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張姝,吳麗英,付琳,張思寧
黑龍江省醫(yī)院心內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心力衰竭主要指的是心功能不全,如果該疾病病程超過3 個月,則被稱為慢性心力衰竭?;忌显摷膊≈饕且驗榛颊弑旧砭陀屑毙孕牧λソ撸覜]有及時治療,或并發(fā)急性心肌梗死等器質性心臟疾病所造成的[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癥狀主要為肝臟顯著增大、雙膝下肢彌漫性水腫、腹腔積液,在爬樓梯和跑步的時候會呼吸困難。目前臨床上對于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以控制癥狀、治療合并癥等為主[2]。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較長,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需長期臥床治療,不利于患者預后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關研究指出,運動耐力鍛煉方法可直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身的多種運動適應能力,如提高運動的耐力速度和增加恢復運動時間等,可達到顯著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2020年1 月—2022年12 月黑龍江省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6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討運動康復療法對心率產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6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4~79 歲,平均(66.57±3.43)歲。康復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0~81 歲,平均(65.57±4.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對本研究方案做出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心臟康復中國專家共識》[3],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②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ew York Heavy Artillery, 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在醫(yī)護人員的引導下簽訂相關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極差無法配合研究者;②合并全身多種器官功能不全者;③患有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者;④不能配合本次研究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颊咝璋凑章宰笮乃ブ委煹某R?guī)治療原則,實施強心劑利尿-利尿-擴通微血管聯合治療,即包括連續(xù)使用的長效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 受體阻滯劑、醛固醇受體拮抗劑等一系列藥物治療。共持續(xù)治療30 d。
康復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運動康復療法。入院后第1 天,患者NYHA 心功能評估為Ⅳ級時,要求患者臥床休息,待其病情完全穩(wěn)定后,協助臥床患者繼續(xù)進行在床上被動功能活動,包括活動肢體關節(jié)和上下翻身,預防其關節(jié)功能進行性喪失,活動時間通常為30 min/次,2 次/d。第3~4 天,隨著患者病情的逐步好轉,可酌情指導輔助患者進行上半身主動運動,協助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下腿部的主動運動,按照腿部-上踝關節(jié)-上膝部關節(jié)先后順序進行訓練,10~15 min/次。第5~6 天,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上半身的主動運動,按照身體從胸部-左右肩部-整體上肢先后順序進行訓練,10~20 min/次。第7~8 天,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可嘗試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坐臥于軟沙發(fā)上或直背的長椅上,10~30 min/次,1~2 次/d 即可,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增加下床時間。在第9~10 天,患者根據NYHA 心功能被判定為Ⅲ級時,可適當地做輕度的體操,指導患者按照規(guī)定步驟活動肩頸、活動雙足上肢,10 min/次。第11 天,隨著患者病情進展的持續(xù)性改善,可酌情指導其在床邊進行站立行走和平地行走等步行活動,每次在床邊站立行走100~200 m,運動總時間為10 min 左右,1 次/d 即可。第12 天,指導該患者在平地步行大約500 m 或上、下樓各一層,運動總時間大約10 min,2 次/d 即可。第13~14 天,當患者的NYHA 心功能被分級評定為Ⅱ級時,指導患者每日步行至少1000 m,或者步行上、下樓各二層,運動總時間至少10 min,2 次/d 即可;指導并鼓勵患者自主做好個人生活護理,例如在床邊自行進食、洗漱以及自主上廁所等。第15天,對患者實施6 min 步行試驗(6MWT)。共持續(xù)治療30 d。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在治療前與治療后使用上海繼圣醫(yī)療有限公司生產的飛利浦iE33 型超聲心動儀,分別檢測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E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 LVSEd)、左房內徑(left atrial dimension, LAd)。
②比較兩組患者運動時心率、血壓改變情況,詳細記錄患者的心率、血壓,并計算心率血壓乘積。
