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許多人沒有想到,我們對鄭和的關(guān)注僅有百余年。不僅是明朝,在清前期修成的《明史》中,對鄭和的介紹也只有短短幾個字:“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jiān)者也。”[1]這與明清時期對航海、外交不夠重視有關(guān),也與鄭和的宦官身份有關(guān),既沒有人為他寫贊詩,也無人為他記年譜,甚至關(guān)于他基本情況的記載都很少。他本人則將出航作為一種公務(wù),不像麥哲倫或哥倫布一樣,留下了豐富的日記和書信。時至今日,他的名字、家世、信仰、生卒年、埋葬地等仍然存在爭議。
鄭和又名“三?!被颉叭龑殹?,有學(xué)者通過官書記載,論證應(yīng)為“三?!倍恰叭龑殹?。對“三保(寶)”的解釋也各有不同,有人認為三寶是鄭和的小名,因其有兄弟姐妹六人,鄭和行三而得名“三寶”;有人認為“三寶”與佛教中的“三寶(佛、法、僧)”相重合;有人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論證“三寶”來源于胡語,意為“商隊首領(lǐng)”“大首領(lǐng)”[2];有人認為“三寶奴”符合時人取名的習(xí)慣,是一種泛指和統(tǒng)稱[3];還有人認為“三寶奴(Abdul Sabbur)”是真主之仆的簡稱,是鄭和穆斯林的教名,也就是經(jīng)名[4]。每種看法自有其道理,但也都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我們只知道鄭和有一兄名叫馬文銘,但無法確定他是否還有一姐;佛門弟子眾多,其他人并未被稱為“三寶”;此名是否來源于胡語,或為當時奴隸的通稱,也只是一種猜測?,F(xiàn)在能夠確定的是,“三保”是鄭和的舊名,朱棣慣稱其為“三保”,后封其為“三保太監(jiān)”[5]。其實向前追溯,明朝人已將“三?!迸c“三寶”混用,現(xiàn)在想要分辨,難度更甚。
1992 年福建長樂出土的明代鄭和塑像
關(guān)于鄭和故里和家世最有力的證據(jù)是其父馬哈只墓。該墓在云南人袁嘉谷1911 年專程尋訪前,一直被棄諸荒丘,無人問津。袁嘉谷探明此碑后,發(fā)表了其墓志全文,并撰寫《昆陽馬哈只碑跋》,馬哈只碑開始為世人所重視。由碑文可知,鄭和祖輩為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區(qū))寶山鄉(xiāng)和代村人,曾祖父拜顏,曾祖母馬氏;祖父哈只,祖母溫氏;父親馬哈只,母親溫氏。伊斯蘭教門中,凡是到過伊斯蘭教圣地天方(今麥加)朝圣而歸的人,會被尊稱為“哈只”(意為巡禮人)。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朝覲過天方,因此也被人們尊稱“哈只”。由于鄭和幼年離家,請大學(xué)士李至剛為父親撰寫墓志銘時,已經(jīng)想不起父親本來的名字,只能憑印象稱其父為“馬哈只”。
1944 年春,云南人彭嘉霖和當時的昆陽縣縣長李群杰重建馬哈只墓碑亭,彭嘉霖據(jù)鄭和十二世孫婦墓碑所載鄭和為咸陽王六世孫,作《馬哈只鄭和族系里居考》,指出鄭和是元代名臣賽典赤·贍思?。ㄗ焚浵剃柾酰┑暮笠帷:髶?jù)《鄭氏家譜首序》進一步推斷出鄭和的遠祖是西域普化力國王所非爾。但有學(xué)者在核對了賽典赤·贍思丁和《鄭氏家譜首序》后指出,家譜記載與碑文對應(yīng)不上,疑點重重。按照《鄭氏家譜首序》,鄭和曾祖封淮安王,祖、父均為滇陽侯[6],而實際上,馬哈只的碑文中不僅沒有提到先祖賽典赤·贍思丁,也沒有涉及其曾祖、祖、父的官職。倘若如家譜所敘,鄭和有輝煌的家世,他又何以避而不提?
