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yè)大學2017年以來開展了教師境外研修項目,進一步提高了教師教學國際化勝任力,促進全英文/雙語課程教學質量提高,推動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建設。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的發(fā)展策略有:立足本校教學實際,使國際化教學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制定合理政策,積極推動;注重青年教師的發(fā)展;關注教學前沿動態(tài);積極利用線上資源優(yōu)勢。
高校教師教育一直以來是我國教育方面著重推進的重點領域。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高校教師教書育人,起著重要的關鍵作用,其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的發(fā)展直接影響著高校的教育水平,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持續(xù)推進高校教師發(fā)展方面,鼓勵教師積極開拓視野,了解國內外教育發(fā)展的先進經驗、教學理念,則是教師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在倒逼教育深層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國際化必須面對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和對外拓展型需要的雙重壓力,必須與全面治理教育結構、學校布局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緊密結合,抓住這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才能不斷提升我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水平。[1]具體到西北工業(yè)大學而言,作為一所以理工類學科為主導的學校,因自身優(yōu)勢學科的情況,更需要師生具有國際視野,不僅要及時了解國際相關領域的前沿動態(tài),還需要從“授人以漁”的角度了解國外相關學科的教學經驗。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好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工作對于西北工業(yè)大學的教育水平提升是極為重要的。
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
在培養(yǎng)路徑方面,我國高等院校主要通過遴選符合條件的教師出國訪學的形式來提高教師個人的專業(yè)能力。[2]進入21世紀,全國各地大學對外交流活動日趨活躍。西北工業(yè)大學的國際化交流活動也相應增多,與國外各高校的交流逐漸密切。具體到大規(guī)模的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交流項目,則始于2017年。當年,西北工業(yè)大學首次啟動教師教學國際化水平提升境外研修項目,選派10名教師赴牛津大學參加英文媒介課程教學研修學習,并對參與境外研修的教師進行資助,鼓勵教師積極走向世界,了解國際前沿教學動態(tài),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國際化勝任力,促進全英文/雙語課程教學質量提高,推動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建設。
自2017年以來,西北工業(yè)大學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昆士蘭大學、阿德萊德大學、莫納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10余所國際高水平大學建立合作框架,通過西北地區(qū)高校教師教學發(fā)展研究院和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部屬高校教師教學發(fā)展聯盟,面向西北高校和部屬高校推廣輻射納入了校外兄弟高校的教師,累計支持260余名教師深度參與系列教師教學國際化研修項目學習。
境外研修項目開展最活躍為2019年,共開展境外研修活動8次,選派35位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師,25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教師,分別參與昆士蘭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莫納什大學、阿德萊德大學等世界名校的英文媒介教學(EMI)研修項目。這些研修活動之中,最早開展的是牛津大學EMI項目,2017年開始開展,每年開展2次,每次10人參與;規(guī)模最大的是莫納什大學EMI項目,2019年累計有40人參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2020年以來,西北工業(yè)大學的境外研修活動轉為線上進行,與2017至2019年的線下研修活動不同,線上研修項目的課程設置周期較短,均減去了實踐類研修課。相較于各境外大學為期兩周60小時的線下研修課程,線上研修課時減少,牛津大學減少為六天15小時左右的課程,莫納什大學、昆士蘭大學、阿德萊德大學均減少為為期六天30小時的課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后,西北工業(yè)大學專注提升教師國際教育水平的步伐也未停止,與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共同開發(fā)了線上研修項目。劍橋大學境外研修項目為一周18小時左右的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均為四天20小時左右的課程。線上研修項目的課程設置更加注重建構性發(fā)展、課程設計、教學研究、教學案例評價、教學互動等方面能力的提升,通過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探究法等,圍繞翻轉教室教學法及課程設計、翻轉教學技巧、模擬課堂、信息科技輔助教學。
