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婭莎,劉乙君,呂定超,李鳳青,齊 昊,王 彥
肥胖是全球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為全球第6位影響人類疾病負擔的危險因素[1],我國超重肥胖人數(shù)居世界首位[2]。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病及其并發(fā)癥的主要危險因素,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增高與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顫動等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關[3-4]。缺血性心臟病病人BMI是否影響危重癥發(fā)生風險證據(jù)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缺血性心臟病住院病人的臨床資料,初步探索BMI與住院缺血性心臟病病人危重癥風險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住院的缺血性心臟病病人12 197例,其中男7 678例,女4 519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臨床資料完整;BMI≤50.0 kg/m2;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主要診斷疾病編碼范圍在I20-I25。本研究已通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件號:NO.KYLL-2023-099)。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通過病歷收集缺血性心臟病病人病案首頁信息與體格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婚姻、職業(yè)、醫(yī)療付費方式、入院途徑、危重癥、住院費用、身高、體重、查爾森合并癥指數(shù)(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評分等,并計算BMI。BMI=體重(kg)/身高2(m2)。CCI評分越高提示不僅合并癥更嚴重,而且死亡風險也越大。
1.3 超重、肥胖的診斷標準 正常體重為BMI 18.5~23.9 kg/m2;超重為BMI 24.0~27.9 kg/m2;肥胖為BMI≥28.0 kg/m2[5]。
1.4 肥胖分層 根據(jù)《中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綜合管理專家共識》[6],將肥胖分為BMI 28.0~31.9 kg/m2,BMI 32.0~34.9 kg/m2,BMI≥35.0 kg/m2。
2.1 缺血性心臟病病人超重肥胖率情況 本研究缺血性心臟病住院病人超重率為43.12%,肥胖率為17.55%;2020年、2021年、2022年超重率依次為42.05%、42.81%、44.27%,肥胖率依次為16.37%、18.61%、17.40%。
2.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根據(jù)病案首頁信息,缺血性心臟病病人中,非危重組8 932例,危重組3 265例。兩組性別、年齡、婚姻、入院途徑、醫(yī)療付費方式、BMI、住院天數(shù)、CCI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3 缺血性心臟病病人BMI與危重癥的關系 按照危重癥風險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1調整了混雜因素性別、年齡、婚姻、職業(yè)、醫(yī)療保險、入院途徑和住院天數(shù),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混雜因素CCI評分。二元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與BMI 18.5~23.9 kg/m2相比,BMI<18.5 kg/m2、BMI≥35.0 kg/m2為缺血性心臟病病人危重癥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BMI 18.5~23.9 kg/m2病人相比,模型1 BMI 24.0~27.9 kg/m2發(fā)生危重癥風險降低(OR=0.983);模型2調整混雜因素CCI后,發(fā)生危重癥風險的趨勢由保護因素轉變成危險因素(OR=1.011)。詳見表2。
表2 缺血性心臟病病人BMI與危重癥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2022年缺血性心臟病病人超重率為43.12%,肥胖率為17.55%;BMI 18.5~23.9 kg/m2病人危重癥的風險最低;與BMI 18.5~23.9 kg/m2的缺血性心臟病病人相比,BMI≥35.0 kg/m2病人危重癥風險增加1倍以上。
一項納入230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病人肥胖和體重不足的極端情況下,死亡率最高[7]。本研究在缺血性心臟病病人的危重癥風險中亦得到類似的結果,即BMI 18.5~23.9 kg/m2是缺血性心臟病危重癥風險的最低點。對危重病人的回顧性多民族隊列研究顯示,BMI≥30 kg/m2的危重癥病人有較高的生存率[8]。危重癥病人中超重肥胖可能有利于疾病預后[9-12]。鑒于超重肥胖帶來的已被廣泛明確的病理生理改變,相關研究顯示,危重癥病人可能存在某些干擾因素影響了研究結論,此現(xiàn)象稱為“肥胖悖論”或“超重悖論”[13-14]。對10 625 411名受試者進行了薈萃分析,理想體重的受試者過早死亡的風險最低,BMI>25 kg/m2的受試者與全因死亡率增加有關[1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BMI 18.5~23.9 kg/m2相比,BMI 28.0~34.9kg/m2發(fā)生危重癥風險有增加趨勢,但超重(即BMI 24.0~27.9 kg/m2)時發(fā)生危重癥的風險有下降趨勢;調整混雜因素CCI后,超重由保護因素轉變?yōu)槲kU因素。CCI是Charlson等[16-17]進行的隊列研究,結果顯示,病人死亡率與基礎疾病數(shù)量和嚴重程度有關,該評分專門用于預測病人長期死亡率。
本研究系為中心橫斷面研究,由于住院缺血性心臟病病人腰圍、腰臀比、腰身比等資料缺失,無法判定有無中心性肥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納入分析的病人數(shù)量大,為探討B(tài)MI與缺血性心臟病病人危重癥風險的關系提供了參考,仍需證據(jù)等級更高的相關臨床研究證實本研究結果。缺血性心臟病的病人超重肥胖與其危重癥的發(fā)生風險有關。臨床對超重肥胖的缺血性心臟病病人應建議理想體重是體重管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