對此,有學(xué)者認為因鄭和是宦官,想“為親者諱”,不愿以太監(jiān)身份玷辱祖先王侯。事實上,鄭和本人并不諱宦官,《馬公墓志銘》中明確說:“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盵7]鄭和亦不避諱談自己先祖的世系,他在碑文里明確敘述了曾祖、祖、父的情況。也許有人會說,鄭和實說了曾祖父的名字,而不愿實說祖父與父親的名字,證明他諱近不諱遠,怕玷污祖、父的名聲。但鄭和卻明說其兄為馬文銘,可見他也不諱近。鄭和的裔孫(馬文銘過繼了一子給鄭和,故鄭和有后人)也并不避諱言其先祖是宦官。玉溪《鄭氏世系家譜》中明確說:“一世祖本姓馬,諱和……公和始事于永樂二年正月初一,御書鄭字,賜以為姓,乃名鄭和,選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盵8]因此,說鄭和“為親者諱”而不言其祖是賽典赤·贍思?。秽嵑鸵釋O“為親者諱”而不言鄭和是宦官,也與事實不符。中國人有追祖名人的習(xí)慣,家譜為后世所修,屬“一家之言”,其記述是否真實可信,還需要更多資料佐證[9]。
當然,即便鄭和不是名人之后,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從云南到麥加,其祖、父在元朝有條件長途跋涉、前往朝圣,除了要有強健的身體,亦說明其家境較為殷實。鄭和出生前,元朝已經(jīng)滅亡[10],但云南地區(qū)仍由蒙古人控制。鄭和在父母的護佑下,度過了快樂的童年。鄭和的父親馬哈只樂善好施,為人忠厚正直,是一位頗有聲望的鄉(xiāng)里長者。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決定出兵云南,鄭和的家鄉(xiāng)遭遇戰(zhàn)亂,馬哈只在39 歲的壯年猝然離世,鄭和被明軍擄去,凈身成為太監(jiān),進入燕王朱棣藩邸。這是鄭和人生第一個轉(zhuǎn)折點,不啻于從天堂墜入地獄,在遭遇身心雙重摧殘后,他被迫遠離故土,淪落為奴。
鄭和所服侍的燕王朱棣,當時只是鎮(zhèn)守北平一地的藩王,雖有實力,卻未得父親青眼。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一心“立嫡立長”,雖然太子朱標先于他病逝,朱元璋也沒有另立太子,而是將朱標之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后,年輕的朱允炆繼位。他聽從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的建議,下令削藩,以打擊實力雄厚、尾大不掉的燕王朱棣。朱棣自然不會束手就擒,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在這場皇位爭奪戰(zhàn)中,鄭和顯現(xiàn)出極強的綜合能力,深得朱棣賞識,成為他人生的第二個轉(zhuǎn)折點。
《明史》載鄭和“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jiān)”[11]?!多嵤霞易V首序》中說鄭和因“有功于鄭州,因賜姓鄭”[12]。有學(xué)者認為,將鄭和被賜姓“鄭”的原因歸于靖難之役中在“鄭州”作戰(zhàn)立功,顯然是錯誤的,因“靖難”并未在鄭州打過仗,軍隊北上南下也不經(jīng)河南而經(jīng)山東。鄭和應(yīng)是在鄭村壩[13]戰(zhàn)役中的特殊表現(xiàn)立功受獎,而被賜姓“鄭”[14]。朱棣從藩王成為皇帝,鄭和作為得力內(nèi)臣,升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這段時間的歷練,使鄭和獲得快速成長,為日后作為下西洋船隊的最高指揮官,統(tǒng)領(lǐng)一支兩萬七八千人的部隊,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此處還有必要說一下鄭和的信仰問題,鄭和的宗教信仰復(fù)雜而特殊,目前爭議也比較大。有人認為鄭和是佛教徒,因其自稱“大明國奉佛信官”,修持“菩薩戒”行,終生悉心弘揚佛法,言行與伊斯蘭神圣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諸多教義捍格不入[15];有人認為“鄭和主要的或根本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奉佛崇道只是表象,是為適應(yīng)他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16];有人認為鄭和既信佛教,又信伊斯蘭教,與道教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17];還有人認為鄭和“不見得真信什么教”。
南開大學(xué)何孝榮教授最新研究認為,鄭和主要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其次是道教,主要是天妃信仰;再次是伊斯蘭教。他一生的宗教信仰變遷可分為三個時期:由于出生在虔誠的穆斯林家庭,鄭和自其出生至被明軍俘獲時,信奉伊斯蘭教;被俘入內(nèi)地至永樂三年(1405)五月受命出使西洋前夕,崇奉佛教;自出使西洋前夕至去世,首信佛教,兼崇道教,同時信奉伊斯蘭教。在中國古代,兼信佛教、道教者多,但是同時信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就難得了。鄭和的宗教信仰復(fù)雜而多元,在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這與他的家庭出身、宦官身份、政治生涯、社會背景和下西洋的使命都有著密切關(guān)系。
