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王麗麗,張帥,陳霞
1.山東省泰安市立醫(yī)院心內科,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省泰安榮軍醫(yī)院四病區(qū),山東泰安 271000;3.山東省泰安榮軍醫(yī)院六病區(qū),山東泰安 271000;4.山東省泰安榮軍醫(yī)院門診部,山東泰安 271000
隨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適應證的不斷擴大,PCI已成為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并不斷進步,使得更復雜的冠狀動脈疾病得以被救治。PCI 治療后,冠狀動脈獲得完全血運重建和持久長期預后,是治療冠心病的目標[1]。PCI 術后臨床上給予降脂、抗凝、抗血小板、擴血管等治療??鼓?、抗血小板是主要治療措施,是預防支架血栓再形成的主要治療方法[2]。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增一度是PCI 術后抗血小板的經典治療方案,隨著新藥物替格瑞洛的出現,經循證醫(yī)學研究發(fā)現,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療效因個體差異,療效差異較大,而且起效也較慢。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的療效優(yōu)于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療效[3]。但是目前關于兩種藥物對PCI 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冠脈血流的情況研究較少[4]。本研究選取2021年6 月—2022年6 月在泰安市市立醫(yī)院心內科、冠心病監(jiān)護病房(coronary care unit, CCU)及重癥監(jiān)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住院的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并行PCI 的10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給藥方案治療,比較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冠脈血流的情況,為急性冠脈綜合征PCI 術后抗血小板治療提供依據?,F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心內科、CCU 及ICU 住院的ACS 并行PCI 術的10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62 例,女38例;年齡39~72 歲,平均(60.12±6.31)歲。記錄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置入支架情況、支架總長度(mm)、狹窄程度、病變血管直徑等。根據時間來源分組,2021年6—12 月的48 例納入對照組,2022年1—6 月的52 例納入觀察組。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者[5],初次診斷為心肌梗死,未做相關治療;②年齡>18 歲;③同一組醫(yī)師按照操作規(guī)程完成PCI 者;④病歷資料完整者;⑤未合并其他內科疾病者;⑥無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禁忌證者。
排除標準:①非第一次診斷心肌梗死者;②合并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等其他心臟病者;③近1個月內行外科手術者;④術中死亡或術后72 h 內自動出院者;⑤對抗血小板藥物過敏者;⑥血小板異常者;⑦重度感染,影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者。
兩組患者入院時,均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71021,規(guī)格:100 mg×30 片)300 mg 口服。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替格瑞洛(國藥準字H20183320,規(guī)格:90 mg×14 片)180 mg 口服,此后以90 mg、2 次/d 維持量。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氫氯吡格雷(國藥準字J20130007,規(guī)格:75 mg/片)600 mg口服,此后以75 mg、1 次/d 維持量。治療第7 天進行指標監(jiān)測。
①血清炎性因子: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入院第1 天及PCI 術后第7 天早晨8:00 抽血檢查。
②冠脈血流:左前降支收縮期血流峰值(systolic peak value, SPV)、左前降支舒張期血流峰值(diastolic peak value, DPV)、冠脈血流儲備(coronary value reserve, CFVR)。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入院第1 天及PCI 術后第7 天早晨8:00 檢查。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hs-CRP、PCT、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hs-CRP、PCT、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的比較(±s)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觀察組(n=52)對照組(n=48)t 值P 值觀察組(n=52)對照組(n=48)t 值P 值hs-CRP(mg/L)261.3±2.41260.8±2.391.0410.301111.8±2.41212.1±4.39143.082<0.001 PCT(μg/L)3.15±0.463.19±0.710.3370.7371.56±0.462.19±0.715.306<0.001 IL-6(ng/L)56.12±10.2156.56±10.780.2100.83440.83±6.7846.23±7.893.679<0.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冠脈血流指標SPV、DPV、CFVR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PV、DPV、CFVR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冠脈血流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冠脈血流的比較(±s)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觀察組(n=52)對照組(n=48)t 值P 值觀察組(n=52)對照組(n=48)t 值P 值SPV(cm)13.41±1.4113.14±1.390.9630.33816.13±2.4314.14±2.314.189<0.001 DPV(cm)24.15±6.4623.99±5.710.1310.89630.17±0.4626.19±0.7133.520<0.001 CFVR 2.68±0.762.45±0.641.6300.1064.54±1.023.51±1.035.021<0.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心肌壞死性疾病,其生理病理基礎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血小板聚集等引起心肌血流突然中斷,常伴有嚴重胸痛,臨床病死率較高[6-7]。在我國,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主要采用PCI,它可以成功恢復心肌血流灌注,最大限度地減少心肌缺血和缺血/缺氧誘導的損失。然而,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以及PCI 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PCI術后支架血栓再形成常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8]。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炎癥因子和氧化應激密切相關[9-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 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從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1]。替格瑞洛是一種新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在沒有催化酶生物轉化的情況下發(fā)揮抗血小板作用,在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速度和減少心肌損傷方面表現突出[12-13]。本文通過對接受PCI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不同方案的抗血小板治療,研究發(fā)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hs-CRP、PCT、IL-6 水平分別為(111.8±2.41)mg/L、(1.56±0.46)μg/L、(40.83±6.78)ng/L,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SPV、DPV、CFVR 分別為(16.13±2.43)cm、(30.17±0.46)cm、(4.54±1.02),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替格瑞洛更利于降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提高患者的冠脈血流。魏林林等[14]研究與本研究結論相同,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hs-CRP、PCT、IL-6 水平分別為(18.36±2.68)μg/L、(1.25±0.24)pg/mL、(40.31±6.21)mg/L,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PV、DPV、CFVR 分別為(16.98±2.03)cm、(30.99±2.67)cm、(4.36±0.28),高于對照組(P<0.05)。替格瑞洛是一種前體藥物,該藥物的作用機制與氯吡格雷相似[15],因為替格列酮本身是活性形式,不需要肝臟代謝,因此該藥物的起效時間明顯短于氯吡格雷,使用2 h 內可減弱血小板活性,代謝酶基因多態(tài)性不影響其活性,無耐藥性,且具有較強的抗血小板作用,尤其適用于氯吡格雷低反應患者[16-17],因此,術后凝血功能的改善更令人滿意,并且可以減少P2Y12 的抑制。此外,P2Y12 受體主要分布在炎癥細胞表面,替格瑞洛可以促進抗血小板途徑,增強對自由基生成組織的抗炎作用[18],因此能夠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冠脈血流。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給藥方案中更能降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冠脈血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