60秒)、維庫溴銨(1 毫克/毫升,0.1 毫克/千克,30秒)注射。
在此方案中,患者出現(xiàn)0 級疼痛23 例,1 級疼痛10 例,2 級疼痛7 例,3 級疼痛5 例。
對于丙泊酚麻醉引發(fā)注射痛的問題,當前提出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從注射方法方面進行控制,比如:
●控制注射速度:讓醫(yī)生緩慢注射丙泊酚,以減少丙泊酚注射液和血液之間的劇烈沖撞,而減輕注射的疼痛。
●換用止痛劑:使用表面麻醉劑,如利多卡因等,可以減少疼痛或不適感。
●更換注射部位:選擇肌肉注射或緩慢推注法等,改變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位置注射過多。
●注意局部衛(wèi)生:注射前應充分消毒注射部位,以減少細菌感染和局部炎癥的發(fā)生。
上述措施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注射痛問題,但整體效果不佳,尤其是對于一些耐受性相對較差的患者,尚需研究更為完善的方案。近年來,為有效減少丙泊酚注射痛,臨床還需要在注射丙泊酚以前選擇輔助藥物,從而有效改善患者臨床體驗。
以往改善丙泊酚注射痛的方案相對較多,如可以使用氯胺酮、對乙酰氨基酚、加熱或者冷卻丙泊酚、注射大靜脈、利多卡因配合止血帶預處理、阿片類藥物、乳化丙泊酚、長鏈甘油三酯等。從當前臨床應用情況來看,聯(lián)合使用利多卡因是臨床緩解丙泊酚注射痛的常用方案之一。利多卡因作為臨床廣泛應用的一種局部麻醉藥物,能夠與人體血管壁當中的疼痛受體進行有效結合,針對細胞電壓門控鈉通道發(fā)揮阻斷作用,以此來發(fā)揮麻醉功能。對于丙泊酚注射痛來說,利多卡因的預注射主要是通過生成靜脈區(qū)域阻滯或者阻斷介質(zhì)作用。但利多卡因混合入丙泊酚可能改變藥物的藥理特性,極容易導致不良反應。此外,也有學者提出,采用1.5 毫克/千克的利多卡因模式,能夠直接發(fā)揮中樞麻醉功能、局部麻醉功能,能夠緩解與注射丙泊酚對側(cè)手的疼痛現(xiàn)象。然而在使用上述劑量的過程中,往往持續(xù)數(shù)分鐘以后,患者就會發(fā)生頭暈或者耳鳴等各種問題,整體效果并不理想。
艾司氯胺酮是一種有機化合物,??s寫為Ketamine 或特K,是一種用于麻醉、止痛和神經(jīng)保護的藥物。艾司氯胺酮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呈堿性。艾司氯胺酮作為一種麻醉止痛藥物,常用于外科手術麻醉、急診手術、心理治療、鎮(zhèn)痛等方面。此外,艾司氯胺酮對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保護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保護神經(jīng)元,減輕或防止神經(jīng)損傷、疼痛、發(fā)炎和缺血等。從臨床的應用情況來看,可用于手術前的全麻,也可用于小手術中止痛等麻醉治療。相比于其他一些麻醉藥物,艾司氯胺酮作用時間短,恢復較快,且具有較低的呼吸抑制作用,能夠保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安全性和舒適性。與此同時,艾司氯胺酮也被用作鎮(zhèn)痛藥物,在止痛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艾司氯胺酮的鎮(zhèn)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使得患者對疼痛刺激的敏感度下降,從而減輕疼痛,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麻醉效果,同時也不會引發(fā)嚴重不良反應。從臨床全麻短小手術方案來看,艾司氯胺酮的劑量通常在0.15~0.30 毫克/千克。
一般來說,艾司氯胺酮在注射30 秒之后就能夠起效,預注射艾司氯胺酮60 秒后,再給予丙泊酚,使得艾司氯胺酮能夠與患者內(nèi)皮細胞膜當中的NMDA 受體進行有效接觸,使得丙泊酚在產(chǎn)生刺激以前,就能夠直接發(fā)揮艾司氯胺酮的中樞鎮(zhèn)痛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使用艾司氯胺酮屬于小劑量,部分患者在靜脈注射60 秒后存在一定的頭暈嗜睡癥狀,但患者仍舊能夠完成語言交流溝通,保障患者能夠順利完成Amb-esh 評分。
綜上所述,艾司氯胺酮預注射方案能夠全面緩解丙泊酚麻醉存在的注射部位痛問題,全面提升患者耐受性。
[1]張歡歡,譚永紅,宋興榮,徐穎怡,魏偉,龍笑芬.納布啡預防胃腸鏡檢查術患兒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痛的量效關系[J].中華麻醉學雜志,2021,41(02):195-197.
[2]沈燕平,殷利軍,莊文明,嚴海雅.艾司氯胺酮預防無痛人工流產(chǎn)術中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劑量[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22,27(06):660-664.
[3]郭玲玲,何文勝,陳亮,張軍,李萍.艾司氯胺酮對無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患者術后早期恢復質(zhì)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22,26(06):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