鄭和少年時被俘入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內(nèi)地,先后供奉于燕王府及皇宮,服侍的人均崇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其宦官身份以及與釋道衍等名僧的交往,均促使其崇奉佛教。鄭和對佛教的崇奉,可謂竭盡資財,窮其后半生,從未間斷。他對佛教的信仰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體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絕非僅是為了迎合皇帝意愿或海外出使的需要。
鄭和信奉道教主要表現(xiàn)為對天妃的崇奉。天妃是宋代以來民間、官方和道教合力打造的、以保護航海為主的女神,俗稱“海神娘娘”,原型相傳為宋都巡檢林愿第六女林默。明初遣使航海,必載天妃神主于舟中,一旦在海上遇到狂風巨浪,就會求助于天妃顯靈,不久就會風平浪靜,化險為夷。鄭和出航之后,深受航海風俗影響,對天妃特別崇奉。永樂十四年(1416)立于南京天妃宮的“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是現(xiàn)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刻石。
在鄭和有了一定權(quán)勢和皇宮外獨立的宅第后,他又有了崇奉伊斯蘭教的條件和可能。但因此前已經(jīng)皈依佛教,鄭和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并不純粹。鄭和崇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以佛教為根本,并不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18]。據(jù)學(xué)者統(tǒng)計,鄭和出使的國家既有崇奉佛教的,也有崇奉伊斯蘭教的,鄭和同時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是他成為下西洋統(tǒng)帥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史》將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籠統(tǒng)地概括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19]。實際上,作為一個持續(xù)近三十年的大規(guī)模遠洋活動,其動機恐怕很難是唯一的,主要目的甚至?xí)S著時間的推移有所變化。在下西洋之前,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之間,東南亞、南亞各國相互之間存在許多矛盾有待解決。
當時東南亞最突出的問題,是安南奉行侵略擴張政策,嚴重危及鄰國的安全。安南自宋代以來一直是陳氏為王,世代稱藩于中國。建文二年(1400),安南國相黎季犛在掌握兵權(quán)后,弒主篡位,自立為王。黎氏上臺后,大殺陳氏宗族,對內(nèi)“暴征橫斂,酷法淫行,百姓愁怨,如蹈水火”;對外“攻擾地方,殺掠人畜”[20]。南侵北攻,給廣西、云南邊境少數(shù)民族帶來深重災(zāi)難,西南邊疆局勢一度緊張。
立于南京天妃宮的“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
而在東南沿海及南海諸島嶼,反明勢力的活動亦十分猖獗。其中有元朝的支持者,有曾與朱元璋爭天下的方國珍、張士誠的余黨,還有沿海一帶反抗明朝統(tǒng)治的地主豪強。這一部分反明武裝力量,不時騷擾東南沿海,以部分島嶼為據(jù)點,勾結(jié)海外。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犯事后全家逃亡,占據(jù)通往西洋諸國的海上交通要道——舊港,之后不斷有廣東和福建漳州、泉州人逃居于此,陳祖義“充為頭目,甚是豪強,凡有經(jīng)過客船,輒便劫奪財物”[21]。這些人“為盜海上”[22],不僅掠奪商旅,破壞貿(mào)易,甚至劫持西洋諸國來華使節(jié),威脅到明朝與海外國家的正常交往。
在南洋群島,此前元朝對爪哇的征伐,損害了兩國的傳統(tǒng)友誼。明朝在建立后,也沒有及時修復(fù)隔閡、加強往來。洪武十三年(1380),發(fā)生了爪哇誘殺過路明朝使者的事件。朱元璋為此十分震怒,將爪哇使者“留月余遣還”,并下詔嚴厲譴責和警告爪哇國王“毋蹈前非,干怒中國”[23]。盡管明朝政府態(tài)度嚴厲,但爪哇方面卻不予理睬,雙方一度斷絕往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兩國關(guān)系有所恢復(fù),卻也沒有實質(zhì)性改善,以至永樂四年(1406)爪哇在內(nèi)訌中殺死鄭和部卒170 余人。爪哇是南洋諸國中比較有影響的國家,明朝使者在爪哇屢遭厄運,極大地損害了明朝在南洋國家中的威信。
鄭和下西洋前夕,洪武時期忽視發(fā)展與海外諸國關(guān)系帶來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由于中國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關(guān)系削弱,外交活動癱瘓,有損國威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南洋以迄印度半島三十余國,“商旅阻遏,諸國之意不通”[24],不僅降低了明朝皇帝的聲望,也不利于明朝統(tǒng)治的鞏固和發(fā)展。錫蘭史籍稱,永樂三年(1405)中國佛教徒在錫蘭受維哲耶巴虎六世虐待后,明成祖對錫蘭王的暴行感到憤怒,為了重振國威,乃派鄭和率船隊遠航他國。所以,在鄭和下西洋的前期,“重振國威”確可作為動機之一。此外,通過安撫或鎮(zhèn)壓的方式,肅清海外反明勢力,也是下西洋前期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鄭和自永樂三年(1405)第一次奉命出使,至第七次下西洋,整個船隊于宣德八年(1433)歸來,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三次可作為鄭和下西洋的前期,后四次可歸為鄭和下西洋的后期。
