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秦郵幼兒園 候天賦 黨 進
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是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教育行為的前提,這其中包含著對兒童行為的正確解讀和有效支持。近年來,隨著學界對游戲活動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園也逐漸開始注重發(fā)展兒童在游戲活動中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力求讓教師在“發(fā)現兒童”的基礎上更加“相信兒童”。在一次中班建構活動中,幼兒以搭建“不倒的假山”為目標,不斷反思和調整建構方法,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諸多問題,讓筆者感受到兒童內心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
區(qū)域活動開始后,默默和欣欣來到建構區(qū)承擔起了“公園”主題下“假山”的搭建任務。她們用薯片罐進行塔式壘高,計劃搭建一個外形似煙囪的圓柱形假山。當壘高到四層后,假山便搖搖欲墜。在兩人搭建第五層時,假山突然倒塌,兩人很是疑惑。默默仔細觀察著倒塌后的假山說:“我覺得可能是薯片罐的間距太大了,我們可以縮小薯片罐的間距?!毙佬辣硎举澩卣f:“那我們再試一次,把薯片罐緊靠在一起重新搭建。”說干就干,兩人開始了新一輪的搭建,這次她們小心翼翼地將薯片罐一個挨一個地擺放好,一層一層往上壘高。可是,誰曾想搭到第五層時,假山還是倒塌了。此時,區(qū)域活動臨近尾聲,默默和欣欣有些氣餒地將薯片罐整理到材料柜上。
圖1.“假山”倒塌
圖2.以“公園”為主題的建構區(qū)活動全景
在區(qū)域活動評價環(huán)節(jié),黨老師把兩次搭建的視頻播放給全班幼兒觀看,請大家一起想辦法。小宇說:“默默搭的假山太小,又小又高的假山最容易倒?!毕OUf:“默默搭建假山時,沒有擺放好薯片罐,有一點點歪斜就會倒?!贝藭r,默默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我下次把假山搭得寬一些,把薯片罐放正,我還發(fā)現薯片罐圍成一個圈特別容易向中間倒,如果我們先圍成半圓可能就不會倒了?!贝蠹衣犕晁南敕娂姳硎举澩?/p>
在下午的區(qū)域活動中,默默和欣欣又來到了建構區(qū),她們聽從同伴給的建議:首先把假山搭得大一些,其次在搭建時注意觀察每個薯片罐是否擺放端正,此外應先嘗試搭建一個半圓形的假山。就這樣她們順利完成了七層的壘高,默默說:“這個半圓形的假山果然比較穩(wěn),你看這次搭了七層都沒倒。”她踮起腳還想繼續(xù)往上擺放材料,可試了幾次并沒有成功——因為幼兒離得太近會碰倒假山,離得太遠手無法平穩(wěn)地擺放薯片罐。默默突然靈機一動說:“你搬個椅子給我,我可以再往上加一加?!闭f著欣欣搬來椅子,并不斷將材料遞給默默,就這樣兩人合作搭到了第八層。默默用手比劃了一下,還想再加一層,但最終還是選擇放棄:“不能再加了,再加估計就會倒塌?!毙佬勒f:“對,別加了,已經很高了,再加就‘危險’了?!边@次兩人終于把一半的假山壘高到了她們認可的高度,默默開心地跳了起來:“我們一定要把另外的半圓也搭起來?!庇谑莾扇遂`活運用此前積累的經驗,繼續(xù)在間隔十厘米的位置搭建假山的另一半。在后來的建構活動中,她們的建構技能越發(fā)嫻熟,配合得也更加默契。
放手游戲,關鍵在于教師要打心底認可兒童的能力水平。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正是幼兒獲得學習與發(fā)展的良好契機,是符合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幼兒通過改善方案和調整建構方法實現了作品的穩(wěn)定,依托個人的反思、同伴的幫助和集體的智慧,突破了一個較為復雜的建構難題。盡管有時候幼兒提出的方法并不能及時解決當下出現的問題,但是教師要以“重過程、輕結果”的理念對幼兒的能力進行科學的評價。
從兩次活動的情節(jié)轉變中不難看出,幼兒在周而復始地進行著“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且部分問題的探究一直持續(xù)到活動結束。正因為出現了偶發(fā)性問題,幼兒才有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契機,并有機會將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到實踐之中。缺乏問題或問題簡單的任務驅動使得幼兒面臨的挑戰(zhàn)過低,不足以開展充分的探究和反思。為解決建構作品容易倒塌的問題,幼兒先后優(yōu)化建構技能、縮短薯片罐間隔距離、調整作品形狀、完善實施步驟——圍繞同一問題先后提出了多種改造方案。
教師對兒童解決問題能力的分析不能只局限于個別幼兒的學習表現,還需要從群體的角度全面分析集體智慧所發(fā)揮出的作用。這需要教師有推動課程生成的意識,即在合適的環(huán)節(jié)將個別問題轉化為集體討論的話題?;顒又?,教師積極組織區(qū)域活動后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并有意識地拍攝了默默和欣欣兩次嘗試搭建的視頻,為幼兒開展充分討論提供了素材。當幼兒在建構活動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她們首先選擇與同伴展開互動,主動發(fā)表各自的觀點,有針對性的討論活動在兩人的交談中悄然展開。而在集體討論中,其他幼兒也能夠較快地融入到分析和思考的氛圍中,從更多視角對問題加以分析并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
表1.“不倒的假山”實施過程
幼兒將上午區(qū)域活動中尚未解決的問題自然帶入了下午的區(qū)域活動中,她們能夠自主規(guī)劃自己的游戲時間和游戲內容。當幼兒對作品的高度發(fā)起挑戰(zhàn)時,她們可以自由地選擇用椅子增高來繼續(xù)搭建,游戲精神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幼兒面臨復雜問題時,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思考,需要借助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或是需要收集與之相關的新經驗?;顒又?,教師沒有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究過程,而是給予了幼兒充分的探究時間和游戲自主權,這是源于教師在背后給予保障與支持。
對于一次較為成功的問題探究過程,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對成功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教師可以在建構區(qū)內創(chuàng)設課程展板,讓幼兒用圖文表征的方式記錄活動的完整過程;組織幼兒進行經驗分享,以口述的方式展開回顧與反思,延伸出幼兒自評、同伴互評、教師總評等多維度評價活動——在活動后開展經驗分享與總結,能夠有效發(fā)展幼兒敘事、口語表達及繪畫能力。
幼兒對搭建“假山”表現出濃厚的探究興趣,盡管在不斷壘高的嘗試中選擇了適可而止,教師依然可以引導幼兒選擇有價值的輔助材料向更高水平發(fā)起挑戰(zhàn)。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信息資源豐富幼兒對于“假山”的知識經驗,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建構作品表現出假山高低錯落的形狀特征。
“小問題”中蘊藏著“大學問”,幼兒在活動中面臨的問題是重要的教育契機,為其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適宜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則會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通過觀察,我們更加堅信兒童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兒童觀,教師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才敢于放手,珍視幼兒直面問題的機會,更大程度地滿足他們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經驗的需要。