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程度是評價高校國際化發(fā)展程度的一項關鍵指標。[3]參與西北工業(yè)大學境外研修項目的教師均具有流利的英語水平,熱愛教學工作,樂于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傳播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原則上從事教學工作不少于三年,應已承擔或即將承擔學校全英文課程主講工作。
在2020年以前,西北工業(yè)大學對于參加研修項目的老師,要求回校后三個月內,須結合所學、所思、所悟撰寫并提交符合正式出版水平論文1篇;每名參研教師須面向校內教師以教學研討報告會形式講授1次,分享研修心得;每名參研教師須按研修所學,就已開設或即將開設的英文課程提交改進方案一份,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予以運用,學校將對參研教師的英文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跟蹤評估;根據學校教師教學發(fā)展工作的實際需要,參與英文教學發(fā)展項目的開發(fā)與實施。
2020年以后,由于學習形式轉為線上,且課程內容削減,西北工業(yè)大學對于參加研修項目的老師,要求研修結束后一個月內,每名參研教師須結合研修所學提交項目研修心得體會報告一份;每名參研教師應結合研修心得,鼓勵以團隊或個人形式,面向校內教師以教學研討報告會形式講授1次,將研修成果在全校輻射;每名參研教師應將所學所獲在實際教學過程予以運用,學校將對參研教師的英文課程教學效果進行專項指導;根據參研教師實際需要,學校提供研修項目相關教學論文指導,支持教育教學課題項目研究,參與英文教學發(fā)展項目的開發(fā)與實施。
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師教育國際化
水平提升實踐的特點分析
從上述具體的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可以看出,西北工業(yè)大學的對外交流呈現出一些顯著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則集中體現了該校的教師教學國際化水平提升策略及其發(fā)展重點。筆者認為,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1、從人員來源的高???,參與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項目的校外成員70%來自“雙一流”高校。從人員分配情況看,參與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的成員以副教授、講師等青年教師為主。從人員的學科組成來看,參與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項目的成員涵蓋理、工、醫(yī)、經、管、文、法7個學科門類。這些特點集中體現了西北工業(yè)大學對外交流的思路及側重點。教師的國際意識和知識正是推進高校國際化發(fā)展的主要動因之一。[4]一般來說,青年教師都是學校中最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對于新生事物和新理論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強,如果能夠妥善安排,增加其參與交流的機會,那么這些青年教師將能夠展現出較為理想的潛能,不僅有利于其快速成長,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廣新的教學理論。給予青年教師更多參與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機會,是提升該校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
2、開展頻次與國際學校教學計劃相配合,覆蓋范圍廣泛。這是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的又一個顯著特點。作為對外交流實踐,這一活動是雙方面的,既要立足于本校實際,也要盡可能考慮境外合作院校的教學安排及教學計劃。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候,在時間安排方面,也多結合合作院校的教學情況進行安排,以有利于參與者更好地融入對象學校的教學活動,能夠更深刻地體驗對方的教學思路及教學體驗,使交流活動的效果更為顯著。
3、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通過在線交流保持對外交往。這一特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情況下表現得尤為突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近兩年的國際旅行難以預料的因素增加,西北工業(yè)大學積極采用線上交流的方式保持對外教學交流,進一步發(fā)揮自身線上教學的經驗,將線上學習與國際交流結合起來。在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的線上教學經驗直接服務于對外交流學習,這是其又一個顯著特征。
4、立足本校教學實際,兼收并蓄,使外來經驗為我所用。筆者認為,這是所有特點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對外交流的收獲較為豐富,大量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通過交流被引入,但在對外交流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冷靜思考,即牢牢把握住主次和實際。國際化教學經驗應當服務于本校的教學實際,并堅守學校自身的立場與選擇,成為本校教學水平提升的助力,而不能本末倒置,過分追求教學的國際化,而忽視本校的實際。在具體的實踐之中,本校參與研修的教師始終堅持兼收并蓄、為我所用的原則,這既是其中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一個應當堅持的原則。
發(fā)展策略思考
在分析西北工業(yè)大學對外交流實踐的具體活動及特點的基礎上,筆者擬對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的發(fā)展策略作簡要總結,以一窺相關發(fā)展的規(guī)律,助力本校及其他院校接下來的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活動。