鄭和七次下西洋簡況[25]
當時的國際形勢決定了第一階段航海和外交活動,主要是緩解明朝與海外諸國的緊張關(guān)系,建立東南亞和南亞沿海國家之間區(qū)域和平的局勢。
第一次下西洋期間,明朝正式出兵討伐安南黎氏政權(quán),以陸地軍隊為主,鄭和船隊負責在海上牽制配合。永樂五年(1407)四月,明軍擒獲黎季犛父子,將安南的內(nèi)亂平定。對于??荜愖媪x,鄭和先是采用和平方式招諭,陳祖義表示愿意受招,實際卻暗自籌劃如何偷襲鄭和船隊。一直與陳祖義有嫌隙的舊港酋長施進卿向鄭和告發(fā)此事,使鄭和對陳祖義的襲擊有所防備,雙方在舊港附近發(fā)生大規(guī)模海戰(zhàn)。最終,鄭和船隊殲敵五千余人,燒毀賊船十艘,俘獲賊船七艘,生擒首領(lǐng)陳祖義,將其帶回南京斬首,“由此海內(nèi)振肅”[26]。明朝政府在舊港設(shè)立宣慰使司,任命舊港酋長施進卿為宣慰使。因歷任宣慰使須由明朝政府任命,也使舊港與明朝的關(guān)系具有了“內(nèi)屬”的性質(zhì)。
明初,爪哇國內(nèi)分為東西兩部,分別由東王和西王管轄。永樂四年(1406)六月,鄭和船隊來到爪哇,正碰上爪哇西王與東王互相攻殺,東王戰(zhàn)敗被殺,其地為西王所并。鄭和船隊經(jīng)過東王治理區(qū)域時,官軍登岸進行交易,卻被西王兵士誤殺。鄭和原準備揮師征討,西王聽聞后十分畏懼,遣使臣前往明朝謝罪。朱棣嚴厲譴責了西王:
爾比與東王構(gòu)兵,而累及朝廷所遣使百七十余人皆殺,此何辜也!且爾與東王均受朝廷封爵,乃逞貪忿,擅滅之而據(jù)其地,違天逆命,有大于此乎?方將興師致討,而遣亞烈加恩等詣闕請罪。朕以爾能悔過,姑止兵不進。但念百七十人者死于無辜,豈可已也?即輸黃金六萬兩,償死者之命,且贖爾,庶幾可保爾土地人民;不然,問罪之師,終不可已,安南之事可鑒矣。[27]
因爪哇西王已表示服罪,鄭和便取消了征討計劃。但當鄭和返回國內(nèi),西王以為已經(jīng)避過風頭,壓力解除,對交納贖金一事便不予理睬。朱棣見爪哇態(tài)度反復(fù)無常,命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繼續(xù)交涉,西王這才畏服,在永樂六年(1408)十二月遣使獻黃金萬兩謝罪。雖然仍未繳夠約定數(shù)額,但朱棣也不再追究,而是采用懷柔政策使其心悅誠服,爪哇“自后,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shù)貢”[28]。爪哇問題的解決,提高了明朝在當時南洋國家中的威信。
第一次下西洋期間,鄭和曾至浡泥國(今文萊)訪問,封麻那惹加那乃為浡泥國王,給印符誥命。永樂六年(1408)八月,浡泥國王率其家屬和陪臣來中國回訪,朱棣隆重地接待了浡泥國使團。同年十月,浡泥國王在禮待外賓的“會同館”病逝,臨終前,深感明朝恩惠,遺言“體魄托葬中華”[29]。朱棣痛悼了浡泥國王,為之輟朝三日,謚為“恭順”,遵照其遺愿,將他安葬在南京城南石子崗,以西南夷人籍隸中國者為墳戶,世代為之守墓,又為陵墓樹碑建祠,命有司春秋致祭。浡泥國王所表達的對中國的眷念之情,顯示出鄭和船隊執(zhí)行明初對外方針政策,與海外國家“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在實踐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浡泥國王墓的位置,文獻記載語焉不詳,《明史》說其“葬之安德門外石子岡(崗)”[30]。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人曾在綿延十數(shù)里的石子崗上尋覓,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到。1958 年,南京文物古跡普查人員從殘存石碑的下段隱約發(fā)現(xiàn)了“浡泥國王去中國”和“葬于安德門外石子崗”十六個字,終于確定了此佚名墓便是史籍中的浡泥國王墓。清理墓園時,又在墓前水溝里找到了殘碑的上半段,上有“樂六年八月乙未浡泥國王麻那惹”十四字,進一步確證了此墓的主人及其國籍[31]。
永樂七年(1409),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在錫蘭所立的布施錫蘭山(即錫蘭)佛寺碑,是英國工程師托馬林(H.F.Tomalin)于1911 年在斯里蘭卡加勒區(qū)克瑞普斯(Cripps)路轉(zhuǎn)彎處發(fā)現(xiàn)的,當時石碑被用作下水道蓋板,碑面朝下。石碑上刻有五爪雙龍戲珠的精美浮雕,周邊均以中式花紋雕飾,中文銘文居右,從上至下正楷豎書,自右向左有11行,共275 字;泰米爾文居左上端,自左向右橫書24 行;波斯文居左下端,自右向左橫書22 行。碑文落款日期是永樂七年(1409)二月甲戌朔日。錫蘭即古代的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又稱僧伽羅國,為南印度的佛教圣地。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館藏)
《鄭和航海圖》中的《錫蘭山回蘇門答剌過洋牽星圖》
由于錫蘭人民多信仰佛教,鄭和等弘揚佛世尊的功德,對錫蘭山佛寺布施了豐厚的香禮。錫蘭山佛寺是各國香客、商人、使者交通往來之地,鄭和等布施錫蘭山佛寺,既可讓各國人士目睹中國佛教徒事佛之虔誠,又向各方顯示了中國的富有,無形中擴大了中國在海外的影響。尤具深意的是,鄭和當時建立石碑以記其事,以永其傳,并刻以中文、泰米爾文、波斯文三種文字,其中泰米爾文是當時南洋地區(qū)通用文字,波斯文是西亞地區(qū)通用文字,這兩種文字在當?shù)乇容^流行,容易為當?shù)鼐用窈瓦^往商旅讀懂,可以更好地達到紀念和宣傳的效果[32]。也有學(xué)者認為,三種文字分別記錄了對三位航海保護神佛祖釋迦牟尼(Sakyamuni)、印度教毗濕奴(Visnu)、伊斯蘭教真主安拉(Allah)的尊崇,反映了印度洋地區(qū)共同的航海保護神,是中國與印度洋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結(jié)晶,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共生的真實體現(xiàn)[33]。
