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兜
說到“戲曲”,同學們應該不陌生,那“曲藝”呢?“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shù)的統(tǒng)稱,有悠久的歷史,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存在并活躍于我國民間的曲藝品種有400個左右。同樣作為傳統(tǒng)藝術(shù),雖然在場景和布置上沒有“戲曲”豐富,但“曲藝”憑借語言表述和歌唱技巧,同樣做到了貼近觀眾、打動人心。
曲藝表演通過“說”和“唱”來敘事、抒情,藝術(shù)品種不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說的如相聲、評書、快板書;唱的如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揚州清曲等;又說又唱的如山東琴書、云南揚琴、彈詞等;至于又說又唱又舞的,那就不得不提二人轉(zhuǎn)和鳳陽花鼓了。
快板書
藝人拿在手里的大小竹板就是道具,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熟練地打耍竹板形成節(jié)奏、說出唱詞,給人以流暢之感。
彈詞
彈詞是流行于我國南方的傳統(tǒng)曲藝,有溫婉優(yōu)美的特點。表演者使用琵琶、三弦伴奏,多用第三人稱敘述,既說又唱。
二人轉(zhuǎn)
二人轉(zhuǎn)是典型的東北地方戲,地域特色明顯。憑借一把扇子、一塊手絹,兩人即可成戲,將說、唱、舞結(jié)合起來,表演方式詼諧風趣、爽快潑辣。
頗受歡迎的相聲
聽說發(fā)表在我們雜志《小舞臺》欄目的相聲,很多小朋友都喜歡看,還把它們搬上校園舞臺進行表演呢。本期我們就來重點說說這門產(chǎn)出歡聲笑語的藝術(shù)吧。
表演形式
從人數(shù)來看,一個人表演的叫單口相聲;最常見到的是兩個人說的對口相聲,演員為一個捧哏(gén)、一個逗哏;三個或三個人以上表演的是群口相聲。
常用道具
一張桌子,表演對口相聲時,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邊;一塊驚堂木,可使用它集中觀眾注意力;折扇兩把,可以虛擬成筆、刀劍或其他物品來輔助表演;手絹一塊,作為演員扮相的道具;竹板御子,唱太平歌詞時用來伴奏。
說學都唱
很多人都知道,相聲表演者要練就四項基本功——“說”“學”“逗”“唱”。說——可以理解為靠說話和鋪墊來吸引觀眾,比如講個故事、說個笑話、開場來段定場詩等;學——模仿各種人物、動物、聲音、方言、戲曲的名家名段等,現(xiàn)代也有學唱歌跳舞的;逗——簡單來說就是表演時通過逗哏、捧哏制造笑料,讓觀眾笑出來;唱——專指唱“太平歌詞”,是相聲專有的藝術(sh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