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能力。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均進行心肺康復6 min 步行測試(6-minute walking test, 6MWT)檢測患者活動能力。若患者在6 min 之內步行距離<150 m 為重度心衰;150~450 m 為中度心衰;>450 m 為輕度心衰;>550 m為正常,由1 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yī)師對結果進行評定。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康復組LVEF 高于對照組,LVDEd、LVSEd、LAd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康復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LVEF(%)治療前33.30±5.3333.42±5.600.8500.935治療后56.30±8.2544.71±3.677.030<0.001 LVDEd(mm)治療前62.25±8.7662.31±8.210.0270.978治療后52.53±5.3056.01±6.822.2080.031 LVSEd(mm)治療前55.45±9.3055.33±8.890.0510.959治療后38.37±4.6642.42±6.312.8270.006 LAd(mm)治療前52.76±7.6752.32±7.540.2240.823治療后36.86±4.9340.13±5.232.4910.015
治療后,康復組患者心率、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血壓改變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血壓改變情況比較(±s)
組別康復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收縮壓(kPa)20.50±2.2323.30±4.603.0000.004舒張壓(kPa)9.44±1.5811.81±3.573.3250.002心率(次/min)131.22±6.66143.55±7.446.763<0.001心率血壓乘積2940.33±99.223 422.06±112.4417.592<0.001
治療后,康復組患者運動能力恢復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能力比較[(±s),m]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能力比較[(±s),m]
組別康復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治療前333.84±30.55332.02±43.140.1880.851治療后411.97±41.83388.16±25.672.6570.010
患者患上心力衰竭后,如果病程超過3 個月,則會演變成慢性心力衰竭[4-5]。該類型疾病一般是因為急性心力衰竭久治不愈造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少數患者可能的是心臟前后部分負荷承受過重或因心室的收縮過程不充分協調而引起的;因其心負荷明顯過重,就容易導致從心室舒張分流回來心臟的凝血量相對過多,例如右主動脈瓣閉鎖和第二尖瓣關閉嚴重不全、動脈導管閉鎖未完全閉塞都極可能會進一步使其左心室在舒張期心肌負荷更加過重,導致慢性心力衰竭[6-7]。慢性心力衰竭既會使左肺動脈高壓、右左心室氣體流出道產生梗阻,還會大大加重左心收縮期負荷,從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同時,慢性心力衰竭也會使心臟對全心室信號傳導系統的順應性有明顯提高或者減低,會直接影響到心臟傳遞,從而最終對患者全身心臟功能系統造成巨大的傷害,導致其終身患有心臟功能上嚴重的心力循環(huán)衰竭。目前,已有國內外許多基礎醫(yī)學領域研究都充分表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運動功能的康復療法,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綜合地采用一些功能運動來逐漸減輕患者存在的一系列慢性功能障礙臨床癥狀,可延長患者生命,提高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8]。運動療法康復體育運動療法,可以用來直接幫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改善運動和心功能狀態(tài),以及有效增強自身運動與心肺耐力[9]。
國際醫(yī)學界上一定量的臨床循證醫(yī)學證據也充分證明運動治療安全性水平和臨床治療康復有效性,其運動治療在康復應用后可進一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竭患者的病死率[10-11]。心力衰竭是各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終末期,其具有高再入院率、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的特點,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質量是臨床關注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運動能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以及康復組心率(131.22±6.66)次/min 低于對照組(143.55±7.44)次/min(P<0.05),表明運動康復干預療法可顯著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并且患者運動能力也明顯增加。由此可見,運動康復療法可以促進患者運動恢能力的恢復,這與史曉敏[1]的研究數據結果: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運動能力及心率均相符合,其中觀察組心率(131.32±1.55)次/min 低于對照組心率(144.65±0.53)次/min。分析其原因認為,通過增強上肢與下肢重要部位的肌力,可大幅增加患者血氧量,以及攝取氧氣能力和增加肌肉纖維彈性收縮力,同時亦可明顯改善患者自主神經狀態(tài)的長期穩(wěn)定性,降低各種自主呼吸神經疾病癥狀。腎血管緊張素受體和醛固酮受體的早期激活機制都可直接促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細胞功能重塑性過程和心代償性間質增生過程。長期持續(xù)激活患者受體調節(jié)的系統,可幫助患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進展速度[12-13]。所以,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療法可明顯減少其入院率、降低其病死率、提高患者有氧運動的耐量、改善全心功能、緩解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研究結果也表明,心力衰竭患者持續(xù)進行一定的有氧運動是較為安全及有益的[14]。
綜上所述,采用運動康復療法可以明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運動能力及心率,同時,可通過有效抑制房室交感神經系統,實現改善心室壁舒張縮功能的目的,確保運動康復療法可起到長期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