錫蘭一帶是鄭和航海西域遠國的必經(jīng)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此次布施并未徹底解決這里的問題,由于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十分強橫,成為遠航路上繼續(xù)西行的阻礙。永樂九年(1411)鄭和第三次下西洋,中途來到錫蘭,照例對亞烈苦奈兒進行賞賜,但亞烈苦奈兒貪得無厭,讓其子出面,向鄭和“索金銀寶物”,遭到拒絕后,亞烈苦奈兒暗中出兵五萬余人襲擊鄭和船隊,同時“伐木拒險”,阻斷退路,使船隊之間難以互相救援。面對兇險萬分的形勢,鄭和冷靜地分析敵情,對部下們說:“既然賊兵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出動,國中必然空虛。他們以為我們身在異鄉(xiāng),孤軍膽怯,不能有所作為。我們出其不意發(fā)起攻擊,便有望取勝。”對此,鄭和派得力部將先擇路返回船上,做好迎敵準備,令官兵“盡死力拒之”[34]。同時,他率二千名官兵,一舉攻入空虛的王城,錫蘭內(nèi)外官兵“四面來攻,合圍數(shù)重,攻戰(zhàn)六日”,始終沒有進展,鄭和仍率軍守城如故。到了第七天,趁敵軍懈怠無備,鄭和生擒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
這場戰(zhàn)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鄭和船隊實力受到一定損耗,部分官兵在戰(zhàn)斗中傷亡,原定前往西域的計劃未能實現(xiàn)。鄭和將亞烈苦奈兒等押送回國,朱棣優(yōu)待了被俘人員,讓他們暫住中國,并在亞烈苦奈兒的親屬中選擇比較賢能的人立為錫蘭國王,妥善解決了錫蘭國王位繼承的問題?!昂5烙墒嵌鍖帯盵35],“海外諸邦,益服中國威德”[36]。朱棣與南海西洋諸國共享太平之策已初步實現(xiàn)。
除了與東南亞、南亞諸國建立友好關(guān)系,鄭和下西洋前期還有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要為之后向更遠處航行,建立中途候風轉(zhuǎn)航的據(jù)點。古代航海的帆船,如要往返于中國與阿拉伯諸國之間,一次季風僅能達于半途,須待第二年季風再次來臨,方能繼續(xù)航行,以達終點。其間所不同的是中途的候風地點,西去時多停泊于爪哇或馬來海峽一帶,東歸時則停在印度南部,如此相互配合,往返適為兩年。若想遠航阿拉伯諸國,或到更遠的地方,就要先在爪哇或馬來海峽附近、印度南部沿海地區(qū)建立候風中轉(zhuǎn)站。由于鄭和曾幫助馬來海峽要道上的滿剌加(今馬六甲)贏得獨立,“其頭目蒙恩為主”[37],亦情愿鄭和在滿剌加建立交通和貿(mào)易轉(zhuǎn)運站。而在印度南部沿海地區(qū),鄭和特別注意與古里國建立友好關(guān)系,為之后將古里作為中途候風點奠定了基礎(chǔ)。在第一次下西洋時,他就專門在古里立碑,以示紀念,其碑文曰:“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暤同風,刻石于茲,永示萬世?!盵38]這也成為中印友好關(guān)系史上的一段佳話。
前三次下西洋,鄭和完成了預(yù)定的使命,也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jīng)驗。在船隊休整和準備接下來航行的間隙,鄭和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祭掃祖墳,探望親人。他在父親馬哈只墓碑背陰的右上角留下紀念,其文如下:
馬氏第二子太監(jiān)鄭和,奉
命于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
祖宗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
離開云南后,鄭和取道西安,找到了精通阿拉伯語的馬歡做使團通事。馬歡對旅程中有機會攫取的“金帛寶貨”毫無興趣,而是慧眼獨具,將下西洋的見聞?wù)沓伞跺膭儆[》一書?!跺膭儆[》載占城、爪哇、舊港、暹羅、滿剌加、啞魯、蘇門答剌、那孤兒、黎代、南渤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兒、阿丹、榜葛剌、忽魯謨斯、天方共二十國,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籍之一。
在永樂十一年(1413)鄭和船隊第四次下西洋時,重點轉(zhuǎn)移到南亞以西的遠方國家,但對南洋諸國間的糾紛,亦遵照既有的方針政策予以解決。如舊港部分地區(qū)向為爪哇所據(jù),滿剌加國王假稱奉明朝政府之命,向爪哇索取這部分土地。爪哇國王對此既害怕又懷疑,兩國關(guān)系一度十分緊張,也影響到爪哇與中國的關(guān)系。朱棣得知后,命鄭和阻止?jié)M剌加對舊港的覬覦,維持現(xiàn)有狀態(tài),消除了爪哇國王的疑懼之心。避免東南亞地區(qū)再度出現(xiàn)緊張局勢,對鄭和使團完成訪問忽魯謨斯(今伊朗東南部)乃至更遠國家的使命至關(guān)重要。
與此同時,扼東西洋海上交通要沖的蘇門答剌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出現(xiàn)了兩股敵對勢力,其中原因較為復(fù)雜。蘇門答剌因受鄰國侵擾,原國王在戰(zhàn)斗中身中毒箭而死。其子鎖丹罕難阿必鎮(zhèn)年幼,無法替父報仇,國王的妻子也束手無策,只好向國人宣布:“孰能為我報仇者,我以為夫,與共國事。”[39]有一名漁翁自告奮勇,帶兵殺死了鄰國酋長,為國王報了仇,國王的妻子也嫁給了他。自此,漁翁成為蘇門答剌新一任國王。五年后,前國王的兒子鎖丹罕難阿必鎮(zhèn)日漸長大,羽翼豐滿,帶兵攻殺了漁翁,將王位奪回。漁翁之子蘇干剌由此失去了繼承權(quán),帶領(lǐng)家人和部下占山為王,不時侵擾鎖丹罕難阿必鎮(zhèn),以求爭奪王位,為父報仇。
