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徳生,劉巧英,李振國,孔維超
1.湯陰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湯陰456150
2.湯陰縣人民醫(yī)院呼吸科,河南 湯陰456150
3.湯陰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河南 湯陰456150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是臨床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常用的手術方法,患者認可度高,但術后患者容易產生感染、胃腸道疾病、嚴重疼痛等術后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1-3]。目前,臨床針對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患者的術后多采取抗生素處理以預防感染,同時做好患者術后的護理及監(jiān)測,以保證患者術后安全[4]。為了使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復,在患者術后給予中醫(yī)手段干預,有一定應用效果[5]。清膽行氣湯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針刺療法能夠通過刺激患者穴位,促進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緩解患者術后疼痛[6]。本研究采用清膽行氣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7]中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擬定?;颊叱霈F典型急性胰腺炎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升高,且經超聲診斷(B 超)、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螺旋CT 等檢查證實。
1.2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疾病發(fā)作至入院時間≤72 h;根據病情術后需要長時間抗感染治療;患者可行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并自愿簽署協議加入研究。
1.3 排除標準水電解質紊亂及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合并甲狀腺疾病者;生命體征異常者;轉開腹手術者;合并嚴重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者等。
1.4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0 月湯陰縣人民醫(yī)院擬行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患者10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1 例。治療期間,觀察組脫落1例,納入研究50 例;對照組脫落4例,納入研究47 例。對照組男26例,女21 例;年齡40~68歲,平均(51.28±2.39)歲;手術時間51~86 min,平均(61.24±13.23)min;病程3~11 d,平均(5.23±0.56)d。觀察組男29例,女21 例;年齡41~69歲,平均(51.20±2.44)歲;手術時間52~85 min,平均(61.11±12.99)min;病程3~12 d,平均(5.21±0.51)d。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湯陰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批號:20180915)。
2 組均實施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治療,患者全麻,采取三孔法,建立二氧化碳(CO2)氣腹,采取三孔法膽囊切除法進行治療,探查膽囊、膽總管、胰腺、肝臟解剖關系,游離膽囊管與膽囊動脈,生物夾夾閉后,腹腔鏡下切除膽囊,以0.9%氯化鈉溶液沖洗腹腔,完成手術后,積極預防并發(fā)癥。
2.1 對照組術后給予頭孢他啶(深圳華潤九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63)、頭孢哌酮(山東睿鷹先鋒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765)治療。術后給藥,每8 h 給藥1次,每次各1 g,靜脈給藥,連續(xù)給藥2 周。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清膽行氣湯加減聯合針刺療法治療。處方:柴胡15 g,桃仁、延胡索、枳殼、赤芍、郁金、大黃、當歸各10 g,半夏、白芍、黃芩各9 g,炙甘草與木香各6 g,香附4.5 g。隨癥加減:心煩不寐者加炒梔子、牡丹皮各6 g;惡心嘔吐及腹脹者加陳皮10 g;大便稀溏者加茯苓及白術各10 g。每天1劑,水煎煮,每次早晚飯后服藥,共給藥2 周。針刺療法:采取0.3 mm×40 mm 毫針針刺患者雙側帶脈穴及足三里穴,以舒張法垂直進針帶脈穴,實行平補平瀉法,指切進針足三里,實行捻轉補法。連續(xù)針刺2 周。
3.1 觀察指標①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②疼痛程度。采用McGill 疼痛問卷簡表(SFMPQ)評分[8]評估2 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③免疫球蛋白。采取單向瓊脂擴散法測定2 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④不良反應。⑤滿意度。采取醫(yī)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分為很滿意、滿意、不滿意3 個等級,其中分值>90 分表示很滿意,60 分≤分值≤90 分表示滿意,<60 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很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及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及組內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考文獻[9]擬定。痊愈:癥狀基本或全部消失;顯效: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有效:患者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患者未達到以上標準??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1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00%,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 組術后排氣、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見表2。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排氣、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縮短(P<0.05)。
表2 2 組術后排氣、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2 2 組術后排氣、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4.4 2 組治療前后SF-MPQ 評分及免疫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2 組治療前SF-MPQ 評分及IgM、IgA、Ig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SF-MPQ 評分及免疫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后SF-MPQ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但2 組治療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SF-MPQ 評分及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2 組治療前后SF-MPQ 評分及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5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見表4。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02%,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4.6 2 組滿意度比較見表5。對照組滿意度76.60%,低于觀察組96.00%(P<0.05)。
表5 2 組滿意度比較 例(%)
中醫(yī)將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歸屬于胃脘痛、腹痛等范疇,認為該病與肝、膽、脾、胃及腸等臟腑密切相關,病機為情志不暢、肝氣郁滯,或暴飲暴食、嗜酒過度,累及脾胃,使脾胃運化失職,濕熱內結引發(fā)該病,臨床常以疏肝解氣、行氣利膽治療。方中桃仁活血祛瘀,延胡索行氣止痛、活血散瘀,共為君藥。郁金涼血破瘀、行氣,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大黃瀉熱通便、解毒,當歸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共為臣藥;柴胡疏肝解郁,枳殼理氣寬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木香行氣止痛,香附理氣寬中、調經止痛,共為佐藥;炙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共行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之效。本研究選擇下合穴(足三里)可治療六腑病癥,足三里為胃腑下合穴,有調氣血、通降腑氣、補虛弱等功效;帶脈穴位于膽經,有通調氣血、調經止帶、活血止痛、溫補下焦作用,諸穴合刺,可較好活血止痛、補氣強身。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排氣、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提示清膽行氣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臨床療效確切,能夠加快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研究發(fā)現針刺治療可促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10];路祖科等[11]研究也發(fā)現清膽行氣湯有助于提升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更快恢復。
手術患者多存在術后免疫力降低情況,臨床常需重視術后患者免疫力改善。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受疾病與手術創(chuàng)傷影響,患者多存在較為嚴重的疼痛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2 組SF-MPQ 評分及IgM、IgA、IgG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治療后SF-MPQ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清膽行氣湯加減聯合針刺療法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中醫(yī)方法對手術患者免疫能力具有較大的影響,多通過方劑、針刺等方法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取得較好效果[12-13]。此外,針刺還可有效降低手術患者術后疼痛感,有助于患者恢復[14]。感染、脹氣、惡心嘔吐等為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清膽行氣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有助于降低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患者對于清膽行氣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效果較滿意。
綜上所述,清膽行氣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囊切除術后臨床療效確切,能夠加快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康復,提高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患者治療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