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金杰 陳兆紅 曹香 張莉 王瑞士 趙威威 繆文杰 胡政崗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精神二科 210029
醫(yī)學人文現(xiàn)已成為醫(yī)學領域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1〕。護理人文關懷是指將人道主義精神融入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要、尊嚴與人格的真誠關懷和照顧過程中〔2〕。精神疾病患者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情感、思維及行為障礙的一類特殊患者,更需要醫(yī)護人員的呵護與關心〔3〕。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除要掌握知識與技能外,還要培養(yǎng)護士專業(yè)與關懷并重的職業(yè)精神,是護生向護士過渡的關鍵時期〔4〕。長期形成的社會偏見影響護生對精神疾病患者消極的認知態(tài)度,干擾護生的擇業(yè)就業(yè),阻礙精神科護理學的快速發(fā)展。本研究探討在精神科臨床護理教學中應用以人文關懷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改善護生對精神疾病認知態(tài)度和服務意愿,為臨床護理教育與護理人文關懷的融合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選擇2019年1~12月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精神科實習的護生共97人。將2019年1~6月進入該科的護生49人作為對照組,男9人,女40人;平均年齡(21.78±0.92)歲;本科生45人,??粕?人;平均學制(4.00±0.29)年。將2019年7~12月進入該科的護生48人作為觀察組,男9人,女39人;平均年齡(21.75±1.06)歲;本科生42人,??粕?人;平均學制(3.96±0.41)年。兩組護生年齡、性別、學歷、學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護生實習時間均為2 w,帶教老師均為同一批經(jīng)過醫(yī)院競聘具有帶教資質的老師,共4人,均具有本科學歷、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臨床工作時間≥5年。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帶教模式,由病房帶教老師按2 w為1輪制定《實習計劃》,內容包括精神科病房患者的組織管理、精神科常規(guī)工作制度、各崗位工作程序及專科知識與技能。觀察組在傳統(tǒng)帶教模式基礎上加上以人文關懷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2.1人物故事分享 選取的敘事素材包括精神科相關的文學作品(小說、傳記、日記),人文關懷故事和多媒體資源(視頻、圖片)3種類型。故事素材來源于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檢索精神科人文關懷相關視頻及圖片以及精神科工作中觀察到的護患間人文關懷事跡,并進行質量及內容篩選后獲得;文學作品素材通過圖書和網(wǎng)絡來獲取精神科相關作品。以上材料通過實習生微信群分享,并由帶教老師從人物、情緒、環(huán)境等方面啟發(fā)護生思考。
1.2.2角色體驗 以卡瑞特的體驗式教學模式〔5〕為指導,包括感知、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6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精神科護理工作常見情景進行場景設定,包括入院評估、安全檢查、約束患者的基礎護理、自殺風險患者的評估訪談及出院指導5個場景。場景中患者角色由帶教老師扮演,按照護生入科批次第1周體驗3個場景,第2周體驗2個場景。護生體驗后由帶教老師組織體驗分享,體驗分享會包括體會展示、護生相互點評、帶教老師評價和總結。
1.2.3敘事病歷教學 以郭瑜潔等〔6〕提出的人文關懷教育四步程序為指導,其中四個步驟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躬行實踐、引導感悟。按照精神科護理臨床實習大綱要求,著重培養(yǎng)護生溝通、觀察、移情、同理等關懷能力,采用閱讀患者病歷、傾聽患者故事及書寫敘事病歷等敘事教學方法進行臨床實踐教學。出科前要求護生完成一份敘事病歷報告,之后由帶教老師給予書面評價及引導。
①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評估量表:由曾慶枝〔7〕編制,該量表用于評估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程度。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隔離、危險、能力,其中隔離14個條目;危險 8個條目;能力4個條目,共26個條目。應用Likert 5點計分法,從“完全不贊同”到“完全贊同”分別計 0~4 分,其中條目 1、17、21、23、24 為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程度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9。②精神科護生認知調查表:由管萍等〔8〕編制,問卷包括5個維度分別為對精神病患者的認知、對環(huán)境的認知、對精神科職業(yè)的認知、對精神科護理的認知、對臨床實習的認知,共18個條目。③護理服務意愿評估表:參考潘玲等〔9〕的研究結果,用于評估護生給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意愿。護生從1~10分中選擇1個分值代表自己的護理服務意愿,1分表示完全不愿意,10分表示完全愿意,得分越高表示給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意愿越高。
臨床實習2 w后,護生的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評估量表總分、危險、能力維度觀察組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護生隔離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歧視精神疾病患者評估量表得分比較(分,
兩組護生精神科認知調查表中對精神疾病患者、環(huán)境、精神科護理、精神科職業(yè)、臨床實習認知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精神科認知情況比較〔n(%)〕
觀察組護生服務意愿得分(7.50±2.08分)高于對照組的(6.27±2.1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79,P<0.01)。
混合式教學提升了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覺、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過程的能力〔10〕。本研究中借助了網(wǎng)絡線上教學的方法,護生可以自主安排時間進行學習,使學習時間與形式更加靈活,角色體驗從特定的工作情景,能夠讓護生用所學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工作,深切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和行為,促使護生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11〕。護生能夠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逐漸同情與接納患者,從而改善護生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程度〔12〕。
混合教育模式利用不同的學習方式與環(huán)境,在日常的臨床實習過程中由老師引導學生感悟,采用體驗分享會和書寫敘事病歷的方法,給護生創(chuàng)造了護理人文關懷的學習環(huán)境〔13〕。臨床實踐教育是增強護生對精神科認知的最好方式,通過人文關懷實踐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可以使人文關懷理念對護生產(chǎn)生影響〔14〕。以情景演練為基礎的體驗式教育為護生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深入了解提供實踐依據(jù),護生更加了解患者的真實生活和想法,改善護生對精神科的整體認知。
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下,護生加深對精神科護理的全面理解,加強精神科實踐能力,增進對精神科護理的積極態(tài)度〔15〕。促使護生使用同情與移情等多方面的情感表達,強調情感教學,提高護生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與關愛〔16〕,降低護生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為精神疾病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護理服務環(huán)境。隨著護生對精神科認知和歧視態(tài)度的改變,護生們的就業(yè)與執(zhí)業(yè)方向也會發(fā)生改變。有了科學的精神科知識和扎實的實踐技能做基礎,在道德和情感的水平上又有了提升,護生選擇投身精神科護理事業(yè)就有了更大的原動力〔17〕。
目前護理專業(yè)畢業(yè)生從事精神科護理服務意愿較低的現(xiàn)狀,為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護理人才投身到精神科護理行業(yè),國家和用人單位還需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精神科護理就業(yè)環(huán)境。臨床實踐階段是護生將培養(yǎng)人文關懷能力的關鍵時期,醫(yī)院臨床教育與護理高校有必要攜手建立實習護生的護理職業(yè)價值觀〔18〕。臨床教師利用混合式教育模式應用于臨床實踐教學中,不僅能讓護生掌握豐富的護理相關知識,同時也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以人文關懷為導向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對臨床教師的能力素養(yǎng)、信息化水平、學生適應性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將人文關懷教育融入精神科護理臨床教學中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