面對這樣的復(fù)雜局面,不論此前是非曲折如何,鎖丹罕難阿必鎮(zhèn)有王室血統(tǒng),也已占據(jù)王城,受當時正統(tǒng)觀的影響,鄭和在朱棣的授意下,接受了蘇門答剌國王鎖丹罕難阿必鎮(zhèn)的邀請,協(xié)助其解決蘇干剌率領(lǐng)的敵對勢力。蘇干剌雖孤立難支,也只能出動全部兵力,背水一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的具體經(jīng)過,現(xiàn)存史料缺乏記載,我們只知道蘇干剌在蘇門答剌本土被打敗后,逃至南浡里國,鄭和又指揮兩國聯(lián)軍追至南浡里國,將蘇干剌擒獲。整個過程戰(zhàn)斗規(guī)模之大、持續(xù)時間之久,都超過了錫蘭戰(zhàn)役,是鄭和下西洋所有戰(zhàn)爭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經(jīng)過此戰(zhàn),鎖丹罕難阿必鎮(zhèn)的王位得到鞏固,“以此感恩義,常貢方物”[40]。
掃清障礙之后,鄭和率領(lǐng)船隊繼續(xù)向西航行,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們經(jīng)過南洋群島,橫渡印度洋,取道波斯灣,穿越紅海,沿東非之濱南下,最遠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部海岸。除了重訪東南亞及南亞諸國之外,鄭和船隊通過發(fā)現(xiàn)新航路,訪問了許多阿拉伯及東非沿岸國家,并與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guān)系,使明朝聲威遠播,為歷代所未有。
第一次“麒麟貢”就發(fā)生在第四次下西洋期間的永樂十二年(1414),榜葛剌國(今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帶)新國王賽勿丁,遣大臣進貢了一頭長頸鹿[41]。將長頸鹿譯為瑞獸“麒麟”,似為當時的大臣有意為之,使其成為永樂盛世一個恰如其分的政治象征,向世人表明因有仁君,才有此瑞獸到來。作為陸地上現(xiàn)存最高的動物,長頸鹿有著龐大的體形及獨特的外表,從直觀上就可以帶給人震撼。在15 世紀上半葉明朝人的知識體系中,長頸鹿確實是難得一見的神奇舶來品[42]。
據(jù)學(xué)者統(tǒng)計,與鄭和下西洋直接相關(guān)的海上“麒麟貢”大約有七次。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鄭和下西洋結(jié)束,長頸鹿作為“麒麟貢”也成為了歷史,整個清朝再也沒有從“諸番”引進過長頸鹿。鄭和船隊究竟采用何種技術(shù)手段運送這一“異獸”,至今仍是一個謎。晚清端方在德國考察動物園時,還討論過如何在海上長途運送長頸鹿的問題,受技術(shù)條件限制,1906 年時也未能成功地為萬牲園引進長頸鹿[43]。
永樂十三年(1415),“去中國絕遠”的麻林國(今肯尼亞馬林迪)因鄭和使團來訪,亦遣使來中國進獻“麒麟”。這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說明鄭和使團首次訪問東非沿岸國家獲得成功,也標志著明朝在外交上取得重大進展。
在永樂十五年(1417)第五次下西洋之前,朱棣已決定遷都北京。北京即著手營建新都,新建宮廷需增添奇珍異寶,內(nèi)苑要充實珍禽異獸,亟待鄭和通過“入海取寶”來解決。在營建北京新都的同時,鄭和奉命出使,一方面照例進行友好訪問;一方面向各國說明國內(nèi)需要,征求奇珍異獸。這些珍禽對中國來說可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在海外諸國卻純屬自然物品,無需花很大代價便能獲得,進獻中國還能獲得豐厚回報,加強與中國的友好關(guān)系。因此,遠國使者紛沓而至,呈獻珍禽,這也成為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一大特色。當時在群臣中也曾轟動一時,給明廷增添了歡快的氣氛。
《瑞應(yīng)麒麟圖》是明代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作于永樂十二年(1414),描繪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進貢的麒麟(麒麟即索馬里語“giri”長頸鹿的對音)。原畫上部有《瑞應(yīng)麒麟頌序》,從左邊緣寫滿到右邊緣,共二十四行。
大批珍禽進入內(nèi)苑,以供觀賞,對于皇家而言本不足為奇,但此事出現(xiàn)在永樂朝全盛時期,又是鄭和下西洋所促成,意義非同尋常。朱棣一心要建立“超三代而軼漢唐”的功績,抱負之大,自不會滿足于以往“歌舞(顯)升平”的老調(diào),而是通過由各國使者專程進獻的奇特多姿、向來未見未聞的“瑞獸”,來顯示永樂盛世為亙古所未有。非洲東南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馬里布臘瓦)及著名回教國西域貿(mào)易中心阿丹(今也門亞?。┑葒S忽魯謨斯朝貢,以當時的認識水平,被看作是“際天極地,罔不臣妾”[44],似乎實現(xiàn)了明初對外的終極目標。馬歡曾這樣記述第二階段的航海歷程:
弱水南濱溜山谷,
去路茫茫更險艱。
欲投西域遙凝目,
但見波光接天綠。
舟人矯首混西東,
惟指星辰定南北。
忽魯謨斯近海傍,
大宛米息通行商。
曾聞博望使絕域,
如何當代覃恩光。
……
俯仰堪輿無有垠,
際天極地皆王臣。
圣朝一統(tǒng)混華夏,
于曠古今孰可論。[45]
其中提到博望侯張騫,可見當時就已經(jīng)將下西洋與張騫通西域相提并論。鄭和等人對于海路的開拓,與陸上絲綢之路遙相呼應(yīng)。