1、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無疑是立足本校教學實際,使國際化教學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提升國際化水平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學能力,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助力國家的科研與教學事業(yè)。作為一所中國高校,西北工業(yè)大學和其他國內院校一樣,有著不同于國外高校的性質與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這就決定了其在吸納國際教學經驗和理論時勢必經歷一個取舍與本地化的過程,如果機械地照搬國外教學經驗,是難以實現真正的國際化的。因此在參與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之中,我們必須堅守自己的立場,深刻認識自身的具體實際及實踐需求,堅持立足本校教學實際,使教學交流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2、制定合理政策,積極推動。合理的支持政策是教學交流活動開展的關鍵,對外交流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具體的策劃與執(zhí)行,培養(yǎng)訓練有素的教師發(fā)展團隊,是開展國際化教學交流的基石。一方面,學校制定具體而積極的政策;另一方面,執(zhí)行的團隊高效而確實地做好上述工作的輔助與執(zhí)行。二者是相輔相成,且缺一不可的。事實上,以對外交流實踐為契機,西工大的教師發(fā)展團隊不斷積累經驗,扎實提升了自身的服務水平與業(yè)務能力。
3、注重青年教師的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落腳點是課程,教師是課程的研究者、開發(fā)者、實施者、創(chuàng)新者。[5]在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中,西北工業(yè)大學正是將重點放在了這些青年教師身上,主要的交流活動都以這些青年教師為主體。在保證教師主體地位的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學校的未來發(fā)展,這是西北工業(yè)大學在教師教育國際化水平提升實踐之中的又一個顯著策略。
4、關注教學前沿動態(tài),積極利用線上資源優(yōu)勢。為了切實保證學習交流的有效性,西北工業(yè)大學在開展教學實踐交流之際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方面保證了活動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習交流的效率,有的放矢,從而保障了每次活動目的的順利達成。同時,積極利用線上教學積累的經驗,活用信息技術,將網上授課經驗轉化為線上學習交流,保證了疫情期間國際交流的正常高效開展。如果要進一步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運用好信息技術是至關重要的。
注釋
[1]曹佳燁:《“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2019。
[2]陳明昆,張雨潔:《政策及要素分析視角下21世紀中美高等教育國際化特征比較》,載《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7)。
[3]吳瓊,李峰:《我國地方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現狀及路徑》,載《教書育人(下旬刊)》,2022(2)。
[4]簡·奈特著,劉東風、陳巧云譯:《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fā)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56頁。
[5]來惠潔、徐昭恒:《高校青年教師國際化發(fā)展現狀與改進路徑——基于上海大學的調查研究》,載《教師教育報》,2022-5。
參考文獻
[1]胡壯麟:《教育國際化的戰(zhàn)略舉措——〈中國高校教師全英語教學(EMI)能力研究〉評介》,載《山東外語教學》,2021-02-15。
[2]郭際,韓彤彤,趙嘉雯:《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教師發(fā)展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江蘇省高校為例》,載《改革與開放》,2017-08-15。
[3]韓英軍,王曉陽,連紅軍:《教育國際化視角下高校教師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載《理論觀察》,2015-04-20。
[4]曹俊懷,楊聚鵬:《教育國際化對我國高校教師管理制度影響的政策學分析》,載《當代教育科學》,2014-09-01。
[5]李秀蓮,高強:《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的協調發(fā)展》,載《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4-07-15。
[6]高玉蓉,鄧逢光:《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師素質研究》,載《教育與職業(yè)》,2011-02-11。
[7]錢亦華,楊蓬勃,胡明,楊維娜,賈寧:《阿德萊德大學教學法和以英語為媒介教學項目研修的啟示與實踐》,載《解剖學雜志》,2021-06-25。
[8]尹文華:《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教學評價研究——基于同行評教視角》,載《中國成人教育》,2020-01-15。
作者簡介
程凱麗 西北工業(yè)大學教學研究與教師發(fā)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科員,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教師教育、歷史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