此金錠出土于湖北鐘祥長灘鎮(zhèn)大洪村明代梁莊王、王妃合葬墓。據(jù)墓志可知,梁莊王朱瞻垍(1411—1441)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子。墓內(nèi)隨葬品十分豐富,其中一枚金錠長13 厘米,最寬處9.8 厘米,厚1 厘米,重1937 克,銘文為:“永樂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壹錠,伍拾兩重?!边@枚金錠是考古發(fā)現(xiàn)中有銘文記載的與下西洋有關(guān)的文物,極其罕見。
御制蘇祿國東王碑拓片
第五次下西洋期間,蘇祿國王來華訪問,蘇祿國即現(xiàn)在的菲律賓蘇祿群島。明朝時,蘇祿分別由東王、西王和峒王統(tǒng)治,以東王為尊。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其屬臣共340 余人來到北京,住了27天。這是當時級別最高、規(guī)模較大的一個外交使團。三王攜帶了本國許多珍奇特產(chǎn),向朱棣進獻了金鏤表文、珍珠、寶石、玳瑁等物,朱棣冊封他們?yōu)樘K祿國王,同時“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46]。三王歸國途中,東王巴都葛叭哈剌在德州去世。
噩耗傳到北京,朱棣非常悲痛,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德州北郊為他建墓,賜謚號“恭定”。御制蘇祿國東王碑立于永樂十六年(1418)九月初一日,由朱棣親撰碑文,現(xiàn)保存于德州蘇祿王墓御碑樓內(nèi)。東王去世后,長子都麻含歸國襲封,東王的兩個妃子及其次子、三子均留居德州守喪。東王妃叭都葛蘇哩于永樂二十一年(1423)七月回國,實際在中國住了六年。偏妃葛本寧和東王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喇則始終沒有回國,死后葬于德州城北東王墓的左側(cè),幾個墓至今仍保存完好[47]。
東王兩子安都祿、溫哈喇的子孫分為安、溫二姓,長居德州。雍正八年(1730),蘇祿國王蘇老丹訪問中國,道經(jīng)德州,瞻拜了祖塋,見殿宇傾圮,次年回國后又遣官折奏修理墳?zāi)沟仁?,清帝差官查勘屬實,下令進行修葺整理。同時,查明前明留德守墓人等子孫,“于安、溫二族之中,遴取稍通文墨者各一人為奉祀生。給與頂帶,永以為例”[48]。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后裔——溫、安兩姓就以華籍蘇祿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戶,與當?shù)鼗亍h民族和睦相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也生齒日繁,聚村而居[49]。
蘇祿國東王墓因一直有后人看守,沒有經(jīng)歷“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但此后,大運河德州段屢決,御碑多次被淹,下半部埋入泥土,侵蝕嚴重,近二百字漫漶不清。幸有拓片留存[50]。蘇祿國東王墓也成為中國與菲律賓世代友好的歷史見證。
永樂二十一年(1423)九月,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西洋古里、忽魯謨斯、錫蘭山、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剌、柯枝、加異勒、溜山、喃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等十六國,遣使千二百人貢方物至京”[51]。朱棣非常感慨:“四夷順則中國寧,……四海萬民家給人足,然后朕與卿等同享治平之福?!盵52]次年,鄭和又專程去舊港一次,任命施進卿之女施二姐襲宣慰使之職。施進卿逝世后,其子施濟孫繼承父位,成為舊港首領(lǐng),而其女施二姐也是當時舊港有權(quán)勢的人物,根據(jù)“本人死,位不傳子”的傳統(tǒng)與施濟孫爭位。鄭和尚未出使舊港時,施濟孫已被施二姐取而代之。待鄭和到達舊港,發(fā)現(xiàn)施二姐已經(jīng)實際掌管了舊港,而這又符合此地“位不傳子”的原則,便順水推舟,承認了施二姐在舊港的合法地位。施二姐襲任舊港宣慰使后,對明朝心存感激,執(zhí)政期間不斷加強與中國的友好關(guān)系,得到當?shù)厝A僑社會的擁護,為鄭和使團在舊港及其周邊地區(qū)活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就在這時,鄭和的命運又一次發(fā)生轉(zhuǎn)折,在他出使舊港期間,朱棣去世了。即便是優(yōu)秀的外交家、航海家鄭和,也難以逃脫政治紛爭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運。朱棣與鄭和可謂君臣相得,若是鄭和卒于先,朱棣或許會隆重地悼念他,可去世的順序若是相反,新君的態(tài)度就難說了。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后,聽從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魈幮拊煜路4そ酝V埂盵53]。明朝政府反對下西洋的一派占了上風,鄭和船隊被封,全體下洋官兵被調(diào)往南京鎮(zhèn)守。
明代大報恩寺琉璃塔構(gòu)件(南京市博物館館藏)
在這段郁郁不得志的日子里,鄭和依舊勤勤懇懇,為國盡忠出力。在他負責營建的工程中,以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最為著名。據(jù)記載,這兩個建筑造型優(yōu)美,工藝極為考究??上Т髨蠖魉麓蟮钤诩尉杆氖迥辏?566)遭雷火被毀,琉璃寶塔亦于咸豐六年(1856)毀于戰(zhàn)火?,F(xiàn)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均藏有挖掘出土的大報恩寺及琉璃寶塔構(gòu)件。
鄭和船隊停航五六年后,海外諸國同明朝的關(guān)系日漸疏遠,明朝政府在海外的威望開始下降,“外番貢使多不至”[54]。明宣宗朱瞻基經(jīng)歷過永樂時代,也曾目睹其祖父在世時“萬國咸賓”的盛況。永樂十一年(1413)五月端午節(jié),朱棣至東苑觀擊球射柳,邀請文武群臣、各國使節(jié)及在京耆老俱往參觀,有感于各國使節(jié)匯聚的盛況,朱棣曾寓意深長地對皇孫朱瞻基說:“今日華夷之人畢集,朕有一言,爾當思對之。曰:‘萬方玉帛風云會。’”朱瞻基即對:“一統(tǒng)山河日月明。”[55]而今朱瞻基任國君已近六年,中國與海外各國的關(guān)系竟倒退到如此地步,撫今追昔,自然向往能夠出現(xiàn)“萬方”來賓的“宣德盛世”。此時,下西洋最激烈的反對者夏原吉也已經(jīng)去世,朱瞻基即決定再派鄭和下西洋,以扭轉(zhuǎn)“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56]的局面。
經(jīng)歷了世事變遷、政權(quán)迭代,年歲漸高的鄭和似乎已經(jīng)預(yù)見到這次出航將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在出發(fā)前,他先后刻立了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和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對一生的航海事業(yè)作了總結(jié)。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在20 世紀30 年代被發(fā)現(xiàn),今藏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鄭和史跡陳列館內(nèi),此碑不見于文獻記載。而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僅存于文獻,至今未見原碑。還有一口保留至今的銅鐘,也是鄭和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于宣德六年(1431)鑄造的。此鐘通高85 厘米,口徑49 厘米,厚2 厘米,重77 公斤。鐘體下部鑄一周楷書銘文:
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fā)心鑄造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yǎng),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然而,天難遂人愿,鄭和終究沒有在這次下西洋中平安歸來。鄭和的卒年目前仍存在爭議,但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鄭和在第七次航行的路上,于宣德八年(1433)病逝于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的科澤科德)[57]。至于其葬地,按照文獻記載是在南京牛首山,但有人認為牛首山南麓的鄭和墓只是衣冠冢,因當時已進入夏季,船隊又地處熱帶,返程需要三個月,鄭和遺體不能長時間保存,想回國安葬已不可能,而南洋傳說鄭和墓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三寶壟市,至今三寶壟有三保洞,供有鄭和塑像,三保洞旁之土墩,據(jù)李長傅《荷屬東印度華僑略史》記載:“三寶壟之時望安獅頭山有三保洞,相傳三保暮年歸真之所,供三保太監(jiān)遺像。”[59]在此之前,這里不叫三寶壟,或因此地為鄭和埋骨處,為紀念鄭和而以“三寶”命名,且“壟”在當?shù)卣Z言中有“墳”之意。雖然船隊在歸途中沒有經(jīng)過爪哇的記載,但當時“漏載”的情況較為普遍,不能因此排除鄭和安葬在三寶壟的可能。
鄭和銅鐘。據(jù)說此鐘原置福建省南平市郊雪山寺三寶殿內(nèi),清朝末年殿堂遭火焚,此鐘由當?shù)卮迕褚浦烈莱迦A光廟,1972 年被依朝大隊當作廢銅賣出。1981 年春,南平市從回收的廢舊物資中揀選出該銅鐘后,送南平市文化館收藏[58]。1984 年,銅鐘被送到北京參加“全國揀選文物展覽”,引起關(guān)注,并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后調(diào)入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也有學(xué)者認為,鄭和與南京淵源頗深,又曾在南京守備六年,皇帝不可能在牛首山賜葬一個空墓或衣冠冢,且當時已有用水印防腐的先例,因此南京鄭和墓就是鄭和真正的葬地。盡管牛首山的鄭和墓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迄今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確鑿的物證,其真實性頗受詬病。有學(xué)者呼吁應(yīng)對這一地區(qū)進行更加全面的考古勘探工作。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可謂盛事。然而有關(guān)鄭和的許多問題,到現(xiàn)在都沒有搞清楚。目前對于鄭和基本情況的研究已經(jīng)很少,這也不能怪史學(xué)學(xué)者們不作為,在沒有新材料發(fā)現(xiàn)之前,這些看似基本的問題,爭論起來也只能陷入各執(zhí)其理的死循環(huán),難有實質(zhì)性突破。學(xué)界的關(guān)注點已經(jīng)拓展到對鄭和的助手王景弘,隨員馬歡、周聞、洪保等人的考察,也側(cè)面反映出資料的匱乏使相關(guān)研究陷入瓶頸。
文獻和遺跡中的鄭和是模糊的、零散的,不成體系的。但相比于鄭和的副手及眾多連名姓都沒有留下來的船員,鄭和已成為一個“標桿”和“符號”,受到全世界的關(guān)注和景仰。對鄭和的研究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對當下的影響遠超本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